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6 06:09:1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16 07:37 編輯

醫學百科●鉛

 

拼音

 

qiān

 

英文參考

 

lead(pb)

 

CAS號

 

7439-92-1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Lead;Leadflake

 

別名

 

 

分子式

 

Pb

 

外觀與性狀

 

灰白色質軟的粉末,切削面有光澤,延性弱,展性強

 

分子量

 

207.2

 

蒸汽壓

 

0.13kPa(970℃)

 

熔點

 

327℃

 

沸點

 

1620℃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硝酸、熱濃硫酸、堿液,不溶于稀鹽酸

 

密度

 

相對密度(水=1)11.34(20℃)

 

穩定性

 

穩定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電纜、蓄電池、鉛冶煉、廢雜銅冶煉、印刷、焊錫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損害造血、神經、消化系統及腎臟。

 

職業中毒主要為慢性。

 

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征、周圍神經病(以運動功能受累較明顯),重者出現鉛中毒性腦病。

 

消化系統表現有齒齦鉛線、食欲不振、惡吣、腹脹、腹瀉或便秘,腹絞痛見于中等及較重病例。

 

造血系統損害出現卟啉代謝障礙、貧血等。

 

短時接觸大劑量可發生急性或亞急性鉛中毒,表現類似重癥慢性鉛中毒。

 

鉛以無機物或粉塵形式吸入人體或通過水、食物經消化道侵入人體后,積蓄于骨髓、肝、腎、脾和大腦等處“儲存庫”,以后慢慢放出,進入血液,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較少見)。

 

鉛對全身都有毒性作用,但以神經系統、血液和心血管系統為甚。

 

烷基鉛類化合物為易燃液體,為神經性毒物,劇毒。

 

急性中毒時可引起興奮、肌肉震顫、痙攣及四肢麻痹。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急性毒性:LD5070mg/kg(大鼠經靜脈)亞急性毒性:10μg/m3,大鼠接觸30至40天,紅細胞膽色素原合酶(ALAD)活性減少80%~90%,血鉛濃度高達150~200μg/100ml。

 

出現明顯中毒癥狀。

 

10μg/m3,大鼠吸入3至12個月后,從肺部洗脫下來的巨噬細胞減少了60%,多種中毒癥狀。

 

0.01mg/m3,人職業接觸,泌尿系統炎癥,血壓變化,死亡,婦女胎兒死亡。

 

慢性毒性:長期接觸鉛及其化合物會導致心悸,蜴激動,血象紅細胞增多。

 

鉛侵犯神經系統后,出現失眠、多夢、記憶減退、疲乏,進而發展為狂躁、失明、神志模糊、昏迷,最后因腦血管缺氧而死亡。

 

致癌:鉛的無機化合物的動物試驗表明可能引發癌癥。

 

另據文獻記載,鉛是一種慢性和積累性毒物,不同的個體敏感性很不相同,對人來說鉛是一種潛在性泌尿系統致癌物質。

 

致畸:沒有足夠的動物試驗能夠提供證據表明鉛及其化合物有致畸作用。

 

致突變:用含1%的醋酸鉛飼料喂小鼠,白細胞培養的染色體裂隙-斷裂型畸變的數目增加,這些改變涉及單個染色體,表明DNA復制受到損傷。

 

代謝和降解:環境中的無機鉛及其化合物十分穩定,不易代謝和降解。

 

鉛對人體的毒害是積累性的,人體吸入的鉛25%沉積在肺里,部分通過水的溶解作用進入血液。

 

若一個人持續接觸的空氣中含鉛1μg/m3,則人體血液中的鉛的含量水平為1~2μg/100ml血。

 

從食物和飲料中攝入的鉛大約有10%被吸收。

 

若每天從食物中攝入10μg鉛,則血中含鉛量為6~18μg/100ml血,這些鉛的化合物小部分可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其中主要通過尿(約76%)和腸道(約16%),其余通過不大為人們所知道的各種途徑,如通過出汗、脫皮和脫毛發以代謝的最終產物排出體外。

 

殘留與蓄積:鉛是一種積累性毒物,人類通過食物鏈攝取鉛,也能從被污染的空氣中攝取鉛,美國人肺中的含鉛量比非洲,近東和遠東地區都高,這是由于美國大氣中鉛污染比這些地區嚴重造成的。

 

從人體解剖的結果證明,侵入人體的鉛70%~90%最后以磷酸鉛(PbHPO4)形式沉積并附著在骨骼組織上,現代美國人骨骼中的含鉛量和古代人相比高100倍。

 

這一部分鉛的含量終生逐漸增加,而蓄積在人體軟組織,包括血液中的鉛達到一定程度(人的成年初期)后,然后幾乎不再變化,多余部分會自行排出體外(如上所述),表現出明顯的周轉率。

 

魚類對鉛有很強的富集作用。

 

遷移和轉化:據加拿大渥太華國立研究理事會1978年對鉛在全世界環境中遷移研究報導,全世界海水中鉛的濃度均值為0.03μg/L,淡水0.5μg/L。

 

全世界鄉村大氣中鉛含量均值0.1μg/m3,城市大氣中鉛的濃度范圍1~10μg/m3。

 

世界土壤和巖石中鉛的本底值平均為13mg/kg。

 

鉛在世界土壤的環境轉歸情況是:每年從空氣到土壤15萬噸,從空氣轉移到海洋25萬噸,從土壤到海洋41.6萬噸。

 

每年從海水轉移到底泥為40~60萬噸。

 

由于水體、土壤、空氣中的鉛被生物吸收而向生物體轉移,造成全世界各種植物性食物中含鉛量均值范圍為0.1~1mg/kg(干重),食物制品中的鉛含量均值為2.5mg/kg,魚體含鉛均值范圍0.2~0.6mg/kg,部分沿海受污染地區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體內含鉛量甚至高達3000mg/kg以上。

 

鉛的工業污染來自礦山開采、冶煉、橡膠生產、染料、印刷、陶瓷、鉛玻璃、焊錫、電纜及鉛管等生產廢水和廢棄物。

 

另外,汽車排氣中的四乙基鉛是劇毒物質。

 

水體受鉛污染時(Pb0.3~0.5mg/L),明顯抑制水的自凈作用,2~4mg/L時,水即呈渾濁狀。

 

危險特性:粉體在受熱、遇明火或接觸氧化劑時會引起燃燒爆炸。

 

燃燒(分解)產物:氧化鉛。

 

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四羧醌試紙比色法《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杭士平主編速測儀法;

 

分光光度法;

 

陽極溶出伏安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萬本太主編

 

實驗室監測方法


 

環境標準






 

泄漏應急處理

 

切斷火源。

 

戴好防毒面具,穿好一般消防防護服。

 

用潔凈的鏟子收集于干燥凈潔有蓋的容器中,用水泥、瀝青或適當的熱塑性材料固化處理再廢棄。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①對于泄漏的PbCl4和Pb(ClO4)2,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

 

用干砂土混合,分小批倒至大量水中,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②對于泄漏的PbO、四甲(乙)基鉛和Pb3O4,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

 

用干砂土混合后倒至空曠地掩埋;

 

污染地面用肥皂或洗滌劑刷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③對于泄漏的PbF2,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

 

在泄漏物上撒上純堿;

 

被污染的地面用水沖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④對于泄漏的Pb(BrO3)2、PbO2和Pb(NO3)2,應戴好防毒面具等全部防護用品。

 

被污染的要面用水沖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⑤對于泄漏的烷基鉛,用不燃性分散劑制成乳液刷洗。

 

如無分散劑可用砂土吸收,倒至空曠地方掩埋;

 

被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滌劑刷洗,經稀釋的污水放入廢水系統。

 

處理方法:當水體受到污染時,可采用中和法處理,即投加石灰乳調節pH到7.5,使鉛以氫氧化鉛形式沉淀而從水中轉入污泥中。

 

用機械攪拌可加速澄清,凈化效果為80%~96%,處理后的水鉛濃度為0.37~0.40mg/L。

 

而污泥再做進一步的無害化處理。

 

對于受鉛污染的土壤,可加石灰、磷肥等改良劑,降低土壤中鉛的活性,減少作物對鉛的吸收。

 

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作業工人應該佩戴防塵口罩。

 

眼睛防護:必要時可采用安全面罩。

 

防護服:穿工作服。

 

手防護:必要時戴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

 

工作后,淋浴更衣。

 

實行就業前和定期的體檢。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及流動清水徹底沖洗。

 

眼睛接觸:立即翻開上下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

 

保持呼吸道通暢。

 

呼吸困難時給輸氧。

 

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就醫。

 

食入:給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

 

滅火方法:干粉、砂土。

 

醫學化驗別名全血鉛;

 

Pb正常值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微分電位溶出法:成人:<1.93μmol/L(<40μg/dl)兒童:<1.45μmol/L(<30μg/dl)。

 

化驗結果意義升高(≥4.83μmol/L):鉛中毒。

 

化驗取材血液化驗方法血液無機物測定化驗類別血液生化檢查、血液無機物測定參考資料《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

 

引用:http://big5.wiki8.com/qian_4116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1:3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