【人文●保儀尊王】 保儀尊王即唐代張巡,民間常把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兩者混淆,其實二神係指張巡、許遠,並非同一尊神,而許遠即保儀大夫。
在台灣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又有許多其他稱號,如:尪王、尪公、尪元帥、汪公或紅公、翁公、武安尊王、尊王公、大使公、大使爺等不同稱謂,一般民間祭祀上多將兩者一同供奉,所以祭拜他們的廟常通稱為雙忠廟。
張巡,鄧州南陽人,生於唐中宗景龍3年,通曉群書,開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清河縣令,治績斐然。
許遠,杭州鹽官人,亦為景龍3年生,為人厚實,文武兼備。
兩人在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城,最後睢陽城陷,張巡和許遠被敵將所抓,因忠於唐不願歸降而被殺害。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肅宗下詔於睢陽立雙廟祭祀以紀念兩人忠義精神,這也是雙忠崇拜之始。
台灣供奉保儀大夫的廟宇中最為人所知的為台北景美的集應廟,景美集應廟創建於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
約400年前,福建安溪人移民來台北開墾,因大部分都是茶農,所以選擇文山這個潮溼的山丘地種茶,同時帶來他們的鄉土保護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等神明。
那時安溪人主要是高、張、林三大姓,隨著時間進展,人口逐漸增加,開墾土地從景美一直拓展到木柵、深坑、石碇鄉(註1),供奉安溪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就將集應廟拓展成三座,分別是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武功國小附近的林氏集應廟及木柵國中對面的張氏集應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