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土大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9:1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土大黃

 

拼音

 

tǔdàhuáng

 

《全國中草藥匯編》:土大黃拼音名TǔDiHunɡ別名紅筋大黃、金不換[江西、湖北]、血三七、化雪蓮、鮮大青[江蘇蘇州]來源為蓼科酸模屬植物土大黃RumexmadaioMakino[R.daiwooMakino],以根和葉入藥。

 

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葉隨用隨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

 

根肥厚而大,黃色。

 

莖直立,紫綠色。

 

基生葉具長柄;

 

莖生葉卵狀披針形,互生。

 

夏季開淡綠色小花,花被6片。

 

瘦果卵形,有三棱,茶褐色。

 

性味苦、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殺蟲。

 

用于肺膿瘍,肺結核咯血,衄血,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慢性肝炎,便秘;

 

外用治跌打損傷,燒燙傷,癰癤腫毒,流行性腮腺炎,疥瘡,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根、葉3~5錢(鮮品0.5~1兩);

 

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備注(1)以土大黃為名的草藥甚多,如同屬植物羊蹄RumexjaponicusHoutt.、皺葉酸模RumexcrispusnepalensisSpreng.及大黃屬植物華北大黃(山大黃)RheumfranzenbachiiMunt等,在不同地區也有稱土大黃者。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土大黃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拼音名TǔDàiHuánɡ別名吐血草、箭頭草、救命王、金不換、紅筋大黃、野蒿荬、廣角、鐵蒲扇、大暈藥、包金蓮、止血草、牛大黃、土三七、血當歸、蘿卜奇、血三七、癬藥、化血蓮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obtusifoliusL.[R.madaioauct.nonMakino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挖其根,除去泥土及雜質,洗凈切片,晾干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根肥厚且大,黃色。

 

莖粗壯直立,高約1m。

 

根生葉大,有長柄;

 

托葉膜質;

 

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

 

莖生葉互生,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莖上部葉漸小,變為苞葉圓錐花序,花小,紫綠色至綠色,兩性,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

 

花被片6,淡綠色,2輪,宿存,外輪3片披針形,內輪3片,隨果增大為果被,緣有牙齒,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

 

雄蕊6;

 

子房1室,具棱,花柱3,柱頭毛狀。

 

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

 

種子1粒。

 

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原野山坡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粗短,直徑約3cm,有少數分枝,頂端有莖基與葉基殘余呈棕色鱗片狀及須毛纖維狀,有的具側芽及須狀根,并有少數橫紋。

 

根粗長圓錐形,長約17cm,直徑達1.8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上段具橫紋,其下具多數縱皺紋,散有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狀須根痕。

 

質硬,斷面黃色,可見棕色形成層環及放射狀紋理。

 

氣微,味稍苦。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薄。

 

皮層為薄壁組織,有的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直徑50-60μm。

 

韌皮部細胞壓縮。

 

形成層環明顯。

 

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呈徑向排列。

 

無髓。

 

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類梭形、類球形,長徑5-32μm。

 

根莖中央有髓部。

 

化學成份土大黃根及根莖含結合及游離的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衍生物其總量為1.14%,其中結合型0.87%,游離型0.27%,還含有酸模素(musizin)及大量鞣質[1]。

 

根中還含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甙(6-O-maloynyl-β-methyl-D-glucopyranoside)及阿斯考巴拉酸(ascorbalamicacid)[2]。

 

藥理作用煎劑可使小鼠凝血時間顯著縮短(毛細管法),應用肝素使凝血時間延長后,再用煎劑仍可使其縮短。

 

小鼠靜脈注射依文氏藍,再于局部皮下注射組織胺,則于注射組織胺之局部不久出現藍暈,如預先腹腔注射煎劑則可阻斷或推遲藍暈的發生,說明它能使毛細血管收縮,通透性降低。

 

蟾蜍全身血管灌流試驗,表明它可使血營收縮。

 

性味辛;

 

苦;

 

性涼歸經肺;

 

脾;

 

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瘀消腫;

 

通便;

 

殺蟲。

 

主肺癆咳血;

 

肺痛;

 

吐血;

 

瘀滯腹痛;

 

跌打損傷;

 

大便秘結;

 

痄腮;

 

癰瘡腫毒;

 

燙傷;

 

疥癬;

 

濕疹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外用:適量,搗敷或磨汁涂。

 

各家論述1.汪連仕《采藥書》:治吐血。

 

軍中箭傷,置之。

 

2.《綱目抬遺》:破瘀生新。

 

治跌打,消癰腫,止血;

 

愈疥癬,和糖醋搗擦。

 

治肺癰。

 

3.《植物名實圖考》:治無名腫毒,消血熱。

 

4.《貴州民間方藥集》:開胃健脾,補體虛力弱。

 

5.《湖南藥物志》:疏風祛濕,殺蟲止癢,清熱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引用:http://big5.wiki8.com/tudahuang_7988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8:18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