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魏寶山】
巍山縣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縣城中心保存有明代建築古城樓。
巍寶山在縣城東南約10公里處,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山頂海拔2509米,山勢雄偉,氣勢磅礴,自東北向西南走向。
開闢于漢代,唐代為南詔國的發詳地。
巍寶山以南昭發祥地和道教聖地而出名,是中國西南部的名山之一,歷代史籍均有記載。
主峰南北兩側有宮觀二十餘座,其中以清微觀、鬥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模最大。
宮觀群中有一大廟名巡山殿,主祀細奴邏,即第一代土主神,與其他道教名山有別。
張陵所創立之五斗米道也曾傳播到此,山中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張陵的故事。
傳說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曾雲遊止巍寶山並在山上點化南詔始祖細奴羅,故唐代南詔山並在山中傳教,許多關於呂洞賓在山傳教的故事至今仍流傳于山間道觀與村舍。
明末清初,很多道士進入巍寶山隱居修煉,收徒傳教,並創建了青霞觀、玉皇閣、依仙閣、三官殿、三師殿、三皇殿、魁星殿、鬥姥閣、無極宮、碧永宮、雲鶴宮、培鶴樓、道源宮、財神殿等二十餘座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時住山道士多達數百人;
清代巍寶山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山中宮觀林立,香火旺盛,十方道士往來不絕;
民國期間,前往巍寶山出家清修的道士亦為數不少。
解放後,巍寶山的道教宮觀廟宇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保護。
從1982年開始,當地政府逐年拔款對山中的文昌宮、玉皇閣、青霞觀、三皇殿、鬥姥閣、培鶴樓、財神殿等道教建築進行修繕。
現存道教宮觀殿宇佈局嚴謹,格式齊全,金碧輝煌,氣勢壯觀,其建築造型具有顯明的少數民族古建築特色和地方特點;
宮觀殿堂內的壁畫雕刻,內容豐富多彩,形象逼真傳神。
巍寶山不僅是滇南的道教名山,而且還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中名勝景點頗多,主要有“天門鎖勝”、“拱城遠眺”、“龍池煙柳”、“朝陽育鶴”、“山茶流紅”、“鶴樓古梅”、“古洞長春”等三十餘處。
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為巍寶山傳統的廟會期,屆時山上香客遊人成千上萬,宮觀殿宇香煙繚繞,常可欣賞到由民間道教組織演奏的洞經音樂和富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把巍寶山列為中國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
根據史籍記載,巍寶山在漢代就有孟優(孟獲之兄)導師在山中傳教。
明清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寶山,先後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閣、甘露亭、報恩殿、巡山殿、文昌宮、主君閣、老君殿、玉皇閣、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三清殿、三公主殿、財神殿、青霞觀、靈宮殿、鬥姥閣、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等20多座道觀殿宇,鼎盛時期,道人多達上百人。
宮觀依山就勢,佈局巧妙,出閣架鬥,工藝精湛,雄渾古雅,雕塑形象逼真傳神,雕刻壁畫和圖案豐富多姿,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文昌宮內文龍亭橋墩上的清代壁畫“松下踏歌圖”,畫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歡樂情景,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評價甚高。
巍寶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
從山腰到山頂,覆蓋著枝葉繁茂的蒼松翠柏和各種闊葉林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如粗可數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貴樹種雲頭柏、野香樟等。
主君閣(靈宮殿)前的古山茶,為明末清初遺物,高15米,粗28釐米,已生長300多年,現仍亭亭玉立,姿態優美,早春二月,開花達數百朵,花大如碗,紅似胭脂。
行走在巍寶山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每年農曆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寶山傳統朝山廟會,四方遊人雲集,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屆時山上香客遊人成千上萬,宮觀殿宇香煙繚繞,常可欣賞到由民間道教組織演奏的洞經音樂和富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會。
引用: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4/2007/200710095667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