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斷肢再植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6:11: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斷肢再植術

 

拼音

 

duànzhīzàizhíshù

 

英文參考

 

replantationofseveredlimb自陳中偉等(1963)首次在我國第1例前臂完全離斷的病人再植成活以來,全國普遍開展了斷肢(指)再植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加,特別是70年代以來,將顯微外科技術應用于斷指再植,斷指再植的成活率由63.7%提高到93.2%,甚至有十指完全離斷再植成活的報道,而且再植肢體和手指有一定的功能恢復。

 

但斷肢(指)再植是創傷外科的一個新課題,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斷肢(指)的分類斷肢是指四肢大肢體的創傷性離斷。

 

斷指是指掌指關節以遠的手指離斷。

 

它們分為兩類:1.完全離斷傷肢(指)的遠側部分完全離體,無任何組織相連,或只有少量組織相連,而這些組織清創時必須切除者。

 

2.不完全離斷傷肢的斷面有骨折或脫位,相連的軟組織少于該斷面總量的1/4,主要血管斷裂或栓塞;

 

或傷指斷面只有肌腱相連,殘留的皮膚不超過周徑的1/8,其余血管組織完全斷裂,而傷肢(指)遠側部分無血液循環或嚴重缺血,不縫接血管將引起肢體(手指)壞死者。

 

應用解剖1.肢體術者應熟悉四肢的局部解剖,特別是血管、神經的走行,這是斷肢再植成功的條件之一。

 

由于四肢解剖的內容太多,難以全面敘述。

 

現將四肢不同斷面的解剖關系圖示如后[圖1⑴~⑿]。

 

⑴經肩關節斷面的解剖⑵上臂不同斷面的解剖⑶經肘關節斷面的解剖⑷前臂不同斷面的解剖⑸經腕關節斷面的解剖⑹掌部斷面的解剖⑺經髖關節斷面的解剖⑻大腿上、中、下段斷面的解剖⑼經膝關節斷面的解剖⑽小腿不同斷面的解剖⑾經踝關節斷面的解剖⑿足部不同斷面的解剖圖1斷肢再植應用解剖2.手指圖2手指縱切面⑴皮膚和骨骼:拇指有2塊指骨,即遠側和近側指骨;

 

其余4指各有3塊指骨,即遠側、中間和近側指骨。

 

骨骼周圍除肌腱外,僅有皮膚包裹。

 

手指背側皮膚薄,皮下脂肪組織少,具有彈性,活動度大,對手指腫脹有一定的緩沖余地。

 

因此,斷肢再植時常選指背淺靜脈作縫合。

 

手指掌側皮膚厚,皮膚與骨骼之間有多數纖維組織相連,稱為骨皮韌帶。

 

骨皮韌帶之間充滿脂肪組織,故掌側皮膚缺乏彈性,活動度極小,稍有腫脹即可壓迫穿行其間的指動脈,引起再植手指的血運障礙[圖2]。

 

圖3指橫紋與指骨的關系手指掌側皮膚有3條橫紋,即近側,中間及遠側指橫紋。

 

除中間指橫紋相當于近側指間關節外,其余2條指橫紋不在關節部位[圖3]。

 

了解指橫紋與指骨的關節以后,臨床上可以利用指橫紋來判斷斷指的部位。

 

圖4手指的伸指肌腱⑵肌肉和肌腱:手指沒有肌肉組織,來自前臂和手掌的肌肉至手指都已成為肌腱。

 

依其功能主要分為2組:掌側為屈指肌腱,背側為伸指肌腱。

 

伸指肌腱在近側指骨背側形成強有力的指背腱膜,并分為3部分:中央腱條止于中間指骨基底部,兩側腱條承受蚓狀肌及部分骨間肌以后,止于遠側指骨的基底,骨間肌的其余部分止于近指指骨的基底[圖4]。

 

圖5手指的屈指肌腱掌側的屈指肌腱位于堅韌的腱鞘內,分為屈指淺肌腱和屈指深肌腱。

 

在近側指骨基底部,屈指淺肌腱分為兩股,止于中間指骨的兩側;

 

屈指深肌腱則通過屈指淺肌腱之間,止于遠側指骨的基底[圖5]。

 

圖6手的動脈和神經⑶血管和神經:手指的動脈主要來自掌淺弓發出的4個分支,即指總動脈。

 

在指蹼上1cm左右,指總動脈分為兩支指固有動脈,供應手指掌面。

 

由橈動脈分出的拇指主要動脈及示指橈側掌動脈,供應拇指的掌面及示指的橈側掌面[圖6]。

 

手指背側的血運由指背動脈供應,但多較細小,且與指掌動脈互相吻合,臨床意義不大。

 

斷指再植時主要縫合指掌動脈。

 

圖7手的背側淺靜脈手指的每一動脈均有2條伴行靜脈,但甚細小,縫合困難。

 

手指的淺靜脈有背側和掌側淺靜脈,分別位于手指掌側和背側皮下。

 

一般掌側淺靜脈多較細小,且位于骨皮韌帶之間,分離與縫合均較困難。

 

背側淺靜脈較粗大,位于背側皮下,易于分離和縫合。

 

因此,斷指再植多縫合背側淺靜脈,以回流血液。

 

指背淺靜脈愈近掌部愈粗大,走向也有一定規律性。

 

在近節指骨有2~3支淺靜脈,位于指背的橈側和尺側[圖7]。

 

指背淺靜脈愈近末梢愈細小,呈網狀,且無一定的規律性。

 

圖8指動脈、神經與屈肌腱鞘的關系橈側三個半手指由正中神經分布,尺側一個半手指由尺神經分布[圖6]。

 

指神經與指動脈伴行,動脈位于指屈肌腱鞘的兩側,指神經位于指動脈的掌面[圖8]。

 

適應證斷肢(指)是由創傷所致,但致傷原因和損傷的嚴重程度不相同,斷肢(指)病人的全身情況和局部病理改變也各不相同。

 

因此,再植手術的指征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總的要求是在確保傷員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的努力為病人保留任何一個有用的肢體或手指,決定斷肢(指)是否再植,應考慮下列幾個問題:1.全身情況全身情況良好,能耐受再植手術者,應考慮再植。

 

一般說來,引起斷肢的暴力往往很大,除肢體離斷傷外,極易并發休克及主要臟器損傷。

 

當傷員并發休克和重要臟器損傷,應緊急處理,以搶救生命,斷肢(指)可暫時冷藏保存,待傷員全身情況好轉,能耐受手術時,再行再植術。

 

反之,如病人休克持續的時間較長,或臟器損傷經過治療后全身情況不穩定者,應考慮放棄再植。

 

2.局部條件斷肢(指)再植的目的不是再植成活,而是恢復功能。

 

這就要求離斷的肢體或手指應當具備一定的長度和完整性,特別是對構成肢體功能的重要組織,如骨骼、血管、神經和肌肉等,進行仔細檢查,作出判斷。

 

⑴骨骼缺損的長度:骨骼是肢體各種功能組織的支架,要求具備一定的長度,不能無限制的縮短骨骼。

 

一般說來,上肢的主要功能是手指的活動,即使骨骼縮短較多,仍可能有一定的功能,比假肢靈活和實用。

 

下肢的功能主要是負重和行走,如骨骼縮短超過15~20cm,即不能適應行走,失去再植的意義。

 

兩側下肢均離斷者,相對的不受骨骼縮短的限制。

 

兩側同時再植或移位再植,可互相調節長度,如一側肢體再植,另一側可用等長的假肢補償。

 

手是精巧活動的器官,是人體的外露部分,指骨縮短超過2.0cm,不但影響功能,且不美觀。

 

圖9血管節段性損傷⑵血管損傷的程度:凡血管內膜廣泛損傷,估計用血管移植難以解決者,或由于碾軋傷使遠側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損傷者,或由于齒輪擠壓傷,使遠側血管呈廣泛節段損傷者[圖9],或由于撕脫傷,使主要動脈的分支廣泛撕斷者;

 

或斷肢(指)直接浸入低滲、高滲或凝固性消毒液中,以致血管內膜損傷者,均不應再植。

 

⑶神經損傷的程度:神經損傷嚴重,無法修復或重建者,即使再植成活,但肢體沒有功能,反而成為累贅。

 

如上肢高位斷肢,臂叢自椎間孔抽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宜再植。

 

⑷肌肉損傷的程度:肌肉是肢體活動的動力,只有具備某些健全的神經和肌肉,才能滿足肢體的基本功能。

 

因此,廣泛的肌肉擠壓傷而失活者,或暴力使肌肉或肌纖維間縱行裂開,并使肌束間的血管斷裂,如切除這些肌肉,勢必影響肌體功能,而且以后不能用肌腱轉移,或吻合血管、神經的肌肉移植重建功能者,不宜再植。

 

3.再植時限眾所周知,如斷肢(指)缺血時間過長,由于缺氧和其他原因,細胞發生變性,壞死,最后形成不可逆性變性。

 

此時,即使接通血管,恢復血流,斷肢(指)非但不能成活,反可因大量代謝產物和毒素的吸收,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所以斷肢(指)血運中斷到可以再植的時間,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這種限度稱為再植時限。

 

再植時限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與肢體離斷平面的高低、離斷肢體所含肌肉的多寡,以及是否經過低溫保存等有關。

 

一般說來,離斷肢體的平面愈高,所含的肌肉愈多,耐受缺血的時間愈短。

 

低溫能降低細胞的新陳代謝,減少能量的消耗,耐受缺血的時間也就相對延長。

 

迄今臨床上斷肢有離斷36小時而再植成功的報道,動物實驗將狗腿離斷后,于0~4℃冷藏108小時,仍再植成功,并恢復功能。

 

但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報道(1972)114例各種類型的斷肢,再植時限在6小時以內的47例成活率為95.7%,10小時以內的37例,成活率為78.4%,10小時以上的30例,成活率為60%,因此,斷肢(指)再植應有一定的時限,而且可因各種因素不同而有差別,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作出判斷。

 

4.斷指的特點臨床上,斷指比斷肢多見,斷指再植的適應癥除上述各點外,還要考慮:⑴手指解剖上的特點是皮包骨,血管、神經細小,只有肌腱,沒有肌肉,對缺血、缺氧的耐力最強。

 

因此,其再植時限可比斷肢適應較長。

 

⑵手指離斷后,出血不多,對全身擾亂較小,不易引起休克等嚴重并發癥,亦極少引起嚴重中毒等改變;

 

而且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斷指再植成活率達93.2%。

 

因此,有人主張50歲以下主要功能手指(拇指或4個手指同時離斷),在遠側指間關節的近側離斷,均應盡力再植或移位再植。

 

單一手指離斷,應根據病人情況,斷指的完整性,估計再植后能恢復手指功能者也應爭取再植。

 

⑶拇、示、中指的功能重要,無論是多個斷指或單個斷指只要可能,應行再植或移位再植。

 

⑷遠側指間關節以遠的斷指,由于血管細小,可直接縫合,或縫合血管再植。

 

術前準備1.輸液、輸血糾正血容量不足,穩定全身情況。

 

2.再植前,斷肢(指)應冷藏(0~4℃)保存。

 

3.斷肢(指)的近段和遠段應攝X線片,了解骨折或脫位情況。

 

4.斷肢(指)病人應根據傷情作化驗檢查,如血、尿常規、離子測定,CO2結合力及尿素氮等。

 

5.檢查血型,配血備用。

 

6.高位斷肢,全身情況嚴重者,應留置導尿,記每小時尿量。

 

7.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肌肉注射。

 

8.抗生素預防性應用:一般多用青霉素100萬單位及慶大毒素8萬單位,靜脈點滴,每6小時1次。

 

抗生素預防性應用最好于傷后3小時以內開始,持續1~3日。

 

麻醉斷肢(指)再植的手術時間長,術中要求肌肉松弛,避免血管痙攣。

 

因此多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臂叢麻醉。

 

兒童或上、下肢同時離斷者可選用氣管內麻醉。

 

手術步驟及注意事項斷肢(指)再植的手術步驟如下:1.清創術清創是斷肢再植成功的基礎,細致而徹底的清創是保證傷口不感染、血管縫合通暢,神經功能恢復和減少中毒的重要措施。

 

清創的原則是清除一切異物和污染的及失活的組織,對疑為失活的組織,可暫時保留,待恢復血運后二次清創時決定切除與否。

 

切忌為照顧肢體或血管的長度而勉強保留失活的組織。

 

為縮短手術時間,完全性斷肢常分二組,分別處理斷肢(指)的近側段和遠側段,并在清創的同時,找出主要的血管、神經、肌肉和肌腱。

 

⑴一般清創:周圍皮膚洗刷、消毒等,見清創術。

 

⑵皮膚、肌腱、肌肉和骨骼的清創,凡皮膚呈暗紫色,皮內出血、或輾軋變薄、或與皮下組織廣泛分離,說明皮膚已失去活力,應予切除。

 

如皮下淺靜脈未損傷,應保留,以備吻合。

 

凡肌纖維縱行分離、肌肉內有血腫,肌纖維缺乏彈性,夾之易碎,或切割時肌肉不出血,或刺激肌肉無收縮等,均應視為失活,應予切除。

 

因為完全性斷肢(指)遠側段的肌肉和皮膚失去血供和神經支配,是否失活的辨認困難,應在恢復血流后,再次清創時辨認。

 

肌腱則根據色澤(正常肌腱呈白色有光澤)、肌腱斷端及腱旁膜的完整性來決定。

 

對功能重復的肌腱,可切除功能次要的,而保留功能主要的肌腱。

 

如屈指深、淺肌腱應切除淺肌肌腱,保留深肌肌腱,以減少粘連。

 

切除少許骨端,以清除污染。

 

與軟組織相連的碎骨片,應在用生理鹽水清洗及1∶1000新潔爾滅液浸洗5分鐘后保留。

 

⑴切開皮膚及骨皮韌帶,尋找指動脈⑶血管的清創:首先找出主要血管。

 

一般說來,斷肢的血管較粗大,較易按解剖位置找出。

 

斷指的血管細小,應在顯微鏡下尋找。

 

指動脈位于屈肌腱鞘的兩側,指神經的背側和骨皮韌帶深面,斷指近側端血管可根據動脈搏動尋找,而遠側端則需縱行切開皮膚及骨皮韌帶約0.5cm,并逆向翻轉,始可找到[圖10⑴]。

 

解剖上尋指淺靜脈多位于指背皮下,在斷指近側段的背側可見充盈的的指背靜脈,而在遠側段由于沒有血運,指背靜脈不充盈,尋找較困難。

 

⑴切開皮膚及骨皮韌帶,尋找指動脈尋找的方法有:①在遠側斷面的背側皮下可以見到小紅點,即離斷的指背淺靜脈的開口;

 

②將斷指對合,依近端指背淺靜脈的走向,尋找遠側指背靜脈[圖10⑵];

 

③用肝素鹽水液(12.5u/ml)自遠側指動脈緩慢注入,遠側斷面有液體流出處即靜脈開口。

 

如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找到指背靜脈,可在斷指的近側段和遠側段,各作60°角的Z形切口,將三角形皮瓣向基底部翻開[圖10⑶],在顯微鏡下極易找到指靜脈。

 

注意翻開皮瓣的過程中,勿損傷真皮下靜脈。

 

⑵循近側指背淺靜脈,尋找遠側段⑶呈60°角切開斷指近、遠側皮膚尋找指淺靜脈圖10找出斷指主要血管其次是斷肢(指)的灌注,目的是了解斷肢(指)血管床的完整情況,沖出代謝產物及小凝血塊,以減少中毒和血栓形成。

 

一般,斷指用5號平頭針插入指動脈,緩緩注入肝素鹽水溶液10~20ml。

 

斷肢用12~18號平針頭插入主要動脈,用手捏住動脈和針頭,緩慢注入肝素鹽水溶液。

 

如注入無阻力,斷肢(指)不腫脹,沖洗液自斷面上動脈的分支,靜脈的破口和骨髓腔流出,證明斷肢(指)的血管床完整,可以再植。

 

沖洗液的注入量以回流液清沏為度。

 

反之,如阻力較大,斷肢(指)出現彌漫性腫脹或局限腫脹,斷面的靜脈和骨髓腔回流不多,或沖洗液自肌間隙或肌纖維間流出,說明斷肢(指)的血管床阻塞或破裂,再植可能失敗。

 

灌注時應注意:平針頭最好自動脈的分支指入,如插入主要動脈腔內,操作要輕柔,正確,以免損傷內膜。

 

注入沖洗液應慢,不能太快,以免壓力過大,損傷內膜。

 

了解斷肢(指)血管床的完整性以后,以手術顯微鏡下觀察損傷的血管,凡血管壁呈暗紅色,管壁有血腫,內膜破裂脫出,或大段血管自近端撕脫,有血栓形成者,均應切除。

 

血管的清創必須徹底,保留任何損傷的血管,勢必形成血栓,導致再植失敗。

 

⑷神經的清創:神經斷端無明顯挫傷時,在縫線牽引下,用刀片切除神經斷端的污染部分,在顯微鏡下觀察,如神經束突出,束膜完整,束間無血腫,提示是正常神經束,可以縫合。

 

如神經挫傷廣泛而嚴重,或為撕脫傷有大段神經自近端扯出,難以肯定損傷范圍者,則清除明顯污染部分后,將神經斷端互相拉攏,用黑線固定于附近的軟組織上,等待二期處理。

 

⑴指骨、掌骨多用克氏針交叉固定⑵長骨骨干鋸成L形,用螺釘固定圖11重建骨支架2.重建骨支架骨支架的重建是軟組織修復的基礎,只有在骨折有了堅強的內固定,恢復骨支架的穩定性以后,血管、神經等組織的修復才有可能。

 

重建前應考慮污染骨端清創的需要,以及清創后軟組織短縮,尤其是血管,神經能在無張力下修復的需要,而縮短骨骼。

 

一般說來,上肢的骨骼即使縮短較多,功能仍勝過假肢。

 

但下肢的骨骼縮短如超過15cm,即難以適應持重及行走的需要。

 

指骨縮短超過2cm,即可影響功能和美觀。

 

骨骼縮短后,即可進行內固定。

 

內固定的原則是簡便易行,牢固可靠,盡量減少損傷,最好不經過關節。

 

一般,斷指和斷掌可用克氏針交叉固定[圖11⑴]。

 

經骨干離斷的斷肢,可在縮短骨骼時,將斷端鋸成L型或大斜面,用兩枚螺釘固定[圖11⑵],亦可用鋼板與螺釘固定或髓內針固定。

 

經干骺端的斷肢,可將骨干端插入干骺端的髓腔相嵌后,用1~2枚螺釘固定。

 

經關節離斷的斷肢(指),如關節面已破壞,可考慮行關節融合術。

 

3.重建血管血管的重建是恢復斷肢(指)血液循環的關鍵,不但決定斷肢(指)再植的成敗,也可影響斷肢(指)的功能。

 

斷肢(指)血液循環的重建意味著有足夠流量的動脈血灌注組織,也有充分的靜脈血回流,保持相對的血流平衡。

 

如果此相對平衡喪失,即使血管接通,亦將引起斷肢(指)的缺血或瘀血。

 

臨床實踐證明:為保持動脈供血與靜脈回流的相對平衡,防止術后斷肢(指)的腫脹,動、靜脈縫合的數目以1∶1.5~2為宜。

 

縫合血管前,應將血管深部和骨折端周圍的軟組織作必要的縫合,以保護骨折端,消滅死腔,減少血管縫合時的張力和提供良好的血管床。

 

同時,在顯微鏡下再次檢查血管清創是否徹底,凡疑有損傷的血管應全部切除,決不能姑息。

 

然后,用顯微鑷子將血管外膜向血管斷端牽引拉,用直剪平斷端切除,任其自然回縮,則血管斷端有1~2mm呈白色的裸露部分可供縫合。

 

此時,可松開近端動脈的血管夾或氣性止血帶,觀察動脈噴血。

 

如動脈搏動不佳,無噴射出血,多因近端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應予以排除。

 

只有肯定噴射性出血后,方可用血管夾阻斷血流,準備縫合。

 

血管縫合時,檢查血管斷端的外徑是否接近。

 

一般說來,斷肢(指)原位再植時,血管斷端的外徑大致相似,端端縫合不會有困難。

 

有時可因血管痙攣或肢體縮短,而引起外徑不一致時,多可將外徑小的一端剪成斜口,或用血管擴張法擴大外徑小的一端來解決。

 

縫合方法多用二定點縫合法或三定點縫合法。

 

一般外徑2mm以下的小血管,多用9-0~11-0無損傷針線作間斷縫合;

 

外徑3mm以上的血管,可用7-0~8-0無損傷針線作間斷或連續縫合。

 

縫合血管時,應注意:圖12分段加壓擴張血管⑴血管痙攣:血管愈小,愈容易發生血管痙攣。

 

一旦發生血管痙攣。

 

應先補足血容量,局部可試用熱生理鹽水濕敷,或用溫熱的5%罌粟堿、2%普魯卡因或6%硫酸鎂溶液濕敷。

 

如無效,可用液壓擴張,即用平頭針插入血管內,注入肝素鹽水,分段加壓擴張[圖12]。

 

此法對管壁無明顯損傷,而效果確實。

 

⑵動、靜脈縫合順序:先縫合動脈或先縫合靜脈,各有優缺點。

 

實際上隨著小血管吻合技術的進步和熟練,吻合一條血管耗費時間不多,因此,無論先縫合動脈或先縫合靜脈,至少應縫合1條動脈和1條靜脈后,方可恢復斷肢(指)的血流,以免失血過多。

 

縫合動、靜脈的數目一般為1∶1.5~2。

 

⑶指背靜脈的縫合是斷指再植的難題,因指背靜脈的管壁菲薄,剝離外膜不宜太多,以免傷及肌層,而使管腔塌陷,看不清管口。

 

此外,指背靜脈卷縮于皮下,管口不易看清,助手可用肝素鹽水對著管口沖洗,由于毛細血管的虹吸作用,靜脈管口立即張開,術者即可進針,指背靜脈縫合完成后,應將吻合口處的皮膚縫合數針覆蓋,以免靜脈干燥或損傷。

 

⑷血管缺損的修復:血管徹底清創后,大都有血管缺損,克服血管缺損的方法如下:1)縮短骨骼:縮短的長度以能使主要血管和神經直接縫合,而又不影響肢體或手指的功能為宜。

 

2)凡外徑>2mm的血管,缺損長度<2cm,而且又在關節附近,可以用游離血管和屈曲關節,使血管斷端直接縫合。

 

凡外徑>2mm的血管,缺損長度>2cm,又不能用稍屈關節來使血管斷端直接對合時,只有用外徑相仿的自體動脈或自體靜脈移植,進行修復。

 

一般,2mm以上的自體動脈的來源極少,因此,多用自體淺靜脈移植修復。

 

⑴指動脈移植修復⑵鄰指指動脈移位修復圖13指動脈缺損的修復3)單一斷指再植時,如有動脈缺損,可視具體情況用切取一側指動脈移植修復[圖13⑴],或用鄰指指動脈移位修復[圖13⑵]。

 

如為靜脈缺損,可用斷指鄰近的指背靜脈移植修復,或用鄰指的指背靜脈移位修復[圖14⑴⑵]。

 

多數斷指再植有血管缺損時,亦可用上述方法解決,但移植血管的來源,多取自無條件再植的斷指。

 

⑴指背靜脈移植修復⑵鄰指指背靜脈移位修復圖14指靜脈缺損的修復⑸恢復血流:當一根動脈和一根靜脈縫合完成后,即可取下血管夾,觀察斷肢(指)的血液循環是否重建。

 

如吻合口遠側的動脈有搏動,斷肢(指)的遠側皮色由蒼白轉為紅潤,皮溫升高,靜脈充盈,遠側斷面有活躍出血,針刺指(趾)腹有鮮血流出,表示斷肢的血流循環重建已獲得成功。

 

再縫合1根靜脈后,結扎斷面的出血點,徹底止血。

 

⑴中央腱缺損,將側束交叉縫合⑵側束缺損,修復中央腱后,將側束縫于中央腱圖15伸指肌腱缺損的修復4.重建肌肉和肌腱恢復血流后,應對初次清創時,疑為失活的肌肉和皮膚再次檢查,如確已失活,應行切除。

 

肌肉縫合前,應查明兩斷面上對應的肌肉和肌腱。

 

斷指的伸肌腱應一期縫合,而且應在指背靜脈縫合以前縫合。

 

近節斷指應縫合伸肌腱的中央部和側束,中節斷指應縫合伸肌腱的中央部和側束,如中央部缺損,可將側束交叉縫合[圖15]。

 

斷指的屈肌腱,如為切割傷,可以一期修復;

 

如損傷嚴重,清創后肌腱缺損者,不宜一期縫合,應作二期游離肌腱移植術。

 

腕部或前臂下1/3離斷,掌側修復屈拇長肌腱,遠側深屈肌腱與近側屈指淺肌腱縫合,背側修復伸拇長肌腱,橈側腕長,短伸肌腱及伸指總肌腱,其余肌腱可在牽引下切除后任其回縮。

 

⑴Bunnell8形對端縫合法縫合方法:肌肉從深到淺用褥式縫合,每針盡可能縫及部分肌腱,以消滅死腔。

 

肌腱的縫合可用Bunnell縫合法[圖16⑴]或雙十字縫合法[圖16⑵]。

 

⑵雙十字縫合法縫線結扎后,如肌腱斷端對合不嚴密,可間斷加縫1~2針。

 

粗細相差較大的肌腱,可采用魚口式縫合法[圖16⑶]。

 

⑶魚口式縫合法對肌腱與肌腹交界處的斷裂,應先將肌腱吊縫1~2針,固定于肌腹,再將肌腹包裹肌腱,間斷縫合數針[圖16⑷]。

 

⑷肌腱與肌腹縫合法屈指肌腱的一期縫合可用2-0~3-0尼龍線連兩根直針進行[圖16⑸],并應在縫合血管、神經以前進行縫合。

 

⑸肌腱一期縫合法圖16肌腱縫合法修復肌腱時,應注意盡可能不在同一平面縫合。

 

腱鞘斷端也應盡可能縫合,以保護肌腱減少,粘連。

 

5.修復神經原則上,斷裂的神經應一期修復,這不但有利于斷肢(指)功能的重建,而且神經斷面的解剖標志清楚,手術方便,效果較好。

 

如神經有缺損,行神經移位術或縮短骨骼,也比二期手術容易。

 

因此,只有當神經嚴重而廣泛挫傷,難以判斷切除范圍時,才行二期縫合術。

 

對決定二期修復的神經,可用黑線將斷端拉攏,并固定于附近的肌肉上,以便二期手術時容易尋找。

 

無論是外膜縫合或束膜縫合,神經縫合應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

 

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將神經束的斷端比較滿意地對合。

 

如神經缺損超過2cm以上,應行束間神經束移植術。

 

圖17將鄰指部分神經移位修復斷指神經缺損斷指再植時,指神經應一期縫合,以便盡早恢復斷指的感覺,條件許可時,應同時縫合兩條指神經。

 

如無條件,對示、中、環指應盡量修復橈側指神經,而對拇指和小指則應修復尺側指神經。

 

如指神經有缺損,同側不能直接縫合,可用神經束移植或神經交叉縫合,即將鄰指的部分神經束移位與斷指的遠側指神經縫合[圖17]。

 

圖18用鄰指皮瓣、靜脈修復斷指指背皮膚、靜脈缺損6.閉合創面如皮膚足夠,可直接縫合以消滅創面,防止感染。

 

如有皮膚缺損,直接縫合以后殘留的創面,可用中厚皮片移植覆蓋。

 

如殘留創面為裸露的肌腱、骨骼或血管、神經的吻合口,則需用肌皮瓣、筋皮瓣或局部轉移皮瓣覆蓋[圖18]。

 

閉合創面時應注意:⑴避免環繞斷肢(指)縫合1周,以防后期瘢痕攣縮,影響回流;

 

⑵指背皮膚縫合時,不要將指背靜脈縫入,而且縫合要松,避免壓迫指背靜脈;

 

⑶斷肢創面縫合后應在組織間隙置膠管,以便術后行負壓引流。

 

術后處理斷肢是一種嚴重的損傷,加上長時間的麻醉和手術,大量的輸液、輸血,以及損傷反應等因素的影響,術后可能發生各種并發癥,危及病人生命或再植肢體的成活。

 

因此,術后處理是斷肢(指)再植成功或失敗的一個重要環節。

 

1.全身并發癥的防治⑴血容量不足:斷肢病人血容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失血。

 

血容量減少,不但可引起休克,危及生命;

 

而且可因周圍血管收縮,引起再植肢體的血管痙攣和血栓形成,導致再植失敗。

 

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脈搏、血壓、尿量、頸靜脈充盈,斷指(趾)的皮溫、顏色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等。

 

如收縮壓在14.22kPa(100mmHg)以上,尿量>30ml時,鎖骨上可見到頸外靜脈,斷指(趾)紅潤和溫熱,毛細血管充盈時間不超過2秒,說明血容量正常。

 

如出現血容量不足,治療主要是輸液和輸血,補充血容量,切忌應用升壓藥,特別是去甲基腎上腺素,以免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導致吻合口血栓形成。

 

⑵急性腎功能衰竭:對有長時間休克的,或斷肢缺血時間較久,有組織變性的,或斷肢平面較高,有大量肌肉損傷的病人。

 

在斷肢重建血液循環以后,應特別警惕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表現為尿少、尿閉、血色素尿、尿比重低、血尿素氮升高,血鉀增高等)。

 

對此并發癥應著重預防;

 

如及時糾正休克,嚴格掌握斷肢再植的適應證,徹底清創,切除一切失活的肌肉,切開筋膜減壓,以及術后適當輸液,靜點速尿,加速有毒物質的排泄,以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

 

一旦發生,則應積極治療,如限制入量,控制高血鉀,糾正酸中毒及氮質血癥等。

 

如無好轉,繼續保留斷肢將危及病人生命時,應盡快解脫再植的肢體。

 

⑶預防感染:如前所述,預防斷肢(指)感染的關鍵是徹底清創。

 

再植術后全身應繼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2.局部并發癥的防治⑴血液循環障礙:術后應定時觀察和記錄下列項目:①皮膚顏色及指(趾)腹形態:皮膚及指(趾)甲色紅,指(趾)腹飽滿,說明動脈供血良好;

 

反之,皮膚及指(趾)甲蒼白,指腹干癟提示動脈供血不足。

 

皮膚顏色青紫,皮紋淺或消失,斷肢(指)腫脹,甚至出現水泡,為靜脈回流受阻。

 

②皮膚溫度測定:常用半導體皮膚點溫儀測定兩側肢體同一部位的皮膚溫度。

 

一般斷肢(指)的皮溫常較健肢高1℃~2℃,如斷肢(指)的皮溫比健側低5℃~6℃,則肯定有血液循環障礙。

 

③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用手指壓迫皮膚,皮膚顏色變白,移去手指2~3秒內,皮膚較為紅潤,此為毛細血管充盈時間。

 

如動脈充血不足,則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

 

④斷肢(指)改變位置的皮膚顏色:將斷肢(指)抬高5~10分鐘后放平,一般皮膚顏色應在1分鐘內轉為紅潤,如遲遲不變紅,說明動脈供血不足。

 

⑤針刺或切開:針刺指(趾)端或在指(趾)的側面作一小切口,如無鮮血外溢為動脈閉塞;

 

如切開時滲血多,色暗紅,皮下組織水腫,提示靜脈回流受阻。

 

⑥用Doppler血流儀比較傷側及健側動、靜脈Doppler信號的音量大小和振幅高低,來測定血流通暢情況,此法無損傷,可反復探測,而且較為靈敏,是術后探測吻合口是否通暢的一個可靠的方法。

 

根據觀察的結果,分析判斷血液循環障礙是動脈供血不足或靜脈回流障礙,一般并不困難。

 

但鑒別血液循環障礙的原因是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則相當困難。

 

一般說來,血管痙攣常有間斷性緩解,血循環障礙的臨床表現時好時壞,應用神經阻滯和解痙藥物可使癥狀緩解;

 

而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進行性惡化,對解痙藥物毫無反應。

 

術后一旦出現血管危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血栓形成時,應即手術探查,千萬不可遲疑,以免坐失時機。

 

⑵斷肢(指)腫脹:腫脹多由于靜脈回流不好,淋巴管斷裂,損傷的局部反應,肌肉缺氧及血腫形成等綜合因素所引起,其中以靜脈回流受阻為主要原因。

 

除術中爭取縫合多根靜脈來增加回流外,術后應抬高傷肢(高于心臟平面),以促進回流,并密切觀察肢體周徑,如有進行性腫脹,應及時作筋膜切開減壓術。

 

⑶傷口感染:預防傷口感染的關鍵在于徹底清創。

 

術后除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外,應密切觀察傷口。

 

如有皮膚壞死,應及時切除,盡早植皮,以消滅創面。

 

如有血腫,應及時清除。

 

如有膿腫,應及時引流,引流切口應遠離血管、神經的吻合部位。

 

⑷功能鍛煉:斷肢(指)再植的目的是恢復肢體或手指的功能,除術中正確縫合神經和肌肉外,術后早期而適當的功能鍛煉,是恢復功能的主要措施。

 

一般術后即可開始被動活動關節,每日3~4次。

 

在不影響骨折愈合的前提下,2周后可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及次數。

 

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時,即應進行主動活動。

 

3.抗凝治療由于顯微外科的進展,小血管吻合的通暢率達100%,斷肢再植的成活率已達90%以上。

 

一般認為小血管吻合的成功取決于精確的縫合技術,而非術后的抗凝治療,只要縫合技術過硬,再植術后不用全身抗凝治療,僅用一些抗痙藥物和抗凝藥物即可。

 

常用的藥物有:⑴妥拉蘇林:25mg,口服或肌注,每6小時1次,持續用5~7日。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和潰瘍患者忌用。

 

⑵罌粟堿:60~90mg,口服,每日2~3次,持續5~7日。

 

⑶6%右旋醣酐:500~1000ml/日,靜脈滴注,持續5~7日。

 

⑷阿司匹林:0.5g口服,每日1次,與潘生丁25~50mg口服,每日3次,或10mg,肌注,每6小時1次合用,有協同作用,可以使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如血管損傷比較廣泛,縫合技術不夠精確,或血栓取出術后仍可考慮小劑量短時間全身應用肝素。

 

每次劑量不超過50mg,靜脈點滴,每日劑量不超過300mg,持續應用不超過3日。

 

4.高壓氧艙治療斷肢(指)再植術后,有下列情況者,適用高壓氧艙治療,持續7~14日。

 

⑴斷肢(指)再植術后,縫合的血管通暢,但出現微循環障礙者。

 

⑵動脈痙攣引起斷肢(指)供血不足,但吻合口仍通暢者。

 

⑶再植1周后,縫合的血管形成血栓,側支循環部分建立,但血液循環不佳者。

 

引用:http://big5.wiki8.com/duanzhizaizhishu_10296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0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1 00:48 , Processed in 0.26562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