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血液凈化的抗凝治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5:15: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血液凈化的抗凝治療

 

血液凈化的抗凝治療是指在評估患者凝血狀態的基礎上,個體化選擇合適的抗凝劑和劑量,定期監測、評估和調整,以維持血液在透析管路和透析器中的流動狀態,保證血液凈化的順利實施;

 

避免體外循環凝血而引起的血液丟失;

 

預防因體外循環引起血液凝血活化所誘發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止體外循環過程中血液活化所誘發的炎癥反應,提高血液凈化的生物相容性,保障血液凈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血液凈化抗凝治療的工作流程如下圖。

 

血液凈化抗凝治療的工作流程

 

評估血液凈化治療前患者的凝血狀態評估患者出血性疾病發生的風險1、有無血友病等遺傳性出血性疾病。

 

2、是否長期使用華法林等抗凝血藥物或抗血小板藥物。

 

3、既往存在消化道潰瘍、肝硬化、痔瘡等潛在出血風險的疾病。

 

4、嚴重創傷或外科手術后24小時內。

 

評估患者臨床上血栓栓塞性疾病發生的風險1、患有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血管炎等伴有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基礎疾病。

 

2、既往存在靜脈血栓、腦血栓、動脈栓塞、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3、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低血壓。

 

4、長期臥床。

 

5、先天性抗凝血酶Ⅲ缺乏或合并大量蛋白尿導致抗凝血酶Ⅲ從尿中丟失過多。

 

6、合并嚴重的創傷、外科手術、急性感染。

 

凝血指標的檢測與評估1、外源性凝血系統狀態的評估選擇性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PT、凝血酶原活動度和INR延長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統的凝血因子存在數量或質量的異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質;

 

PT、凝血酶原活動度和INR縮短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統活化,易于凝血、發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2、內源性凝血系統狀態的評估選擇性檢測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時間(CT)或活化凝血時間(ACT)。

 

APTT、CT和ACT延長提示內源性凝血系統的凝血因子存在數量或質量的異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質;

 

APTT、CT和ACT縮短提示內源性凝血系統活化,血液高凝狀態。

 

3、凝血共同途徑狀態的評估如果患者上述各項指標均延長,則提示患者的凝血共同途徑異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質。

 

此時應檢測纖維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時間(TT),如果FIB水平正常,則提示血中存在抗凝物質或FIB功能異常。

 

4、血液高凝狀態外源性凝血系統、內源性凝血系統和共同途徑的各項凝血指標均縮短,則提示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易于發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5、血小板活性狀態的評估檢測全血血小板計數和出血時間(BT)初步評估血小板功能狀態:如果血小板數量減少伴出血時間延長提示患者止血功能異常,易于出血;

 

如果血小板數量增多伴出血時間縮短提示血小板易于發生粘附、集聚和釋放反應,易于產生血小板性血栓。

 

對于單位時間內血小板數量進行性降低的患者,推薦檢測血漿血小板膜糖蛋白-140或血中GMP-140陽性血小板數量,以便明確是否存在血小板活化。

 

不能檢測上述2項指標時,如果患者伴有血漿D-雙聚體水平升高,也提示血小板活化。

 

抗凝劑的使用禁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1、患者既往存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過敏史2、患者既往曾診斷過肝素誘發的血小板減少癥(HIT)3、合并明顯出血性疾病4、有條件的單位推薦檢測患者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對于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50%的患者,不宜直接選擇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應適當補充抗凝血酶Ⅲ制劑或新鮮血漿,使患者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50%后,再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枸櫞酸鈉1、嚴重肝功能障礙。

 

2、低氧血癥(動脈氧分壓<60mmHg)和/或組織灌注不足。

 

3、代謝性堿中毒、高鈉血癥。

 

阿加曲班合并明顯肝功能障礙不宜選擇阿加曲班。

 

抗血小板藥物存在血小板生成障礙或功能障礙的患者,不宜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而血小板進行性減少、伴血小板活化或凝血功能亢進的患者,則應加強抗血小板治療。

 

抗凝劑的合理選擇(一)對于臨床上沒有出血性疾病的發生和風險;

 

沒有顯著的脂代謝和骨代謝的異常;

 

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在50%以上;

 

血小板計數、血漿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D-雙聚體正常或升高的患者,推薦選擇普通肝素作為抗凝藥物。

 

(二)對于臨床上沒有活動性出血性疾病,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在50%以上,血小板數量基本正常;

 

但脂代謝和骨代謝的異常程度較重,或血漿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國際標準化比值輕度延長具有潛在出血風險的患者,推薦選擇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藥物。

 

(三)對于臨床上存在明確的活動性出血性疾病或明顯的出血傾向,或血漿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國際標準化比值明顯延長的患者,推薦選擇阿加曲班、枸櫞酸鈉作為抗凝藥物,或采用無抗凝劑的方式實施血液凈化治療。

 

(四)對于以糖尿病腎病、高血壓性腎損害等疾病為原發疾病,臨床上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較大,而血小板數量正常或升高、血小板功能正常或亢進的患者,推薦每天給予抗血小板藥物作為基礎抗凝治療。

 

(五)對于長期臥床具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發生的風險,國際標準化比值較低、血漿D-雙聚體水平升高,血漿抗凝血酶Ⅲ活性在50%以上,推薦每天給予低分子肝素作為基礎抗凝治療。

 

(六)合并肝素誘發的血小板減少癥,或先天性、后天性抗凝血酶Ⅲ活性在50%以下的患者,推薦選擇阿加曲班或枸櫞酸鈉作為抗凝藥物。

 

此時不宜選擇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劑。

 

四、抗凝劑劑量的選擇普通肝素1、血液透析、血液濾過或血液透析濾過一般首劑量0.3~0.5mg/kg,追加劑量5~10mg/h,間歇性靜脈注射或持續性靜脈輸注(常用);

 

血液透析結束前30~60min停止追加。

 

應依據患者的凝血狀態個體化調整劑量。

 

2、血液灌流、血漿吸附或血漿置換一般首劑量0.5~1.0mg/kg,追加劑量10~20mg/h,間歇性靜脈注射或持續性靜脈輸注(常用);

 

預期結束前30min停止追加。

 

實施前給予40mg/L的肝素生理鹽水預沖、保留20min后,再給予生理鹽水500ml沖洗,有助于增強抗凝效果。

 

肝素劑量應依據患者的凝血狀態個體化調整。

 

3、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采用前稀釋的患者,一般首劑量15~20mg,追加劑量5~10mg/h,靜脈注射或持續性靜脈輸注(常用);

 

采用后稀釋的患者,一般首劑量20~30mg,追加劑量8~15mg/h,靜脈注射或持續性靜脈輸注(常用);

 

治療結束前30~60min停止追加。

 

抗凝藥物的劑量依據患者的凝血狀態個體化調整;

 

治療時間越長,給予的追加劑量應逐漸減少。

 

低分子肝素一般給予60~80IU/kg靜脈注射。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漿吸附或血漿置換的患者無需追加劑量;

 

CRRT患者可每4~6小時給予30~40IU/kg靜脈注射,治療時間越長,給予的追加劑量應逐漸減少。

 

有條件的單位應監測血漿抗凝血因子Xa活性,根據測定結果調整劑量。

 

枸櫞酸鈉用于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透析濾過或CRRT患者。

 

枸櫞酸濃度為4%~46.7%,以臨床常用的一般給予4%枸櫞酸鈉為例,4%枸櫞酸鈉180ml/h濾器前持續注入,控制濾器后的游離鈣離子濃度0.25~0.35mmol/L;

 

在靜脈端給予0.056mmol/L氯化鈣生理鹽水(10%氯化鈣80ml加入到1000ml生理鹽水中)40ml/h,控制患者體內游離鈣離子濃度1.0~1.35mmol/L;

 

直至血液凈化治療結束。

 

也可采用枸櫞酸置換液實施。

 

重要的是,臨床應用局部枸櫞酸抗凝時,需要考慮患者實際血流量、并應依據游離鈣離子的檢測相應調整枸櫞酸鈉(或枸櫞酸置換液)和氯化鈣生理鹽水的輸入速度。

 

阿加曲班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透析濾過或CRRT患者,一般首劑量250μg/kg、追加劑量2μg/(kg·min),或2μg/(kg·min)持續濾器前輸注;

 

CRRT患者給予1~2μg/(kg·min)持續濾器前輸注;

 

血液凈化治療結束前20~30分鐘停止追加。

 

應依據患者血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的監測來調整劑量。

 

無抗凝劑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透析濾過或CRRT患者,血液凈化實施前給予4mg/dL的肝素生理鹽水預沖、保留20min后,再給予生理鹽水500ml沖洗;

 

血液凈化治療過程每30~60min,給予100~200ml生理鹽水沖洗管路和濾器。

 

抗凝治療的監測由于血液凈化患者的年齡、性別、生活方式、原發疾病以及合并癥的不同,患者間血液凝血狀態差異較大;

 

因此為確定個體化的抗凝治療方案,應實施凝血狀態監測。

 

血液凈化前和結束后凝血狀態的監測血液凈化前凝血狀態的監測主要是為了評估患者基礎凝血狀態,指導血液凈化過程中抗凝劑的種類和劑量選擇;

 

血液凈化結束后凝血狀態的監測主要是了解患者血液凈化結束后體內凝血狀態是否恢復正常以及是否具有出血傾向。

 

因此,血液凈化前和結束后凝血狀態的評估是全身凝血狀態的監測。

 

從血液凈化管路動脈端采集的樣本,由于血液剛剛從體內流出,因此各項凝血指標的檢測可反映患者的全身凝血狀態。

 

血液凈化過程中凝血狀態的監測血液凈化過程中凝血狀態的監測主要是為了評估患者血液凈化過程中體外循環是否達到充分抗凝、患者體內凝血狀態受到抗凝劑影響的程度以及是否易于出血,因此,不僅要監測體外循環管路中的凝血狀態,而且還要監測患者全身的凝血狀態。

 

從血液凈化管路靜脈端采集的樣本,由于血液剛剛流過體外循環管路,因此各項凝血指標的檢測可反映體外循環的凝血狀態。

 

血液凈化過程中凝血狀態的監測,需要同時采集血液凈化管路動、靜脈端血樣進行凝血指標的檢測,兩者結合才能全面地判斷血液透析過程中的凝血狀態。

 

不同抗凝劑的檢測指標1、以肝素作為抗凝劑時,推薦采用活化凝血時間(ACT)進行監測;

 

也可采用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進行監測。

 

理想的狀態應為血液凈化過程中,從血液凈化管路靜脈端采集的樣本的ACT/APTT維持于治療前的1.5~2.5倍,治療結束后從血液凈化管路動脈端采集的樣本ACT/APTT基本恢復治療前水平。

 

2、以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劑時,可采用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進行監測。

 

建議無出血傾向的患者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維持在500~1000U/L,伴有出血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維持在200~400U/L。

 

但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不能即時檢測,臨床指導作用有限。

 

3、以枸櫞酸鈉作為抗凝劑時,應監測濾器后和患者體內游離鈣離子濃度;

 

也可監測活化凝血時間(ACT)或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從血液凈化管路靜脈端采集的樣本的ACT或APTT維持于治療前的1.5~2.5倍,而治療過程中和結束后從血液凈化管路動脈端采集的樣本ACT或APTT應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4、以阿加曲班作為抗凝劑時,可采用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進行監測。

 

從血液凈化管路靜脈端采集的樣本的APTT維持于治療前的1.5~2.5倍,而治療過程中和結束后從血液凈化管路動脈端采集的樣本APTT應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監測時機1、對于第一次進行血液凈化的患者,推薦進行血液凈化治療前、治療過程中和結束后的全面凝血狀態監測,以確立合適的抗凝劑種類和劑量。

 

2、對于某個患者來說,每次血液凈化過程的凝血狀態差別不大;

 

因此一旦確定患者的抗凝藥物種類和劑量,則無需每次血液凈化過程都監測凝血狀態,僅需要定期(1~3個月)評估。

 

抗凝治療的并發癥與處理抗凝不足引起的并發癥主要包括:①透析器和管路凝血;

 

②透析過程中或結束后發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1、常見原因(1)因患者存在出血傾向而沒有應用抗凝劑。

 

(2)透析過程中抗凝劑劑量不足。

 

(3)患者先天性或因大量蛋白尿引起的抗凝血酶Ⅲ不足或缺乏,而選擇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藥物。

 

2、預防與處理(1)對于合并出血或出血高危風險的患者,有條件的單位應盡可能選擇枸櫞酸鈉或阿加曲班作為抗凝藥物;

 

采用無抗凝劑時應加強濾器和管路的監測,加強生理鹽水的沖洗。

 

(2)應在血液凈化實施前對患者的凝血狀態充分評估、并監測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的凝血狀態變化的基礎上,確立個體化的抗凝治療方案。

 

(3)有條件的單位應在血液凈化治療前檢測患者血漿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已明確是否適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4)發生濾器凝血后應及時更換濾器;

 

出現血栓栓塞性并發癥的患者應給予適當的抗凝、促纖溶治療。

 

出血1、常見原因(1)抗凝劑劑量使用過大。

 

(2)合并出血性疾病。

 

2、預防與處理(1)血液凈化實施前應評估患者的出血風險。

 

(2)在對患者血液透析前和過程中凝血狀態檢測和評估基礎上,確立個體化抗凝治療方案。

 

(3)對于發生出血的患者,應重新評估患者的凝血狀態,停止或減少抗凝藥物劑量,重新選擇抗凝藥物及其劑量。

 

(4)針對不同出血的病因給予相應處理,并針對不同的抗凝劑給予相應的拮抗劑治療。

 

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過量可給予適量的魚精蛋白;

 

枸櫞酸鈉過量補充鈣制劑;

 

阿加曲班過量可短暫觀察,嚴重過量可給予凝血酶原制劑或血漿。

 

抗凝劑本身的藥物不良反應1、肝素誘發的血小板減少癥(HIT)(1)病因機體產生抗肝素-血小板4因子復合物抗體所致。

 

(2)診斷應用肝素類制劑治療后5~10日內血小板下降50%以上或降至10萬/μl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靜脈最常見)以及HIT抗體陽性可以臨床診斷HIT;

 

停用肝素5~7日后,血小板數可恢復至正常則更支持診斷。

 

(3)治療停用肝素類制劑,并給予抗血小板、抗凝或促纖溶治療,預防血栓形成;

 

發生HIT后,一般禁止再使用肝素類制劑。

 

在HIT發生后100天內,再次應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可誘發伴有全身過敏反應的急發性HIT。

 

2、高脂血癥、骨質脫鈣(1)病因長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所致。

 

與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較少發生。

 

(2)預防與處理在保障充分抗凝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劑量;

 

對存在明顯高脂血癥和骨代謝異常的患者,優先選擇低分子肝素;

 

給予調脂藥物、活性維生素D和鈣劑治療。

 

3、低鈣血癥、高鈉血癥和代謝性堿中毒(1)病因枸櫞酸鈉使用劑量過大或使用時間過長,或患者存在電解質和酸堿失衡。

 

(2)預防與處理采用無鈣、無堿、無鈉的置換液;

 

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游離鈣離子濃度、調整枸櫞酸鈉輸入速度和劑量;

 

發生后應改變抗凝方式,并調整透析液和置換液的成份,給予積極糾正。

 

來源《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2010版)》

 

引用:http://big5.wiki8.com/xueyejinghuadekangningzhiliao_10495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5 22:4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