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臟腑辨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2 11:18: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13 06:49 編輯

醫學百科●臟腑辨證

 

拼音

 

zàngfǔbiànzhèng

 

英文參考

 

differentiationofZangandFu臟腑辨證診斷學術語。

 

系辨證方法之一。

 

是各種辨證的核心。

 

它以臟腑生理、病理特點為基礎,通過四診八綱,辨別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虛實、寒熱等變化,為治療提供依據。

 

心與小腸證治心虛證證型。

第心陽不足主要臨床表現。

第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兼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滯黯,心胸悶或作痛舌象、脈象。

第脈細弱或結代,舌淡或紫黯,胖嫩治療。

第益氣助陽,溫經復脈,取本臟背俞和手少陰經、任脈穴,針灸并用,施以補法證型。

第心陰不足主要臨床表現。

第心悸,失眠,多夢,兼虛煩不安,五心煩熱,健忘盜汗,口干舌燥舌象、脈象。

第脈細數,舌尖紅或干紅少苔治療。

第滋陰安神,調補心腎,取本臟背俞、手少陰、厥陰、足少陰經穴,針補不灸實證證型。

第心血瘀阻主要臨床表現。

第心悸怔忡,心胸憋悶刺痛,痛引肩臂,時作時止舌象、脈象。

第脈細澀或結代,舌紫黯或有瘀斑治療。

第通陽逐瘀,取本臟背俞、手少陰、厥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證型。

第痰火擾心主要臨床表現。

第神志昏蒙,喜怒無常,面赤氣粗,不寐,便秘尿赤舌象、脈象。

第脈弦滑實,舌紅苔滑膩治療。

第清心豁痰,取手少陰、厥陰經穴,并用手足陽明、督脈及十二井穴,針用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證型。

第心火上炎主要臨床表現。

第口舌生瘡,面赤口渴,心煩失眠,小便赤少舌象、脈象。

第脈數,舌尖紅赤,苔紅治療。

第清心瀉火,取手少陰、太陽、厥陰經穴為主,手陽明經穴為輔,針用瀉法小腸小腸寒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腹痛,腸鳴泄瀉,小便頻數短少舌象、脈象。

第脈遲緩,苔白治療。

第溫運小腸,取俞、募、下合穴為主,足陽明經穴為輔,針灸并用小腸熱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小便熱赤澀痛,或見尿血,心煩口渴,咽痛舌象、脈象。

第脈滑數,舌紅苔黃治療。

第清利小腸,取手太陽、少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①心氣虛、心陽虛、心陽虛脫。

第以心悸為主癥,伴有氣虛證候為“心氣虛”; ”;

 

伴有陽虛證為“心陽虛”;

 

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為“心陽虛脫”。

 

②心血虛、心陰虛:以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為主癥,伴有血虛證為“心血虛”;

 

伴有陰虛證癥候為“心陰虛”。

 

③心血瘀阻:以心悸,心前區痛或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為主癥,并伴瘀血證候。

 

④痰迷心竅:以神志錯亂、意識朦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中痰鳴為主癥,并可見苔膩脈滑的痰濁體征。

 

⑤痰火擾心:以心悸、失眠、語無倫次、狂躁妄動為主癥,常伴有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痰火癥狀。

 

⑥心火上炎、心移熱于小腸:以舌尖紅,口舌生瘡為主癥,常伴有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炎熱癥狀為“心火上炎”,如兼見小便短赤或澀熱疼痛為“心移熱于小腸”。

 

肝與膽證治肝證型。

第肝陰虧虛主要臨床表現。

第頭目昏眩,少寐多夢,兩目干澀,視物模糊,夜盲,肢體麻木,筋脈拘攣,月經量少舌象、脈象。

第脈弦細,舌淡紅苔白少津治療。

第滋補肝之陰血,取本臟俞與足厥陰、太陰、少陰經穴,針以補法證型。

第肝氣郁結主要臨床表現。

第脅肋脹痛,走竄不定,胸悶不舒,納呆噯氣,大便失調,精神抑郁,或咽有阻塞感,婦女月經不調舌象、脈象。

第脈弦,舌苔薄白治療。

第疏肝解郁,取本經腧穴為主,兼取足少陽、太陰經穴,針以平補平瀉證型。

第肝火上炎主要臨床表現。

第頭目脹痛,眩暈,面紅目赤,心煩不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或吐血,便秘尿赤舌象、脈象。

第脈弦數有力,舌紅苔黃治療。

第清肝瀉火,取本經腧穴為主,針瀉不灸證型。

第肝風內動主要臨床表現。

第眩暈,肢體麻木,手足蠕動,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賽澀舌象、脈象。

第脈弦,舌紅苔膩治療。

第平肝熄風,取足厥陰、督脈經穴及十二井為主,針用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不灸膽證型。

第膽火亢盛主要臨床表現。

第頭痛目眩,口苦咽干,耳鳴耳聾,脅痛,嘔吐苦水;

 

若濕熱蘊結,導致膽液分泌不循常道,則可出現往來寒熱,黃疸舌象、脈象:舌紅起刺,脈弦數;

 

濕熱則見舌紅,苔黃膩治療:取足少陽、厥陰經腧穴為主,針用瀉法,不灸;

 

濕熱則取本腑俞穴、募穴和足少陽經腧穴為主,針用瀉法證型:膽氣虛怯主要臨床表現:易驚善恐,膽怯,善嘆息或夜寐不安,視物不清,頭暈欲嘔舌象、脈象:苔薄滑,脈弦細治療:取本腑背俞和足少陽、手足厥陰經腧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施①肝陰(血)虛:以頭痛綿綿、兩目干澀或昏花、夜盲,或兩脅隱痛、失眠等為主癥,伴有陰(血)虛證象。

 

②肝氣郁結:以抑郁易怒、胸脅或乳房部位脹痛為主癥,婦女或有月經不調、痛經,病情每與情志變動有關。

 

③肝陽上亢:以頭目脹痛、眩暈且時重時輕,或有耳鳴耳聾為主癥,并常伴有陰虛證候。

 

④肝火上炎:以頭痛劇烈、眩暈、耳鳴隆隆或耳聾為主癥,并伴有面紅目赤,甚至咯血、吐血、衄血等火證表現。

 

⑤肝風內動:以抽搐、震顫或口眼歪斜等動風的癥候為主要臨床表現。

 

若高熱患者,突然出現上述動風的癥狀時為“熱極生風”;

 

若陰虛陽亢的患者,突然出現上述動風的癥狀時為“陽亢化風”;

 

若血虛患者,突然出現上述動風的癥狀時為“血虛生風”。

 

⑥寒滯肝脈:少腹脹痛,牽引睪丸,或睪丸脹大下墜,或陰囊冷縮,舌潤苔白,脈沉弦。

 

⑦肝膽濕熱:以脅痛或黃疸為主癥,伴有腹脹、厭食、嘔惡等,或有發熱不揚,渴不欲飲,頭暈身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癥候。

 

脾與胃證治脾證型。

第脾寒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腹痛隱隱,泄瀉,完谷不化,小便清長,四肢清冷,或便血久延,或月經漏下,或帶下綿綿舌象、脈象。

第舌淡苔白,脈沉遲治療。

第取足太陰、足陽明、任脈腧穴和本臟俞、募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用證型。

第脾熱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脘腹痞滿或疼痛,口膩而粘,不思飲食,肢體困重乏力,或頭重如裹,身熱不揚,或面色黃而溺赤舌象、脈象。

第苔厚膩而黃,脈濡數治療。

第取足太陰、足陽明經腧穴和本臟俞、募穴為主,針用瀉法,不灸證型。

第脾虛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倦怠無力,肌肉消瘦,嘔吐納呆,腹脹便溏,甚則四肢不溫,足跗浮腫舌象、脈象。

第舌淡苔白,脈濡數治療。

第取足太陰、足陽明經腧穴和本臟俞、募穴為主,針用補法,并以重灸證型。

第脾實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腹部脹滿,或有疼痛;

 

若因濕熱蘊蒸,則見膚黃溺赤;

 

若由濕阻而脾陽不振,則見脘悶而腹滿,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腫塊治療。

第取足太陰、足陽明經腧穴為主,針用瀉法胃證型。

第胃寒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胃脘脹痛,泛吐清涎,喜熱飲,或伴嘔吐,呃逆舌象、脈象。

第苔白滑,脈沉遲或弦緊治療。

第取足陽明、足太陰、手厥陰經腧穴和本腑俞、募穴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用證型。

第胃熱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身熱,口渴引飲,善饑嘈雜,或食入即吐,喜冷惡熱,易驚,譫妄,狂,或大便燥結舌象、脈象。

第苔黃燥,脈洪大有力治療。

第取手、足陽明經腧穴為主,針用瀉法,不灸證型。

第胃虛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胃脘隱痛,痛不喜按,得食痛減,旋即微痞,噫氣不除,氣餒無力,面色少華舌象、脈象。

第舌淡紅,脈緩細弱治療。

第取足陽明經腧穴和本腑俞、募穴為主,針用補法,多灸證型。

第胃實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胃火熾盛,則見消谷善饑,口渴欲飲;

 

食滯留阻,則見脘腹脹悶,甚至疼痛拒按舌象、脈象:舌紅苔黃,脈滑實治療:取足陽明經腧穴和本腑募穴為主,針用瀉法①脾胃氣虛:以納食減少、食后腹脹、胃痛喜按等為主癥,并伴有氣虛證候。

 

②脾不統血:以吐血、便血、月經過多、皮膚紫癜等出血癥為主要臨床表現。

 

常伴有納食減少、氣短無力、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等脾氣虛證候。

 

③脾氣下陷:常見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久瀉等病證,并伴有脾氣虛證候。

 

④脾胃虛寒:有脾胃氣虛或脾陽虛的證候,尚伴見畏寒喜熱、口吐清水、便溏、苔白、脈遲等虛寒證候。

 

⑤脾虛濕困:有脾胃陽虛或氣虛的證候,尚有頭重身困、白帶多,或有水腫、苔白厚膩、脈濡緩等濕證表現。

 

⑥脾胃濕熱:以脘腹痞滿、不思飲食、惡心為主癥,并伴有口渴不欲飲、大便臭穢不爽,或暴注下瀉、肛門熱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證候。

 

⑦胃實熱:以胃脘灼痛、嘔惡吐酸,或消谷善饑、口臭、或齒齦紅腫、潰爛出血為主癥,常伴有煩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數等證候。

 

⑧胃陰虛:脘腹灼痛,食少或知饑不食,甚則噎膈或反胃,并見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證候。

 

肺與大腸證治肺實證證型。

第風寒束肺主要臨床表現。

第咳嗽痰稀色白,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骨節酸痛舌象、脈象。

第脈浮緊,舌苔薄白治療。

第宣肺散寒,取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或可施灸證型。

第邪熱蘊肺主要臨床表現。

第咳嗽,痰稠色黃,氣喘息粗,發熱胸痛,咽痛口渴舌象、脈象。

第脈滑數,舌紅,苔黃治療。

第清宣肺熱,取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或三棱針放血,禁灸證型。

第痰濁阻肺主要臨床表現。

第咳嗽氣喘,喉中痰鳴,痰稠量多易咯出,胸部滿悶,不得安臥舌象、脈象。

第脈弦滑,舌淡苔白膩治療。

第燥濕化痰,取手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并可施灸虛證證型。

第肺陰虛主要臨床表現。

第干咳少痰,痰粘不易咯出,口咽干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午后潮熱,盜汗舌象、脈象。

第脈細數,舌紅少津治療。

第滋陰潤肺降火,取本臟背俞、手太陰、足少陰經穴,針補不灸證型。

第肺氣虛主要臨床表現。

第咳喘無力,呼吸氣短,動則氣促,語音低怯,少氣懶言,面色白,畏寒自汗,痰液清稀舌象、脈象。

第脈虛弱,舌淡苔白治療。

第補肺益氣,取本臟背俞和手太陰經穴為主,針灸并用,施以補法大腸證型。

第大腸寒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腹痛腸鳴,大便泄瀉舌象、脈象。

第脈沉遲,舌苔白滑治療。

第散寒止瀉,取本腑募穴、下合穴,針灸并用證型。

第大腸熱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腹痛脹急,甚則里急后重,便瀉黃糜,或有粘液,身熱口渴舌象、脈象。

第脈滑數,苔黃治療。

第清利濕熱,取本腑募穴、下合穴、手足陽明經穴,針以瀉法,不灸證型。

第大腸虛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久瀉不止,大便不禁,肛門滑脫,食少神疲舌象、脈象。

第脈細弱,舌淡苔薄白治療。

第補益大腸,澀腸固脫,取足太陰、陽明及任脈經穴為主,針以補法,重灸證型。

第大腸實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大便秘結,或下痢不爽,腹痛拒按舌象、脈象。

第脈沉實有力,苔黃厚治療。

第行氣通腑,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不灸①肺氣虛。

第以咳嗽氣短、咯痰清稀為主癥,伴有衛氣不固證候(畏寒自汗、易感冒)及氣虛證候。

 

②肺陰虛:以咳嗽或音啞,痰少而粘,有時帶血為主癥,并伴有陰虛證候。

 

③風寒束肺:以咳嗽或喘,咯痰清稀,色白帶泡沫為主癥,并伴有風寒表證。

 

④肺熱咳嗽:以咳嗽或喘,咯痰稠濁色黃,或咳唾膿血而臭為主癥,嚴重者高熱、煩躁、鼻翼煽動。

 

⑤痰濁阻肺:以胸悶咳喘,痰白量多,易咯出為主癥。

 

⑥大腸濕熱: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⑦大腸液虧:常見習慣性、老年性、熱癥后、血虛、產后的便秘。

 

多伴有形瘦、咽干、頭暈頭痛、舌紅少津、苔黃干、脈細或澀等液虧證候。

 

腎與膀胱證治腎證型。

第腎氣不足主要臨床表現。

第面色淡白,腰脊酸軟,下肢無力,陽痿早泄,溺多或遺尿,頭暈耳鳴,或聽力減退舌象、脈象。

第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療。

第取本臟俞穴、募穴和任、督、足少陰經腧穴為主,針用補法,多用灸法證型。

第腎不納氣主要臨床表現。

第氣短喘逆,呼吸不續,動則尤甚,頭暈畏寒,兩足逆冷,自汗懶言舌象、脈象。

第脈弱或浮而無力,舌淡治療。

第溫腎益氣,引氣歸元,取背俞及任督經穴為主,針補多灸證型。

第腎陽不足主要臨床表現。

第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面白,精神不振,陽痿滑精早泄,尿頻遺溺,或不孕,帶下清冷舌象、脈象。

第脈沉弱,舌淡苔白治療。

第溫補腎陽,取背俞與任督經穴,以灸為主,針補為輔證型。

第腎陰虧虛主要臨床表現。

第頭暈耳鳴健忘,少寐多夢,腰膝酸軟,形體消瘦,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盜汗顴紅,男子遺精不育,崩漏經閉舌象、脈象。

第脈細數,舌紅苔少而干治療。

第滋補腎陰,取背俞、足少陰經穴為主,兼取足厥陰、手太陰經穴,針用補法,不灸膀胱證型。

第膀胱虛寒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排尿異常,或尿頻,或尿少浮腫,或小便失禁,或尿后余瀝不盡舌象、脈象。

第脈沉遲,舌淡苔白治療。

第振奮膀胱約束機能,取本腑俞、募及有關背俞、任脈穴,針補并灸證型。

第膀胱濕熱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短澀不利,尿道有灼熱感,尿黃赤混濁,或淋漓不暢,兼夾膿血砂石,或發熱腰痛舌象、脈象。

第脈數,舌紅苔黃膩治療。

第清熱利濕通淋,取本腑俞、募及任脈、足三陰經穴,針瀉不灸①腎陰虛。

第以腰膝酸軟,發脫齒搖,足跟痛,耳鳴耳聾,夢遺多尿為主癥,伴有陰虛陽亢證候。

 

②腎陽虛:以腰膝酸軟,陽萎,五更泄,夜尿多,尿頻或尿少,浮腫為主癥,伴有陽虛證候。

 

③腎不納氣:以咳喘日久不愈,呼多吸少,張口抬肩,活動加重為主癥,伴有陽虛證候。

 

④腎氣不固:小便頻數而清,甚則不禁,夜尿多,尿后余瀝不盡或滑精早泄,腰膝酸軟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⑤腎虛水泛:以腰脊酸痛,尿少為主癥,伴有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等水泛證候及脾陽虛或心肺氣虛的證候。

 

⑥膀胱濕熱:小便不利,尿痛,尿急,尿頻,或尿色混濁,或尿血,或尿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包與三焦證治心虛證證型。

第心陽不足主要臨床表現。

第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兼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滯黯,心胸悶或作痛舌象、脈象。

第脈細弱或結代,舌淡或紫黯,胖嫩治療。

第益氣助陽,溫經復脈,取本臟背俞和手少陰經、任脈穴,針灸并用,施以補法證型。

第心陰不足主要臨床表現。

第心悸,失眠,多夢,兼虛煩不安,五心煩熱,健忘盜汗,口干舌燥舌象、脈象。

第脈細數,舌尖紅或干紅少苔治療。

第滋陰安神,調補心腎,取本臟背俞、手少陰、厥陰、足少陰經穴,針補不灸實證證型。

第心血瘀阻主要臨床表現。

第心悸怔忡,心胸憋悶刺痛,痛引肩臂,時作時止舌象、脈象。

第脈細澀或結代,舌紫黯或有瘀斑治療。

第通陽逐瘀,取本臟背俞、手少陰、厥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證型。

第痰火擾心主要臨床表現。

第神志昏蒙,喜怒無常,面赤氣粗,不寐,便秘尿赤舌象、脈象。

第脈弦滑實,舌紅苔滑膩治療。

第清心豁痰,取手少陰、厥陰經穴,并用手足陽明、督脈及十二井穴,針用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證型。

第心火上炎主要臨床表現。

第口舌生瘡,面赤口渴,心煩失眠,小便赤少舌象、脈象。

第脈數,舌尖紅赤,苔紅治療。

第清心瀉火,取手少陰、太陽、厥陰經穴為主,手陽明經穴為輔,針用瀉法三焦證型。

第三焦虛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肌膚腫脹,腹中脹滿,氣逆膚冷,或遺尿,或小便失禁舌象、脈象。

第脈沉細或沉弱,舌苔多白滑治療。

第溫通經氣,扶助腎陽,取俞、募及下合穴,兼取任脈經穴,針灸并用證型。

第三焦實證主要臨床表現。

第身熱氣逆,肌膚腫脹,小便不通舌象、脈象。

第脈多滑數,舌紅苔黃治療。

第清泄三焦之熱,取俞、募及下合穴,針瀉不灸 。

 

臟腑兼證。

 

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相兼發病者,首先辨清證候所屬臟腑,然后辨別伴有證候屬虛屬實,最后審證求因,確定診斷。

 

臨床治療中,對臟腑相兼的病證,宜分清主次,并注意其相互關系。

 

引用:http://big5.wiki8.com/zangfubianzheng_604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3 02:1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