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林朝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18:5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林朝棨

 

林朝棨(戟門)先生,臺中縣(註1)豐原市(註2)圳寮里人,1910年(明治43年,民國前2年)5月26日生於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排行第三。

 

1917進入豐原公學校就讀,1923考入臺中州立第二中學,1928考入臺北高等學校理科乙類。

 

1931年,進入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科就讀,1933年發表論文〈臺灣產哺乳類化石的產出狀態研究〉;

 

1934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地質古生物學科畢業,為當年研究地質學的第一位臺灣學生。

 

1935年進入臺陽礦業株式會社擔任地質士,並赴北朝鮮考察礦業。

 

1937年離開臺灣前往中國東北長春新京工業大學任教。

 

1939~1942年間受聘任教於北平師範學院、北京大學地質系等校。

 

1946年7月日本投降,舉家返臺擔任省立臺中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半年,隔年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1952年借調至建設廳擔任專門委員兼礦物科科長,1954年又回任臺灣大學教授。

 

1957年完成《臺灣地形》,1963年完成《臺灣之第四紀》,1968年發現八仙洞舊石器時代文化層,1969年撰寫龍宮翁戎螺研究報告,1973年主編《地球科學大辭典》,1974年編寫《臺灣地質》一書,1977年由臺灣大學教授職位退休,1985年7月4日病逝臺北,享年76歲。

 

林朝棨先生為臺灣第一位地質學家,學問涵蓋多種專業領域,從小就接受父親的嚴格庭訓,練就一身出野外的本領,他以一輩子的行腳、著述,承繼並開創臺灣地質研究的重要方向。

 

林朝棨先生所強調的研究概念是:「野豬精神」,實地進行研究、從事山野調查,生平著作與學術論文超過150篇,書則有40多部,為臺灣地形、地質、考古與古生物學界的權威學者。

 

尤其在1957年完成的《臺灣地形》及1963年完成的《臺灣之第四紀》,奠立臺灣本島第四紀的層序對比的基礎,對臺灣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貢獻厥偉,被當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石再添尊為「臺灣第四紀之父」,並因此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在古生物研究方面,臺灣光復後國內的貝類學研究亦是由由林教授領導,包括稀有的活化石龍宮貝以及由其所命名發表的數種化石種與現生種貝類模式標本,對臺灣的貝類研究貢獻良多。

 

在考古學研究方面,1968年3月,他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不同高度的海蝕洞穴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若干洞穴的堆積層中,含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其中有些可能屬於年代更古老的紅色十一層。

 

因此推想或許能挖掘到比新石器時代更早期的文化層,於是邀請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一同勘察,終於發現了舉世矚目的史前長濱文化。

 

另有多處史前遺址,例如鵝鑾鼻遺址、十三行遺址等,他均有參與發現與考察研究的過程。

 

林朝棨彙整過去日本學者的文獻史料,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地整合了臺灣地質、地形的知識,非但連貫了臺灣自然史研究的命脈,其博學程度更進一步整合考古人文方面,發揮學術承先啟後的作用。

 

除研究與教學外,林朝棨也被政府延攬,從1951年開始提出開發煤田、油田等礦業資源的計畫報告,並擔任隧道、鐵路以及翡翠、萬大、曾文等水庫的地質顧問,推動國家建設;

 

在諸多方面貢獻良多。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305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11: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