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紡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07: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紡綸

 

考古學中文化遺物通常以材料及功能來進行分類,材料有以泥土燒製出來的陶瓷器;

 

以天然礦岩為材料的石器、玉器等;

 

以礦石煉製而成的金器、銀器、銅器、鐵器及玻璃;

 

以生物骨骸材料為主的骨角器、貝器、木器等,至於功能,則通常依器物型態及使用方式來區分。

 

陶紡輪是一種泥土燒製的小型複合工具。

 

以陶土手捏成形,以尖狀器穿洞後再予以燒製而成。

 

器型均以圓錐形為主,依外形大致可分兩類三式:1.單錐形:一面平,一面尖錐狀,中間帶穿。

 

2.雙錐平均形:二面錐體大小大致相等,中間帶穿。

 

3.雙錐不平均形:二面錐體大小不同,中間帶穿。

 

此類器物依民族學資料得知是紡線的工具,因而得名,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各個不同類型的史前文化遺址多可發現,主要是陶製的,呈紅色,技術為燒製。

 

一般大小為直徑2-5公分。

 

這種原始紡紗工具,也叫紡磚。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使用「紡磚」進行紡紗。

 

在中國各地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裡,都會發現大量使用這種原始工具。

 

所謂紡磚,是由陶瓷或石質作的圓形的「盤」,叫做「磚盤」,中間有一個孔,插一根杆叫磚杆。

 

紡紗的時候,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到磚杆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回轉,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

 

待紡到一定長度後,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磚杆上去。

 

這樣反覆,一直到紡磚上繞滿紗為止。

 

這種紡紗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勞動,既吃力又緩慢,捻度也不均勻,產量和品質當然是很有限的。

 

目前中國大陸考古資料顯示,距今6,000-7,000年前的階段,長江流域中下游已廣泛利用紡輪,以紡輪回轉慣性把纖維加工成紗。

 

台灣的原住民先祖,在幾千年前已經懂得運用紡織技術。

 

在台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曾發現有樹皮衣料打棒、石紡輪、陶紋輪、骨針等紡織工具。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30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10:51 , Processed in 0.13768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