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沈葆楨】 字翰宇、幼丹,出生於中國福建省侯官縣的一個讀書人的家庭,其高祖父於1734(雍正12)年入籍福建之後,四代均以游幕為業,在衙門中擔任俗稱的「師爺」或學官。
沈葆楨於西元1839(道光19)年中舉,1847(道光27)年中進士,隨後被選為庶吉士,授職翰林院編修,1854(咸豐4)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次年改任江西九江知府,隨曾國藩征剿太平軍,1861(咸豐11)年升任江西巡撫,1866(同治5)年授福州船政局總理大臣。
西元1874(同治13)年,台灣爆發牡丹社事件,清廷指派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之身分來台巡視及辦理海防,沈氏於審度台灣當時的情勢之後,建議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四大方向,在政策上包括開山撫番、移駐巡撫等,在建設方面之具體規畫包括設置近代化砲台、購置輪船槍砲、安裝電報系統及開礦採煤等。
於奉准之後,沈氏隨即調集人力、分項推動。
1875(光緒1)年,沈氏調任兩江總督之後,台灣洋務運動之工作由巡撫丁日昌、劉銘傳接續完成。
沈葆楨所主導完成的建築物以砲台為主,包括:南方澳砲台(1874),以及安平二鯤鯓砲台(1875,第一級古蹟)及旂后砲台(或稱旗後砲台,1875,第二級古蹟)兩座近代化洋式大砲台。
南方澳砲台由革職留任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負責督造;
二鯤身砲台由候補知府凌定國會同法籍技師帛爾陀(Berthaud)及魯富設計及監造,雇工興建;
旂后砲台由記名提督唐定奎交由候補知府田勤生及副將王福祿率淮軍興建,而帛爾陀(Berthaud)及魯富或許參與了規畫的工作。
沈葆楨於1879(光緒5)年於兩江總督任內病故,享年60歲,贈太子太保銜,祀賢良祠,諡文肅,建專祠。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