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多汗癥】
拼音
duōhànzhèng
英文參考
hyperhidrosis;polyhidrosis;ephidrosis;sudatoria;hidrosis
疾病別名劇汗,多汗
疾病代碼ICD:R61.9
疾病分類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多汗癥(hyperhidrosis)系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
多汗癥病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調兩種。
局限性多汗癥,常始于兒童或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歲以后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
生理性髓性多汗癥,有家族遺傳傾向。
疾病描述多汗癥(hyperhidrosis)系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
多汗癥病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調兩種。
根據產生汗液過多的原因不同還可分成神經性多汗癥和非神經性多汗癥,神經性多汗癥包括皮層性多汗癥,下丘腦多汗癥hypothalamichyperhidrosis,髓性多汗癥medullaryhyperhidrosis。
非神經性多汗癥主要有代償性多汗癥compensatoryhyperhidrosis。
癥狀體征1.根據出汗情況分為(1)局限性多汗癥:常始于兒童或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歲以后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
局限性多汗癥最常見的部位是掌跖和摩擦面,如腋下、腹股溝、會陰部。
其次為前額、鼻尖和胸部。
掌跖多汗可以持續性或短暫性,由情緒波動造成,沒有季節區別,常出現手足發冷甚或發紺現象,日久可伴手足角化表現。
腋部出汗可由于熱或精神活動所誘發。
腋下多汗是由于小汗腺過度活動引起,不像腋臭主要起因于大汗腺。
(2)泛發性多汗癥:主要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廣泛性多汗,像感染性高熱病,由于神經系統的調節或口服退熱劑以出汗來散發熱量。
其他像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皮質及基底神經節、脊髓或周圍神經的損害可以造成全身多汗。
2.根據產生汗液過多的原因不同分為(1)神經性多汗癥:①皮層性多汗癥:A.情緒性多汗癥:由于受情緒刺激,乙酰膽堿分泌增多而產生多汗,同時性刺激后發生的皮層性或情緒性出汗是一種特殊類型。
B.掌跖多汗癥:可見于各種族人群,無明顯性別差異,大多數患者有陽性家族史,常在嬰兒期或兒童期開始發病,掌跖多汗不發生在睡眠和安靜時,也不受熱源刺激,掌跖多汗的病人可出現心電圖異常,可有心動過速或尖波出現,這可能與血管舒縮不穩定有關。
一般無局限性或系統性伴發病。
C.腋窩多汗癥(axillaryhyperhidrosis):腋窩多汗癥除熱源刺激外,還有情感刺激而出現多汗,多與掌跖多汗并發,但腋部出汗無臭味,男性較女性出汗量大。
D.有皮層多汗癥的其他疾病(otherdiseasewithcorticalhyperhidrosis):掌跖角化病、先天性厚甲癥、隱性遺傳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病和甲髕綜合征均可出現皮層性手足多汗癥。
常在興奮或進食后出現,但有時熱源刺激可發病,說明皮層下中樞特別熱(下丘腦亦起一定作用)。
②下丘腦多汗癥(hypothalamichyperhidrosis):下丘腦是中樞神經系統內的主要自主神經中樞,控制調節出汗。
下丘腦造成多汗可見于以下幾種病:A.霍奇金病(Hodgkin’disease):以發熱、盜汗和體重減輕叁聯征為特征,疾病早期出現盜汗,睡眠時體溫突然下降與大量盜汗,以后出現波動熱。
B.糖尿病多汗癥(diabetesmellitus):有3種類型;
嚴重的低血糖發作時出現的多汗;
周圍神經病時發生的上半身代償性多汗癥,下半身無汗;
主要發生在面、頸部的味覺性多汗。
C.壓力和體位性多汗癥(pressureandposturalhyperhidrosis):是指體位改變和側臥位時一側身體受壓所產生的出汗反應。
D.特發性單側局限性多汗癥(Idiopathicunilateralcircumscribedhyperhidrosis):是一種常見于面部或上肢的發作性局限性出汗。
熱、精神和味覺刺激均可促發,但以前者多見,出汗機制不明。
③髓性多汗癥:髓性多汗癥(medullaryhyperhidrosis)由于傳出刺激常涉及味覺感受器,故髓性多汗癥又稱味覺性出汗(gustatorysweating),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癥兩種類型。
A.生理性髓性多汗癥(physiologicmedullaryhyperhidrosis):許多人在食入辛辣和香味食物及飲料后發生局限性出汗,以面部多見,特別是上唇和頰部單側或雙側,以及頭皮和膝部,一般在數分鐘內出現,出現部位常伴有血管擴張,好發于年輕人,炎熱氣候多發,有家族遺傳傾向。
B.病理性髓性多汗癥(pathologicmedullaryhyperhidrosis):常累及一側的耳前或耳下區域,程度不等,有3種臨床類型:腮腺局部創傷或疾病所致;
中樞神經疾病所致;
如脊髓空洞癥或腦炎;
胸交感神經干損傷所致。
髓核在3種類型中均起作用,但傳入和傳出弧有一定變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a.耳顳綜合征(auriculotemporalsyndrome):亦稱Krey綜合征(Krey’ssyndrome)在腮腺或耳前區手術、創傷和囊腫等病變損傷耳顳神經之后1個月~5年內出現,飲食、咀嚼刺激唾液分泌時,耳顳神經分布區發生局限性疼痛,血管擴張和出汗。
其原因為耳大神經和腮腺同時受累,受損腮腺內再生的副交感纖維移行至神經遠端,支配耳下區域的汗腺。
鼓室叢(tympanicplexus)手術破壞,可消除本病患者的味覺性出汗。
b.鼓索綜合征(chordatympanicsyndrome):由于下頜下腺附近的周圍自主神經纖維損傷后,臨床表現類似于耳顳綜合征,發生部位在頦和下頜緣。
c.鱷淚綜合征(crocodiletearsyndrome):是一種類似于味覺性多汗癥的病變,常在面神經損傷后發生,不同之處在于患者出現味覺性流淚;
起源于調節流淚和流涎的周圍自主神經通路的誤導或短路。
d.脊髓空洞癥或腦炎所致的味覺出汗:可能由于迷走和舌咽神經的刺激,使控制出汗和流涎的髓核破壞所致;
臨床表現差異較大,有較廣泛的出汗反應。
e.胸交感神經干損傷后髓核多汗癥:可見于交感神經切除、肺癌、脊椎骨瘤、鎖骨下動脈瘤和甲狀腺切除的患者。
由于上縱隔內的交感鏈與迷走神經鄰近,在交感神經干損傷后,迷走神經發出膽堿能性纖維至鄰近的交感神經干節前纖維,患者常在進食或吞咽后出現面、頸、軀干和上肢的出汗反應。
(2)非神經性多汗癥(non-neuralhyperhidrosis):不受交感神經系統支配,而是腺體對熱敏感的顯性出汗;
以及膽堿能、腎上腺素能等藥物直接刺激汗腺而引起顯性出汗,以及一些器官樣痣(organoidnevus)和痣樣血管瘤損害,Maffucci綜合征、動靜脈瘤、Hippdl-Trenaunay綜合征、血管球瘤、藍色橡皮皰痣綜合征,可出現局部性出汗,可能與受累部位的血管瘤有關。
此外,冷性紅斑(colderythema)在患者受冷刺激后,皮膚發生局限性紅斑,劇烈疼痛和中心部位出汗,血管萎縮和肌肉萎縮,本病可能是由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所致。
(3)代償性多汗癥(compensatoryhyperhidrosis):由于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種因素失治后,另一部位的汗腺發生代償,以保持體溫。
常見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①糖尿病:繼發于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下半身無汗或少汗癥出現代償性多汗癥。
上半身(軀干為主)熱刺激性多汗癥,以夜汗常見。
面、頸部味覺性多汗癥。
②交感神經切除后,在頸部和胸交感神經切除后發生病理性、味覺性多汗癥。
③夜汗,除了上述的原因可致多汗外,還可因心血管心內膜炎、淋巴瘤、甲亢、系統性血管炎、嗜鉻細胞瘤、類癌綜合征、撤藥反應、自主功能失控狀態、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現夜汗癥。
疾病病因多汗癥病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調兩種。
前者主要見于內分泌失調和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垂體功能亢進、充血性心衰;
神經系統疾患,如腦震蕩、偏癱、脊柱外傷;
腫瘤,如轉移性腫瘤、類癌;
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瘧疾、結核、波浪熱等。
功能性多汗癥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較多,如高度情緒刺激如精神緊張、激動、恐怖、焦慮、痛苦、憤怒所引起。
由于精神損傷或由于情緒沖動使神經沖動增加,乙酰膽堿分泌量增多而產生多汗,還可由于汗腺神經緊張性增加,交感神經失調而致多汗,月經期可出現多汗癥,多汗癥還可發生在一些遺傳綜合征。
病理生理多汗癥主要是指小汗腺多個部位產生過多汗液,常累及腋窩、掌跖和腹股溝,原因可分為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神經性是指神經反射的控制;
除了局部熱刺激外,非神經性是指周圍性非神經性因素的作用——腺體水平的興奮反應。
診斷檢查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多汗特點,即可診斷。
實驗室檢查: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其他輔助檢查: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鑒別診斷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治療方案1.局限性多汗癥的治療首先應注意皮膚清潔,腋部可于清潔后撲粉以保持干燥。
手足多汗可用5%甲醛溶液外搽,每天2次。
也可用1%甲醛溶液、0.5%醋酸鋁溶液、5%明礬溶液或5%鞣酸溶液浸泡或涂擦掌跖部。
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睡時搽于手或足上,蓋上1層不通氣的聚乙烯,手可戴上手套固定4~8h,次晨可以洗滌,連續兩夜,以后可3~7天搽1次。
在腋窩用6.25%氯化鋁,搽后蓋上1層聚乙烯再固定,療效據說較好。
內服藥物治療常用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顛茄合劑,具有暫時性效果。
但有口干等不良反應,故較少使用。
現有人用中藥桑葉30g,苡米湯700ml,大火煎15min,取汁600ml,分3次服用,療程1~5天有一定療效。
鎮靜安定劑如溴劑、苯巴比妥等對精神性多汗有效。
外科手術切除交感神經會造成無汗,故不宜采用。
X線照射局部有一定療效,但汗腺屬于皮膚深部組織,對X線不敏感,若破壞過度,可引起皮膚過分干燥和萎縮,甚至引起放射性皮炎,故除對嚴重的掌跖多汗癥可考慮使用外,一般不使用。
2.皮層性多汗癥治療(1)掌跖掌跖多汗癥治療:①放松情緒,心理治療。
②頸、胸或腰交感神經切除術可改善,但可導致代償性熱力性多汗癥(以軀干為主)。
③10%戊二醛溶液,每周數次直至獲得理想效果;
10%鞣酸(70%酒精配制),每天外搽1次;
烏洛托品凝膠外用,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在睡前封包數小時;
或3%~5%甲醛(福爾馬林)外搽;
手足多汗藥水;
0.5%醋酸5%明礬溶液濕敷。
中醫治療:健脾利水,可內服除濕丸。
外用藥:蒼膚水或干葛水煎外洗。
(2)腋窩多汗癥(axillaryhyperhidrosis)治療:①除精神療法外,可口服地西泮(安定)藥及鎮靜藥。
②非活動期時在汗腺處外用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用塑料薄膜封包,翌日晨去掉塑料薄膜,清洗腋窩。
③手術切除:A.選擇性切除腋窩活動過度的汗腺;
B.全腋窩汗腺層切除。
(3)下丘腦多汗癥治療:積極治療霍奇金病(Hodgkin’disease),糖尿病。
放松情緒,心理治療。
頸、胸或腰交感神經切除術可改善。
(4)髓性多汗癥治療:本病只有少數人需要治療。
3%~5%東莨菪堿霜和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外用,耳顳神經周圍乙醇注射可使癥狀消失數月,鼓室神經(舌咽神經分支)切斷和筋膜間置術可獲持久療效。
3.非神經性多汗癥代償性多汗癥(compensatoryhyperhidrosis)治療(1)根據不同病因做相應治療:鎮靜安定劑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利舍平、谷維素、溴劑等對情緒性多汗有一定療效。
(3)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溴丙胺太林(普魯苯辛)、溴丙胺太林(溴本辛)等,或落葉松蕈素(agaricinum)0.001~0.003g/d,3次/d內服。
(4)中醫治療:辨證用藥,濕熱蘊阻型,宜清熱利濕止汗,方用清脾除濕飲加減(赤苓皮15g、生白術10g、黃芩10g、生地10g、生梔子10g、生枳殼10g、澤瀉10g燈心10g、竹葉10g、茵陳10g、姜黃10g、車前草10g)。
并發癥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預后及預防預后: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預防: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流行病學局限性多汗癥,常始于兒童或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歲以后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
生理性髓性多汗癥,有家族遺傳傾向。
目前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引用:http://big5.wiki8.com/duohanzheng_37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