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涼山蟲草】
拼音
liángshānchóngcǎo
出處
始載于《四川通志》。
拼音名
LiánɡShānChónɡCǎo
英文名
liangshantong-chong-ha-cho
來源
藥材基源:為麥角科真菌涼山蟲草的菌核及子座。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dycepsliangshanensisZang,HuetLiu采收和儲藏:冬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
子座多數或單生,細而堅硬,常曲折,高20-30cm,粗1.5-2.3mm。
頭部圓柱狀或棒狀,褐色至黑褐色,頂端具有不孕性的角狀,具有假薄壁組織的皮層。
子囊殼橢圓形或卵形,(400-700)μm×(300-450)μm,黑褐色,表面突起,呈天南星果序狀。
子囊圓柱形,(260-480)μm×(8-12)μm。
子囊孢子透明或微黃,線狀,多分隔,(160-350)μm×(2.5-3.5)μm。
孢子釋放后斷裂為小節,每節為(10-20)μm×2.5-3.5)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寄生于鱗翅目昆蟲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由蟲體及其頭部長出的子座組成。
蟲體似蠶,長3-6cm,直徑0.6-1cm,外表菌絲膜棕褐色,蟲皮暗紅棕色,足和氣門不明顯;
斷面類白色,周邊棕褐色。
子座細長,單生,長10-30cm,直徑1-2mm,少數上部分枝,不規則彎曲或扭曲,黃棕色或黃褐色;
頭部圓柱形或棒形,表面可見黑褐色小點(子囊殼突出于表面),不孕頂端長3-5mm。
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
氣微腥。
味淡。
顯微鑒別子座頭部橫切面:子囊殼于表面生,基部突出于子座外,近卵形,長400-740μm,直徑300-450μm;
子囊圓柱形,長260-480μm,直徑8-12μm,子囊蓋盔帽形;
子囊孢子線形,長60-350μm,直徑2.5-3.5μm,多橫隔。
蟲體橫切面:體表菌絲膜黃褐色至棕褐色,厚260-520μm,菌絲少有分枝,直徑約3μm。
蟲皮外表為一層黃棕色蠟質物。
體表剛毛深黃色,基部寬大,直徑約23μm。
體內充滿白色菌絲,隱約可見內部的部分器官,如氣管及殘存的腸腔。
化學成份
涼山蟲草含有甘露醇(mannitol),麥角甾醇(ergosterol),硬脂酸(stearicacid),生物堿及有機酸,氨基酸主要包括: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ianine),磺丙氨酸(cysteicacid),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及脯氨酸(proline)。
藥理作用
涼山蟲草水浸劑腹腔注射對閾下催眠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具有協同作用,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
腹腔注射涼山蟲草水浸劑8g/kg,共3次,每次間隔2小時,能顯著提高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并延長其存活時間。
2,4-二硝基氯苯所致皮膚遲發型超敏反應性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實驗表明:涼山蟲草能增強小鼠的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對兔耳血管和豚鼠支氣管平滑肌均有擴張作用。
涼山蟲草的上述藥理作用與冬蟲夏草基本相似或略弱,其毒性較冬蟲夏草小。
涼山蟲草水浸劑按最大體積和濃度100g/kg/天灌胃給藥,20只小鼠,觀察7天,未見異常反應。
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4.26±0.03g/kg。
涼山蟲草按2g/kg,4g/kg,8g/kg灌胃給藥,常規喂養,60天長期毒性試驗觀察結果表明:大鼠血液細胞學、血液生化學檢測均屬正常范圍,肝、腎組織病理學檢查,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亦未見其他明顯毒副反應。
性味
甘;
平
歸經
腎;
肺經
功能主治
補肺益腎。
主虛喘勞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
或與雞、鴨燉食。
各家論述
1.《四川通志》:冬蟲夏草出理塘撥浪工山,性溫補,補精益髓。
2.《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溫。
有補肺益腎的功能。
摘錄
《中華本草》
引用:http://big5.wiki8.com/liangshanchongcao_76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