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破傷風梭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4:3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破傷風梭菌

 

拼音

 

pòshāngfēngsuōjūn

 

英文參考

 

clostridiumtetani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tetani)是引導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由糞便污染土壤,經傷口感染引起疾病。

 

破傷風梭菌菌體細長,長4~8um,寬0.3~0.5um,周身鞭毛,芽胞呈圓形,位于菌體頂端,直徑比菌體寬大,似鼓槌狀,是本菌形態上的特征。

 

繁殖體為革蘭氏陽性,帶上芽胞的菌體易轉為革蘭氏陰性。

 

破傷風梭菌為專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ph7.0~7.5,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培養24~48小時后,可形成直徑1mm以上不規則的菌落,中心緊密,周邊疏松,似羽毛狀菌落,易在培養基表面遷徒擴散。

 

在血液瓊脂平板上有明顯溶血環,在皰肉培養基中培養,肉湯渾濁,肉渣部分被消化,微變黑,產生氣體,生成甲基硫醇(有腐敗臭味)及硫化氫。

 

一般不發酵糖類,能液化明膠,產生硫化氫,形成吲哚,不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

 

對蛋白質有微弱消化作用。

 

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強大。

 

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

 

對青霉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破傷風梭菌芽胞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由傷口侵入人體,發芽繁殖而致病,但破傷風梭菌是厭氧菌,在一般傷口中不能生長,傷口的厭氧環境是破傷風梭菌感染的重要條件。

 

窄而深的傷口(如剌傷),有泥土或異物污染,或大面積創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或同時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厭氧環境,局部氧化還原電勢降低。

 

有利于破傷風桿菌生長。

 

破傷風梭菌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即破傷風痙攣毒素(tetanospasmin)或稱神經毒素(neurotoxin)。

 

破傷風毒痙攣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為蛋白質,由十余種氨基酸組成不耐熱,可被腸道蛋白酶破壞,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

 

在菌體內的痙攣毒素是單一和一條多肽鏈,分子量15萬。

 

破傷風毒素的毒性非常強烈,僅次于肉毒毒素。

 

破傷風梭菌沒有侵襲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組織中生長繁殖,一般不入血流。

 

當局部產生破傷風痙攣毒素后,引起全身橫紋肌痙攣。

 

毒素在局部產生后,通過運動終板吸收,沿神經纖維間隙至脊髓前角神經細胞,上達腦干,也可經淋巴吸收,通過血流到達中樞神經。

 

毒素能與神經組織中的神經節工苷脂結合,封閉了脊髓抑制性突觸末端,阻止釋放抑制沖動的傳遞介質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從而破壞上下神經原之間的正常抑制性沖動的傳遞,導致超反射反應(興奮性異常增高)和橫紋肌痙攣。

 

破傷風多見于戰傷。

 

平時除創傷感染外,分娩時斷臍不潔,手術器械滅菌不嚴,均可引起發病。

 

新生兒破傷風(俗稱臍風)尤為常見。

 

破傷風潛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長的達2個月,平均7~14天。

 

潛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

 

發病早期有發熱、頭痛、不適、肌肉酸痛等前驅癥狀,局部肌肉抽搐,出現張口困難,咀嚼肌痙攣,患者牙關緊閉,呈苦笑面容。

 

繼而頸部、軀干和四肢肌肉發生強直收縮,身體呈角弓反張,面部紫鉗、呼吸困難,最后可因窒息而死。

 

病死率約50%,新生兒和老年人尤高。

 

引用:http://big5.wiki8.com/poshangfengsuojun_10777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00:13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