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脫落細胞檢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5 20:57: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6 00:06 編輯

醫學百科●脫落細胞檢查

 

拼音tuōluòxìbāojiǎnchá

 

概述

 

脫落細胞學(exfoliativecytology)是采集人體各部位,特別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脫落細胞,經染色后用顯微鏡觀察這些細胞的形態,并作出診斷的一門臨床檢驗不科,又名診斷細胞學或臨床細胞學。

 

這門學科是在組織病理學基礎是發展起來的一汴新興學科,故又稱脫落細胞病理學。

 

脫落細胞學有其特有的細胞形態學規律,與病理組織學改變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對脫落的細胞形態作出正確的診斷。

 

脫落細胞學歷史悠久。

 

早在1982年,Papaniculaou首先提出用細胞學方法可以診斷腫瘤。

 

當時受技術所限,陽性率不高,未被廣泛接受。

 

從1943年以后才逐漸得以推廣,至70年代已成常規。

 

特別是近10多年來,纖維內鏡的廣泛應用,細針吸取細胞學的開展,可以從一些不易取材的器官中順利而準確的采集標本,使惡性腫瘤得以早期發現,從而提高了治愈率。

 

(一)脫落細胞檢驗取材1.自然管腔器官內表面粘膜正常情況下,人體器官粘膜上皮細胞經常有脫落更新,有病變的粘膜上皮細胞更易脫落,如陰道上皮,支氣管粘膜上皮、腎盂膀胱移行上皮、和乳腺導管上皮等都是自然脫落的上皮細胞。

 

鼻咽部、口腔、食管和胃粘膜的標本除自然脫落細胞外,部分是人工喬取或刷洗所得。

 

2.體腔抽出液:有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積液和腦脊髓膜腔積液等。

 

3.針吸細胞:利用細然穿刺病變或腫物,抽吸出少許病變組織細胞作涂片檢驗,稱針吸細胞學。

 

吸出的細胞完全是人為的脫落細胞,由于對其診斷的方法和價值與自然脫落細胞相似,故歸屬脫落細胞,也可以說是本門學科的一個發展。

 

常用于乳腺腫塊和皮下組織腫物的穿刺;

 

腫大淋巴結、甲狀腺和涎腺和穿刺;

 

在超聲波像定位下對肝、胰等器官腫物的穿刺。

 

(二)脫落細胞學診斷

 

的優缺點1.優點①安全,病人痛苦少,無不良反應可多次重復取材;

 

②所需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可用于普查;

 

③癌細胞檢出率較高,一般在60%以上,如技術條件好,方法得當,某些腫瘤檢出率可達80%,子宮頸癌可達90%以上,尤其對早期癌,組織學無從取材時脫落細胞學便顯出其獨特優點;

 

④采集的細胞代表范圍較大的粘膜脫落細胞,如腎盂、輸尿管和傍胱的癌細胞均能在尿液細胞學涂片中檢出。

 

2.缺點①有一定的誤診率,仍有10-40%假陰性。

 

有時將具一定異形的良性細胞誤碼率診為惡性細胞而造成假陽性的比例約占報考報告的陽性病例1-3%。

 

出現上述誤碼率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細胞學檢查局限性,只看單個或一小堆細胞,不能全面觀察病變組織結構。

 

另一方面脫落細胞學診斷難度較大,需要有經驗的醫生復驗。

 

遇到可疑或無把握病例應重復取材,仔細觀察;

 

②細胞學診斷往往不能確定腫瘤的具體部位,需結合其它方法,例如尿液中發出癌細胞時,不能確定病變在腎盂還是膀胱,需結合活檢或X線等確診。

 

③有時不易對癌細胞做出明確組織分型。

 

(三)對腫瘤防治的重要性癌癥患者早期常無癥狀或癥狀很輕而被忽略。

 

由于癌細胞代謝比正常細胞高,分裂生長速度快,癌細胞間的粘集力較正常細胞低10倍,故在癌癥早期,即使病灶很小,仍可有較多癌細胞從病灶表面脫落。

 

應用脫落細胞檢查,可經檢出癌細胞,能夠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

 

癌癥早期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進行腫瘤普查,在高危有群中普通作脫落細胞涂片,可以檢出可疑早期癌、癌傾向、或早期癌患者,以利于作進一步活檢或追蹤觀察,便于早期治療。

 

由于脫落細胞學檢查簡便安全、癌細胞檢出率亦較高,在我國防治宮頸癌和食管癌方面取得很大成果。

 

作肺癌、食管癌、胃癌或宮頸癌脫落細胞檢查時,需同時夾取組織活檢,兩者取長補短,以求確診。

 

有的只能單獨應用,不能作活檢,如凝為癌癥的胸水患者,只能抽取胸水作為細胞學檢查,此時必須密切結合臨床其它方面檢查,仔細閱片和診斷。

 

有時細胞學檢查可以觀察放射治療后反應。

 

某些癌瘤產射治療后癌細胞發生形態改變,可據此估計治療效果及是否復發等。

 

關于細針穿刺診斷,早然有的學者認為其準確性不如活檢高機時不愿推行,但在一定條件下,有其獨特的之處,某些部位不便作活檢,可以在超聲導向下作細針穿刺,如肝、胰腺腫瘤等,在設備較差無活檢條件下的基層醫院,也可用細針穿刺,及時明確診斷和治療。

 

(四)脫落細胞學的診斷

 

原則1.切實掌握正常、良性病變和惡性腫瘤細胞的形態特點。

 

由于病變細胞千變萬化,加之脫落后和制片所致的人為改變,給診斷帶來一定難度,因此閱片時一定要全片仔細觀察,各種細胞加以比較,分析每鐘細胞之間的關系。

 

2.必須結合臨床,包括病人一般情況、X線或其它檢查結果、臨床診斷、是否做過手術、病理檢查及治療等。

 

3.對患者認真負責無把握時應反復取材檢查,診斷要客觀。

 

下列情況需重復取材:有可疑癌細胞者;

 

陰性標本中壞死細胞多而結構清楚細胞少,恐有遺漏者;

 

細胞學診斷秘臨床完全不符者;

 

治療后觀察有矛盾者。

 

在無充分把握時,不可輕易下陽性的肯定診斷,可寫可疑,高度可疑或建議重取材檢查等。

 

經驗不足的醫生要特別細心、虛心、實事求是。

 

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診斷水平。

 

脫落細胞檢查基本知識正常脫落細胞形態一、正常脫落的上皮細胞正常脫落的上皮細胞主要來自復層扁平上皮和柱狀上皮。

 

(一)復層扁平上皮(鱗狀上皮)鱗狀上皮(stratifiedspramousepithelium)覆蓋于皮膚、口腔、食道、陰道的全部、子宮頸、喉部、鼻咽的一部分。

 

一般有10余層細胞。

 

從底部至表面分為基底層、中層和表層3部分(圖19-1)。

 

圖19-1復層扁平(鱗狀)上皮各層脫落細胞示意圖1.基底層細胞:分為內底層和外底層。

 

一內底層細胞:是上皮的最深層,與基底膜緊接,為單層立方或低柱狀細胞,增殖力旺盛,屬幼稚的細胞。

 

內底層細胞很少脫落,在淫片中脫落的細胞呈圓形,直徑為12-15μm。

 

核圓形或橢圓形,導中或略偏位,直徑8-10μm,染色質均為呈細胞顆粒狀,核與胞質比例為1:0.5-1。

 

二是外底層細胞:在內底層細胞之上。

 

涂片中,其體積較內底層大,直徑15-30μm.細胞核與內底層相似,染色質略疏松,核與胞質比例為1:1-2。

 

2.中層細胞:位于鱗狀上皮中部,細胞呈圓形、菱形、多角形,直徑30-40μm,核較小,核與胞質比例1:2-3。

 

3.表層細胞:位于上皮的表面,此層細胞扁平。

 

涂片中,細胞呈多角形,直徑40-60μm,胞質漿透明,邊緣卷褶,細胞核小而深染。

 

表層細胞分為3個亞型:(1)角化前細胞:細胞直徑6-8μm,染色較深,但染色質顆粒遙較細致均勻。

 

核與胞質比例為1:3-5。

 

巴氏染色呈淺藍或淺綠色。

 

(2)不全角化細胞:核縮小,深染,呈固縮狀小圓形,直徑約4μm,核周可見暈。

 

核與胞質比例為1:5或者核更小。

 

巴氏染色呈粉紅色。

 

(3)完全角化細胞:胞核消失,胞質極薄,有皺褶,由于細胞已無生命,故其內有時可見細菌。

 

巴氏染色呈橘黃名杏黃色。

 

(二)柱狀上皮柱狀上皮主要分布于鼻腔、鼻咽、支氣管樹、胃、腸、子宮頸管、子宮內膜及輸卵管部位,組織學分為單層柱狀上皮、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和復層柱狀上皮3種類型。

 

其脫落細胞在涂片中有下列幾種:1.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細胞為圓錐形,頂端寬平,其表面有密集的纖毛,呈淡紅染色。

 

細胞底端細尖似豆芽根。

 

胞質染色近核的上端有一淺色區,相當于電鏡下高爾基體。

 

包質位于細胞中下部,呈橢圓形,順細胞長軸排列,核邊薄,染色質顆粒細而均勻,染色較淡,有1-2個核仁核邊兩側常與細胞邊界重合(彩圖3)。

 

2.粘液梓狀上皮細胞:細胞呈卵圓形,椎形或圓形柱形。

 

胞質豐富、因富含粘液,故染色淡而透明。

 

核卵圓形,位于基底部,其大小、染色與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相似。

 

有時見胞質內有巨大粘液空泡,將核擠壓至底部,呈月牙形(圖19-2)。

 

圖19-2粘液柱狀上皮脫落細胞示意圖3.儲備細胞為具有增生能力的幼稚細胞。

 

位于假復層柱狀上皮的基底部,胞體較小,呈多角形,圓形或卵圓形。

 

核邊清楚,染色質呈細顆粒狀,分布均勻。

 

可見核仁胞質少,略嗜堿性。

 

此外涂片中尚可見中間細胞,呈較短小的梭形,常夾在成排柱狀上皮細胞中,屬未充分分化的細胞。

 

(三)脫落的上皮細胞團形態特點1.成團脫落的鱗狀上皮基層細胞呈多角形,大小一致,核一致,距離相等,呈相嵌鋪磚狀。

 

2.成團脫落的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常聚集成堆,細胞間界線不清,可見胞核互相堆疊,形成核團,核團周圍為胞質融合而成的胞質帶。

 

細胞團的邊緣有時可見纖毛。

 

3.成團脫落的粘液柱狀上皮細胞團呈蜂窩狀結構,胞質內富含粘液,細胞體積較大。

 

脫落上皮細胞的退化變性細胞從器官內粘膜表面脫落后,由于中斷血液供應,缺乏氧氣和養料,圓圈上粘膜表面酶作用,很快發生變性直至壞死,稱退公變性。

 

漿膜腔的脫落細胞因浸泡在積液中,一般保存較好,倍落細胞在取材時多已無生命,其形態逐漸發生變化。

 

此外若涂片固定不及時、因定不佳或有為擠壓均會影響細胞形態而發生退變。

 

一般的涂片,應看支無退變細胞與不同程度退變細胞共同存在,若涂片中完全為嚴重退變細胞,則應考慮是否為固定不佳或其它有為因素造成,需重新取材涂片。

 

脫落細胞退變分為腫脹性退變和固縮性退變兩類:1.腫脹性退變:可能與細胞膜能量不足,引起細胞內鈉、水潴留和酸度增加有關,表現為細胞內水分明顯增加,胞質腫脹,體積可增大2-3倍,細胞界結不清,胞質骨出現液化空泡(圖19-3),空泡變大可將胞核擠壓至一邊,人的空泡不斷增加使胞質呈泡沫狀。

 

胞核表現為腫脹,染色質顆粒結構不清,出現液化空泡進一步發展核邊不清,染色質呈淡藍支霧狀,核體積增大變形,最后胞質完全溶解消失,剩下腫脹的淡藍染色裸核亦逐漸溶解消失(圖19-4)。

 

2.固縮性退變:可能與細胞器和染色質脫水有關,表現為整個細胞變小,固縮變形。

 

胞質染成紅色。

 

胞核染色質致密呈深藍色,核邊皺褶變形或呈致密無結構的深染團塊,使胞核與胞質之間形成空隙,稱核周暈。

 

最后胞核破裂成碎片或溶解為淡雜的核陰影,稱影細胞。

 

圖19-3退變的脫落細胞子宮頸鱗癌細胸發生胸質空泡變性,空泡較大,說明細胸傾向于死亡圖19-4脫落細胞腫脹性退變過程示意圖上復層扁平上皮基底細胸的變化下柱狀上皮細胸的變化箭頭示由正常變為輕度直至重度腫脹性退變脫落的表層鱗狀上皮細胞常表現為固縮性退變,有晨胞質內可見異常顆粒或細菌;

 

底層和中層細胞則常表現為腫脹性退變。

 

脫落的柱狀上皮細胞較鱗狀上皮更易發生退變。

 

表現為纖毛消失或細胞須橫斷分離有時需根據殘存的終板和錐形外判斷為纖毛柱狀上皮細胞。

 

非上皮細胞成分涂片中脫落的非上皮細胞成分又稱背景成分。

 

包括血細胞、粘液、壞死物及異特等。

 

1.紅細胞涂片中可見到多少不等的紅細胞。

 

因紅細胞大小較恒定,可作為測定其他細胞大小的標尺。

 

紅細胞量的多少與病變性質或取材時局部損傷程度有關。

 

2.中性粒細胞涂片中常可見多量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易變性,胞質溶解而成裸核。

 

主要見于組織炎癥時。

 

此外見于癌組織壞死后繼發感染時。

 

3.嗜酸性粒細胞其存在與炎癥、變態反應或寄生蟲感染有關。

 

4.淋巴細胞見于炎癥,特別是慢性炎癥時較多。

 

5.漿細胞慢性炎癥病灶中多見。

 

6.巨噬細胞涂片中一般不太多,相當于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有很強的吞噬作用。

 

7.組織細胞比巨噬細胞略小。

 

核染色較深,呈圓形,位中或偏位,見于炎癥時。

 

8.多核巨細胞:細胞體積大,可含數十個胞核,若在涂片中見到,則要考慮結核病的可能。

 

9。壞死物:HE染色為紅染無結構顆粒狀物,淫片中若出現壞死物質,首先應考慮癌的可能,在癌性壞死物中或其周邊部常可見到殘存固縮的癌細胞核。

 

其次考慮為結核,其壞死徹底,周邊部可發現多核巨細胞或上皮樣細胞(見第二節肉芽腫性炎癥)。

 

此外淫片中還可見到粘液、細菌團、真菌、植物細胞、染料沉渣和棉花纖維等。

 

炎癥增生的脫落細胞本節著重介紹由炎為癥引起的一般性病變及增生、再生、化生、核異質的脫落細胞學改變,對與癌細胞鑒別作出正確細胞學診斷是十分重要的。

 

一、炎癥時脫落細胞的一般形態特征(一)上皮細胞的一般形態變化上皮細胞在不同的炎癥時反應亦不同。

 

急性炎癥時,上皮細胞主在表現為退化變性和壞死。

 

慢性炎癥時則主要表現炎墳生、再生和化生、并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變性。

 

1.鱗狀上皮細胞:炎癥時基底層和中層細胞的改變較為明顯,主要是細胞核的改變,有時細胞形態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圖19-5)。

 

(1)細胞核:核體積增大,比正常細胞核大1倍左右,膽細胞體積不變,所經有輕度的核與胞策比例失常。

 

由于細胞核仍為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顆粒細胞致且分布確均勻,與癌細胞不同。

 

當細胞生長活躍時,細胞核呈輕度異形,不規則,有皺褶,染色質略增多,染色較正常略深,核肥大和異菜是炎癥所致細胞增生,生長活躍的表現。

 

此外尚見核固縮、核碎裂等細胞退變和壞死表現。

 

(2)細胞形態:炎癥時,鱗狀上皮細胞形態偶爾發生明顯變異,如呈蝌蚪狀、梭形、星形或不規則形,但胞核改變不蝗顯或輕度增大,深染和畸形。

 

此類細胞被稱為異形細胞可能是柱狀上皮細胞的鱗狀化生。

 

涂片中常見到增生的底層細胞和中層細胞團,其細胞核可有輕度畸形,染色略深,但大多數細胞核形態、大小、染色均屬正常范圍。

 

圖19-5炎癥病變的脫落上皮細胸形態改變示意圖上炎癥病變的鱗狀細胸下炎癥病變的柱狀細胸2.柱狀上皮細胞:炎癥時,纖毛柱狀上皮細胞改變較明顯的,常成處開成排脫落,細胞經固縮退變不主。

 

(1)細胞核:發生固縮性退變,胞核體積縮小,核形輕度不規則,油印變深,有的為正常細胞核的一半大小,此外可見含2個核以上的多核重疊狀。

 

(2)細胞形態:細胞體積縮小,呈小錐形,胞質呈深紅染色。

 

(3.病毒感染所致上皮細胞形態改變,與脫落細胞學檢查有關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在呼吸道、陰道和泌尿道。

 

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內出現包涵出現包涵體對細胞學檢查有診斷意義。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后,上皮細胞核發生明顯改變,易被誤診為癌細胞。

 

(1)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分為Ⅰ型和Ⅱ型。

 

Ⅰ型主要經口及呼吸道傳播,Ⅱ型通過性器官傳播,女性生殖器感染好發部位是宮頸和陰道上部,主要累及鱗狀上皮,可能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涂片中疾病早期,鱗狀細胞核中度至重度腫大,呈弱嗜好堿性,不透明,毛玻璃樣,偶見胞質核呈空皰狀,有時可見多核巨細胞形成,胞核中心可見嗜酸性包涵體,包涵體周圍是亮暈,核邊清楚。

 

最后病變細胞發生變性,電鏡證實核內包涵全由單純皰疹病毒顆粒組成,胞質內也可見到核病毒包涵體。

 

(2)巨細胞病毒感染:主要感染嬰兒。

 

全身各主要器官均可受累,常見器官為唾遙、肺、肝、腸、腎、膀胱、腦等。

 

細胞學檢查可見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支氣管纖毛柱狀上皮細胞或腎小管上皮細胞體積增大,直徑達20-40μm,胞核或胞質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

 

核內包涵體體積巨大,直徑達8-10μm,包涵體周圍有沉暈。

 

胞質內包涵體體積較小,可含一個或數個,包涵體周圍也有亮暈(圖19-6)。

 

電鏡證實包涵體由巨細胞病毒顆粒組成。

 

圖19-6巨細胞病毒包涵體(二)上皮細胞增生、再生、化生時的脫落細胞形態1.增生(hyperplasia)指非腫瘤性增生,多由慢性炎癥或其它理化因素刺激所致上皮細胞分裂每殖增強,數目增多,常伴有細胞體積增大。

 

涂片中上皮細胞增生共同特點是:①核增大,可見核仁;

 

②胞質內RNA增多,蛋白質合成旺盛,故胞質嗜堿性;

 

③胞質相對校校少,核與胞質比例略大;

 

④核分裂活躍。

 

(1)鱗狀上皮細胞增生:主要是生發層細胞層資助明顯增多。

 

涂片中見底層細胞成團脫落。

 

細胞核增大,比正常大0。

 

5-2倍,染色質仍為細胞顆粒狀,分布均勻,可崢于少數染色質結塊。

 

核與胞質比例略增大,核形態正常,人晨可見雙核細胞。

 

增生活躍時細胞核可有輕度至中度不規則。

 

表層細胞成熟正常。

 

(2)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的增生:涂片中見纖毛西半球狀細胞核肥大,染色質顆粒增粗,可見染色質結塊,有時可看到雙核或多核纖毛柱狀上皮細胞,核圓形或卵圓形,有時重疊,染色較深。

 

胞質豐富,嗜伊紅染色,游離比值可見于纖毛。

 

儲備細胞亦可成團脫落,排列緊密,細胞形態一致呈多角形或圓形,胞質較少。

 

胞質核成圓形,位于胞體中央,大小一致,染色略深(圖19-7)。

 

圖19-7核肥大和多核纖毛柱狀細胞示意圖2.再生(regeneration)上皮組織的損傷由鄰近健康上皮的生發層細胞分裂增生修復稱再生。

 

由于再生上皮細胞未完全成熟,易于脫落,故在涂片中除見再生上皮細胞外,還可見增生活躍的基底層細胞。

 

再生細胞核增大,染色深,見染色質結塊,核仁增大增多,或見有絲分裂。

 

胞質略嗜堿性。

 

有時可見雙核或多核細胞,此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癥細胞。

 

3.化生(metaplasia)在慢性炎癥或其它理化因素作用下,柱狀上皮的伴備細胞增生,逐漸向呈多邊形,胞質豐富的鱗狀上皮細胞分化,這種柱狀上皮在形態和功能上均轉變為鱗狀上皮的過程稱為鱗狀化生。

 

鱗狀化生是由基底層開始,逐漸推向表面,所經有時表面尚殘存部分原來的成熟柱狀上皮細胞,常見于鼻腔、鼻咽、支氣管、子宮頸等部位。

 

不成熟的鱗狀化生上皮細胞形態與基底層細胞和棘層細胞間的過渡細胞相似,細胞排列緊密,胞質少,呈紅染,無細胞間橋。

 

完全成熟的鱗狀的化生上皮細胞與正常鱗狀上皮細胞難以區別。

 

(圖19-8)圖19-8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鱗狀化生過程示意圖①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部分表面柱狀細胞已壞死脫落,未發生鱗狀化生②儲備細胞增生,表層細胞呈多邊形傾向,形成幼稚鱗狀上皮,即早期鱗狀化生③儲備細胞繼續增生,表層細胞發展成為多邊形,形成較成熟的鱗狀上皮④表層細胸呈大多邊形,具有成熟鱗狀細胞特征(成熟的鱗狀化生)涂片中,鱗狀化生細胞體積與外底層細胞相似,呈圓形,卵圓形或多邊形。

 

成排或成團脫落的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邊界清楚,有時細胞間有空隙,見橋樣突起,胞質量中等,戲染。

 

胞核位于中央,圓形或卵圓形,常見染色質結塊,有晨見核仁。

 

核漿比例為1:1-2。

 

有時在鱗狀化生細胞團邊比值附有少量柱狀上皮細胞,且可見少量纖毛。

 

因此生部痊常伴有慢性炎癥,故涂片中常常可見各種類型炎癥細胞。

 

若鱗狀化生細胞胞核體積增大,大小、形態異常、核染色摶增粗,染色變深,則表明要化生基礎是發生了核異質稱為異型化生或不典型化生。

 

(三)各類型炎癥的脫落細胞特征炎癥可分為包性、亞急性、慢性和肉芽腫性炎癥四種類型。

 

前三種是按炎癥疾病的病程分類;

 

后者則由特殊病原引起,其局部由具很強吞噬能力的巨噬細胞組成,常呈慢性經過。

 

1.急性炎癥:淫片中見上皮細胞常有明顯退變,有較多壞死細胞碎屑、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胞質內吞噬有壞死細胞碎屑,此外還可見紅染無結構、呈網狀或團塊狀的纖維素。

 

2.亞急性炎癥:淫片中除退變上此細胞和壞死細胞碎屑外,尚見增生的上皮細胞。

 

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及嗜酸粒細胞常同時存在。

 

3.慢性炎癥:淫片中較多成團的增生上皮細胞。

 

炎癥細胞則以淋巴細胞或漿細胞為主。

 

變性、壞死的細胞成減少。

 

4.肉芽腫性炎癥:單純從細胞學角度診斷

 

肉芽腫性炎癥比罰因難,除非在少片中找到特殊病原體。

 

結核病是最常見的肉芽腫性炎癥,以形成結核結節為特征。

 

組織學上結核結節由類上皮細胞、朗罕巨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中央常發生干酪樣壞死,涂片中可見臺下成分:(1)類上皮細胞:由組織細胞吞噬結核桿菌后變形而成,細胞呈梭形或多邊形,直徑約15-25μm胞質豐富染淡紅色,細胞邊界不清。

 

核圓形、卵圓形,更常見的是核變狹長,呈黃瓜或鞋底狀,兩端鈍圓,核邊薄,染色質疏松呈細顆粒狀,有1-2個核仁。

 

類上皮細胞成堆區伴有干酪樣壞死時,更具有診斷

 

意義。

 

(2)朗漢斯巨細胞:是由多個類上此細胞融合而成。

 

該細胞體積大,可達200-300μm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內有十幾個到幾十個細胞核,常排列在細胞周邊部,呈環形或馬蹄形。

 

朗漢斯巨細胞的胞質染色性質主其每個胞核的大小,形態、染色性質均與類上皮細胞相似(彩圖4)。

 

單純靠朗漢斯巨細胞來診斷

 

結核不可靠,必須同時見于類上皮細胞和干醣酪樣壞死才具有診斷

 

意義。

 

(3)干酪樣壞死:壞死較徹底,呈紅染無結構的顆粒狀物,在紅染無結構壞死的背景上難以托到細胞碎片,在干酪樣壞死附近期中伴有類上皮細胞,則更支持結核的診斷。

 

惡性腫瘤常發生凝固性壞死,因此作細胞學診斷時應與其鑒別。

 

(4)其它細胞:結核病涂片中還有較多的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

 

二、核異質和角化不良的脫落細胞形態(一)核異質核異質(dyskaryosis)是指脫落的細胞的核異常,表現為核的大小、形態及染色質的分布異常,核邊增厚,核的邊界不整齊,膽胞質的質和量的分化正常,核異質細胞形態介于良性和惡性細胞之間,相當于病理組織學的不典型增生,根據核異質細胞形態改變的程度,分為輕度和重度核異質。

 

1.輕度核異質細胞:常是慢性炎癥等刺激所致又稱炎性核異質,多數在外因去除后仍可恢復正常,少數發展為重度核異質。

 

輕度核異質多見于鱗狀上皮的中、表層細胞。

 

細胞核輕度增大,其體積比正常大約關倍。

 

核染色質輕度增粗,染色加深,有時至中度畸形,但仍有適度的胞質,菲薄透明,嗜好酸性,可見核周空暈等,與正常鱗狀上皮中、表層細胞胞質相似,故又稱為成熟的核異質。

 

炎性增生細胞與輕度核異質細胞的區別為炎性增生的上皮細胞核增大,但染色質仍呈細顆粒狀,分布均勻,無當然加深及畸形。

 

只有在炎癥刺激較強,細胞增生活躍時才出現輕度的核異質。

 

2.重度核異質細胞:也可以由慢性炎癥引起部分可發展為癌細胞,故又稱癌前核質。

 

細胞核體積比正常大1-2倍。

 

染色質呈粗顆粒或粗網狀,偶見染色質結塊,分布略有均。

 

核邊增厚,胞核有中度以上。

 

偶見核仁增大、增多。

 

胞質與正常細胞無大區別,核與胞質比例輕度增大。

 

重度核異質又稱不成熟核異質。

 

重度核異質與癌細胞的鑒別要點為重度核異質細胞雖有胞核的異型性,但其大小,染色及形態談化均未過到惡性腫瘤細胞標準,特別是核與胞質比例仍無明顯的改變。

 

涂片中出現輕度核異質多見于慢性炎癥刺激所致重度核異質見于癌前期病變及原位癌,或浸潤癌的癌旁細胞。

 

(二)角化不良角化不良又稱異常角化(dyskeratosis)細胞內角化或不成熟角化。

 

系指鱗狀上皮非角化層,即表面角化前細胞和中、底層細胞出現一些個別散在的胞質內角化細胞。

 

少片中角化不良細胞核深染色,呈圓形或不規則形。

 

胞漿深紅色,巴氏染色呈橘黃煞費苦心。

 

角化不良細胞出現在中、底層細胞時,有人認為可能是癌前病變的表現,故亦稱癌前角化。

 

老年期和更年期婦女陰道涂片中發現角化不良的細胞時應予重視,要定期復查,因暗示有癌變的可能。

 

腫瘤脫落細胞的形態特征脫落細胞學主要是研究惡性腫瘤細胞的異型性,根據細胞的異型性作出正確的判斷。

 

但是任何一種異型性表現都不能作為絕對批征,必須綜合判斷,并以淫片中背景細胞作為照比較,慎重下結論。

 

一、惡性腫瘤細胞的一般形態特征(一)惡性腫瘤細胞核異型性表現1.在增大基礎是可見胞核大小有等和極性消失。

 

2.染色質分布不均,呈結塊樣,其形狀不規則或有角著突起,在染色質結塊與染色質顆粒之間有空隙。

 

染色質呈不規則聚集核膜下,使核邊不規則增厚。

 

有的胞核深藍染呈墨水點狀。

 

3.惡性腫瘤細胞核形不規則,可呈方形、長形、三角形、有時核凹陷使其成為有規則分葉狀。

 

4.核與胞質比例失常:是惡性腫瘤細胞重要形態特下,如鱗狀細胞癌。

 

癌細胞核與胞質比例達1:0.5或0.5以下(正常鱗狀是皮是0.5:1或1以上)。

 

5.核仁增大數目增多,核仁產生RRNA與蛋白質合成有關,由于癌細胞生長快,故核仁明顯增大,直徑達5μm以上,且數目增多,右有2-3個核仁。

 

6.核分裂增多及病理性核分裂涂片中可見有絲分裂像和病理發一核分裂像,如不均勻等二級、三級、多極、不規則及環狀核分裂等,與多倍體或非整倍體有關(圖19-9)。

 

7.瘤巨細胞和多核巨細胞8.裸核腫瘤細胞分化差,易退變致胞質先溶解,形成癌性裸核,如果裸核結構精楚,仍可診斷

 

如果高度變性,呈淡藍染色霧狀則無診斷價值。

 

圖19-9正常及病理性有絲分裂示意圖(二)惡性腫瘤細胞質異型性表現細胞質的多少,形態及特征性分化反映了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和惡性程度。

 

1.高分化惡性腫瘤:胞質豐富骨有特征性分化,例如鱗狀細胞癌,癌細胞胞質豐富可出現圓形,梭形、纖維形和蝌蚪形癌細胞。

 

其特征分化表現為鱗癌細胞胸質骨角化物,呈深紅染色;

 

腺癌細胞胞質內有分泌空泡,橫紋肌肉瘤瘤細胞質內出現橫紋等。

 

2.低分化惡性腫瘤:腫瘤細胞分化愈差,其胞質愈少,電鏡下細胞器內質網。

 

線粒體、高爾復合體、中心體愈少。

 

3.惡性腫瘤細胞胞質:呈嗜酸堿性染色即紅中帶藍,全深染色這是由于癌細胞繁殖迅速,合成自身蛋白質較多,致甩質呈深紅色;

 

又由于合成蛋白質時核蛋白體增多,故胞質為嗜堿性略呈藍色。

 

4.腫瘤細胞胞質內有時可見吞噬的異物,如紅細胞、細胞碎片等。

 

有時見癌細胞胞質內含有另一胩癌細胞,稱封入細胞。

 

(三)癌細胞團上皮細胞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為癌,它具有上皮組織特點,即成巢向。

 

涂片中除見單個散在癌細胞外,尚見成團脫落的癌細胞。

 

癌細胞團中,細胞形態、大小不等,排列紊亂,失去極性。

 

由于癌細胞迅速繁殖,互相擠壓,可呈鑲嵌或堆疊狀。

 

間葉組織發生的惡生腫瘤稱肉瘤。

 

涂片中腫瘤細胞相對一致,散在分布,無成巢傾向如惡性淋巴瘤。

 

(四)涂片中背景成分涂片中常見較多壞死碎屑及紅細胞,因惡性腫瘤易發生出血壞死之故,在此背暗淡中可找到腫瘤細胞。

 

若有繼發性感染,尚可發現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細胞。

 

(五)惡性腫瘤細胞與核異質細胞的鑒別表19-1惡性腫瘤細胞與核異質細胞鑒別要點細胞結構惡性腫瘤細胞核異質細胞核與胞質比例顯著增大輕至中度增大染色質結構不規則肖顆粒或結塊狀,其間有透明間隙,有時呈墨水點狀少數染色質結塊,多呈細顆粒狀,無墨水點狀改變核邊明顯增厚,且厚薄不均輕度增厚核大小不一,核畸形顯著輕至中度核仁有時巨大達4μm以上,可多個輕并增大,1-2個病理性核分裂有無胞質細胞大小有等,形態不一,胞質嗜堿染色胞質的質與量尚正常二、三種常見類型癌細胞形態特征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病理上分為鱗狀細胞癌,腺癌和未分煞費苦心閭一個主要類型,多數涂片中根據癌細胞形態可以分型,在癌細胞公化差或涂片中癌細胞很少,則分型困難,右列為分類不明或未分類。

 

(一)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squamouscarinoma)來源于鱗狀上皮或柱狀上皮鱗狀化生后癌變。

 

涂片中鱗癌可分為分化較好和分化差兩亞型(圖19-10)。

 

1.分化較好的鱗癌細胞涂片中以相當于表層的癌細胞為主。

 

多數癌細胞胞漿內有角化,染鮮紅色,胞質豐富呈多角形,細胞似鱗狀皮表層形態。

 

成團脫落的癌細胞互相嵌合,細胞間邊界較清楚。

 

胞核粗糙而深染色,核仁不明顯。

 

分化較好的鱗癌常見下列特征性形態:①胞體一端膨大,一端細長,形似蝌蚪,胞質常有角化理特征性形態;

 

②纖維狀癌細胞胞體細長,含一個細長深染胞核,居中或略居中;

 

③癌珠又稱癌性角化珠其中心有一具圓形癌細胞,周圍由梭形癌細胞呈洋蔥皮樣包繞,胞質角化呈鮮紅染。

 

胞核濃染,畸形。

 

2.分化差的鱗癌細胞:涂片中只見相當于中層和底層的癌細胞,多為圓珙或不規則形,散在或成團分布。

 

成團脫落的癌細胞呈堆疊狀,胞質較少。

 

嗜堿性染色。

 

胞核居中,畸形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分布不均,有時可見核仁(彩圖7)。

 

圖19-10鱗癌組織學與細胞學對照示意圖本圖組織學為鱗癌1~2級,其中分化好的癌細胞較多,分化差的只見于底部(若為3級則大多數為分化差的癌細胞)(二)腺癌涂片中腺癌(adenocarcinoma)分為分化較好的和分化差兩種亞型。

 

1.分化較好的腺癌細胞:癌細胞體積較大,呈圓形、卵圓形、成排脫落者可呈不規則的柱狀。

 

胞質豐富略嗜堿染色,。

 

胞質內可見粘液空泡,呈透明的空泡狀,有的空泡很大,核被擠壓在一邊呈半月狀,稱為印戒細胞。

 

有時在胞質內見到圓形細胞圍腺樣結構。

 

癌細胞核為圓形或卵圓形、略畸形,染色質豐富,略深染,呈粗塊或粗網狀,核邊不規則增進取,常見1-2個增大核仁直徑是可達3-5μm。

 

胞質核常偏于癌細胞的一側(彩圖8,9)。

 

2.分化差的腺癌細胞:癌細胞體積較小,胞質少,嗜堿性染色,少數癌細胞胞質內可見細小的透明的粘液空泡。

 

胞核呈圓形,半月形或不規則形等,畸形明顯。

 

染色質明顯增多,呈粗塊或粗網狀,分成不均,核邊增厚,可見明顯核仁。

 

成團脫落畜產品細胞胞質界不清,胞核位于細胞團邊緣,致邊緣細胞隆起,使整個癌細胞團呈桑椹狀(彩圖10)。

 

(三)未分化癌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是各種上皮組織發生的分化極差的癌。

 

從形態上難以確定其組織來源。

 

1.大細胞型未分化癌涂片中癌細胞單個存在或集合成團。

 

癌細胞體積較大,呈不規則圓形,卵圓形或長形,胞質嗜堿性染色,胞核較大,呈不明顯,染色質增多,呈粗網狀或粗顆粒狀深染色。

 

有的可見較大核仁。

 

2.小細胞型未分化癌涂片中癌細胞體積小,呈不規則小圓形,卵圓形,胞質少,核與胞質比例很大,似裸核樣,略呈嗜堿性染色。

 

成團脫鈔癌細胞間界線不清,易發生凝固性壞死,呈紅染色無結構顆粒狀,其間殘存散在異型性明顯的癌細胞胞核,胞核體積小,比正常淋巴細胞核大0.5-1倍,為不規則圓形、卵圓形、瓜子形或燕麥形,畸形明顯,染色極深呈墨水點狀,成排或成堆脫落的癌細胞,胞核互相擠壓成石榴籽鑲嵌狀結構(圖19-11)。

 

圖19-11小細胞型未分化癌的組織學與細胞學放療的是治療

 

癌癥的重要方法

 

之一,受照射部位的癌細胞和其周圍正常細胞均會受射線影響而發生形態改變。

 

了解這些改變對明確是否復發非常必要。

 

放射治療

 

后的細胞損害表現為分裂間期殺傷。

 

絲狀分裂期延遲或抑制染色體畸變和基因改變等四方面;

 

細胞核增大、空泡變性、核碎裂和核溶解;

 

細胞質內細胞器空泡變,溶酶體破壞釋放蛋白水解酶,使細胞自溶。

 

(一)良性上皮細胞的放射性損傷1.急性放射性改變(1)細胞體積增大,可增大一倍以上,增大原因被認為是細胞內蛋白質變性膠體滲透透壓改變,吸收水分,使細胞內水分增多所致加外各種細胞器退化,由于細胞體積增大,胞質膨脹而向薄弱處外突,致其變形,呈不規則形或蝌蚪形。

 

膽核與胞質比例不大。

 

(2)核邊增厚,核空泡變,胞質核染色質同質化,呈淡藍云霧狀染色,有空泡形成,染色質被推向核邊,使核邊增厚,最后核碎裂溶解,可見中性粒細胞侵入胞質內。

 

(3)放射作用影響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使之形成多核或分葉核等畸形核。

 

2.上皮細胞持續性放射改變由于放療后上皮細胞的改變持續時間較長,此時急性放射改變多已不復存在,涂片中可發現核異質細胞,所示胞核增大,染色質呈粗顆粒狀,核深染,有時可見核內空泡(圖19-12)。

 

胞質呈多色性,有的細胞呈纖維或蝌蚪形。

 

這類核異質細胞需與高分化鱗癌的纖維形或蝌蚪形癌細胞鑒別,其鑒別點為纖維形核異質細胞核雖深染色,有核形不整,但胞核與胞質比例仍在正常范圍或略大,其纖維形或蝌蚪形細胞體亦不如癌細胞大。

 

圖19-12放射治療

 

后的核異質子宮頸內膜放療后6個月的反應,見核增大,有一定程度的染色過深和染色質粗糙A細胞學涂片B細胞切片×560(二)癌細胞的放療后改變癌細胞在放療后主要為持續性改變,表現為胞質和胞核內空泡形成,核仁增大,也可呈空泡變性,繼之出現胞質同質化,呈淡藍云霧狀,核碎裂和溶解。

 

致癌細胞壞死,呈紅染色顆粒狀。

 

(三)放射敏感性、放療反應和敏感反應1.放射敏感性不同組織細胞對放射后損傷的程度不同,損傷大者為敏感性高,一般是分化愈差,癌細胞的放射敏感性愈高,高度敏感者的精原細胞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基底細胞癌等;

 

中度敏感者有鱗癌;

 

低度敏感者有各種上腺癌;

 

敏感性最低的為纖維肉瘤、骨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

 

2.放療反應:放療以后若有放射后改變的細胞達75%以上,屬放療反應良好,反應患者對放療敏感,預后亦較好;

 

若有改變的細胞在65%以下,則屬放療反應差,預后較差。

 

3.敏感反應:放療后宮頸淫片中出現外底層鱗狀上皮細胞胞質致密,嗜天青染色,空泡較多,空泡周圍有極細胞紅染顆粒時,反映宿主細胞對放射敏感。

 

這種特殊形態細胞占外底層細胞的10%以上者為“敏感反應好”。

 

脫落細胞檢查技術脫落細胞檢驗醫生除要熟練掌握細胞形態學特點外,還必須掌握各項操作和染色技術及觀察方法,所以脫落細胞學檢查技術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

 

它包括標本采集、制片、固定和染色、鏡下觀察方法

 

及診斷

 

要領等。

 

標本采集和涂片制作方法

 

一、標本采集正確地采集標本是細胞學診斷

 

的基礎和關鍵之一,故要準確地選擇部位,盡可能在病變區直接采集細胞。

 

采集的標本必須保持新鮮,盡快制得,以免細胞自溶或腐敗。

 

盡可能避免血液、粘液等混入標本內,采集方法

 

應簡便,操作輕柔,避免病人痛苦和引起嚴重并發癥及促進腫瘤擴散,下面介紿幾種常用的標本采集方法。

 

(一)直視采集法外陰、陰道、陰道穹窿、宮頸、口腔、肛管、鼻腔、鼻咽部、眼結膜及皮膚等部位,可以直接用刮片刮取、吸管吸取、刷洗、食管、胃、直腸、氣管和肺內支氣管則使用纖維內鏡在病灶處直接刷取細胞制片。

 

(二)自然分泌液的采集法1.痰液涂片檢查:痰興高采烈為支氣管等呼吸的分泌物,對支氣管肺癌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細胞學診斷

 

具有重要價值。

 

2.尿液涂片檢查:收集尿液中脫落的泌尿道細胞成分,作泌尿道腫瘤和某些疾病的細胞學診斷。

 

3.乳頭溢涂片檢查:用于導管內乳頭狀瘤和乳腺癌細胞學檢查。

 

4.前列腺液涂片檢查:采用前列腺按摩法取得分泌物,作前列腺細胞學診斷。

 

(三)灌洗洗向空腔器官或腹腔、盆腔(剖腹探查時)灌注一定量生理鹽水沖洗,使其細胞成分脫落于液體中,收集灌洗液離心制片,作細胞學檢查。

 

(四)磨擦法利用磨擦工具在病變部位磨擦,將擦取物直接涂片。

 

常用磨擦工具有海棉磨擦器、線網套、氣囊等。

 

可分別用于鼻咽部、食管和胃部病灶的取材。

 

(五)針穿抽吸法當有胸腔、腹腔、心包腔及關節腔積液時,可用針穿抽吸部分積液作細胞學檢查。

 

此外某些深部組織器官,如淋巴結、甲狀腺、軟組織、肝等亦可作細針穿刺吸取部分細胞進行涂片診斷。

 

二、涂片制作方法

 

(一)涂片前準備工作及涂片方法

 

1.涂片前準備工作(1)保證標本新鮮,取材后盡快制片。

 

(2)涂操作要輕巧,避免擠壓以防止損傷細胞。

 

涂片要均勻,厚薄要適度,太厚細胞堆疊,太薄細胞過少,均影響診斷。

 

(3)玻片要清潔無油漬,先用硫酸洗滌液浸泡沖洗,再用75%乙酸浸泡。

 

(4)含蛋白質的標本可直接涂片,缺乏蛋白質的標本,涂片前先在玻片上涂薄層粘附劑,以防止染色時細胞脫落,常用粘附劑為蛋白甘油,由等量生雞蛋白和甘油混合而成。

 

(5)每位患者的標本至少涂兩張玻片,以避免漏診。

 

涂片后立即在玻片一端標上編號。

 

2.涂片制備方法

 

(1)推片法:用于稀薄的標本,如血液,胸、腹水等。

 

取離心后標本一小滴滴在玻片偏右側端,用推片用30度夾角將玻片上檢液輕輕向左推。

 

(2)涂抹法:適用于稍稠的檢液,如鼻咽部標本。

 

用竹棉簽在玻片上涂布,由玻片中心經順時針方向外轉圈淫抹;

 

或從玻片一端開始平行涂抹,涂抹要均勻,不宜重復。

 

(3)壓拉涂片法:將標本夾于橫豎交叉的兩張玻片之間,然后移動兩張玻片,使之重疊,再邊壓邊拉,獲得兩張涂片。

 

該法適用于較粘稠標本,如痰液。

 

(4)吸管推片法:用吸和將標本滴在玻片一端,然后將滴管前端平行置于標本滴上,平行向另一端均速移動滴管即可推出均勻薄膜。

 

此法亦適用于胸、腹水標本。

 

(5)噴射法:用配細針頭的注射器將標本從左至右反復均勻地噴射在玻片上,此法適用于各種吸取的液體標本。

 

(6)印片法:將切取的病變組織用手術切開,立即將切面平放在玻片上,輕輕按印。

 

此方法

 

為活體組織檢查的輔助方法。

 

(二)涂片的固定固定(fication)的目的是保持細胞自然形態,防止細胞自溶和細菌所致的腐敗;

 

固定液能沉淀和凝固細胞內蛋白質和破下細胞內溶酶體酶,使細胞不但保持自然形態,而且結構清晰,易于著色。

 

因此標本愈新鮮,固定愈及時,細胞結構愈清晰,染色效果愈好。

 

1.固定液:細胞學檢查常用的固定液有下列三種:第一種乙醚酒清固定液:該固定液滲透明性較強,固定效果好適用于于一般細胞學常規染色;

 

二種是氯仿酒精固定液:又稱卡諾氏固定液。

 

其優點同上;

 

第三種95%酒精固定液:適用于大規模防癌普查。

 

制備簡單。

 

但滲透作用稍差。

 

2.固定方法

 

(1)帶濕固定:涂片后未待標本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

 

稱帶濕因定。

 

此法因定細胞結構清楚,染色新鮮。

 

適用于巴氏或HE染色。

 

痰液、陰道分泌物及食管拉網涂片等常任常用此方法。

 

(2)干燥因定:涂片后未待其自然干燥,再行固定。

 

適用于稀薄標本如尿液、胃沖洗液等,也適用于于瑞特染色和姬姆薩染色。

 

3.固定時間:一般為15-30min。

 

含粘液較多標本,如痰液、陰道分泌物、食管拉網等因定時間在適當延長;

 

尿液、胸、腹水等涂片不含粘液,固定時間可酌情縮短。

 

(三)涂片的染色1.染色的目的和原理:染色的日的是借助于一種或多種染料,使組織和細胞內結構分別著不同的染色,這樣在顯微鏡下能清楚地觀察細胞內部結構,作出正確判斷。

 

組織細胞染色原理至今尚無滿意的解釋,可能是物理作用,也可能是化學作用,或者是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染色的物理作用是利用毛細管現象,滲透、吸收和吸附作用,使染料的色素顆粒牢固地進入組織細胞,并使其顯色。

 

染色的化學作用是滲入組織細胞的染料與其相應的物質起化學反應,產生有色的化合物。

 

各染料都具有兩種性質,即產生顏色;

 

征收被組織形成親和力。

 

這兩種性質主要由發色基因和助色基因所產生的。

 

發色基團:苯的衍生物具有可見光區吸收帶。

 

這些衍生物顯不的吸收帶與其價鍵的不穩定性有關,如對苯二酚為無色,當其氧化后失去兩個氫原子,它的分子或則變為有黃色的對醌,這種產生顏色的醌式環稱為發色基團。

 

若一種化合物含有幾個環,只要其中有一個醌式環就會發出顏色,稱此發色基團為色原(chromogen).助色基團:是一種能使化合物以生電離作用的輔助原子團(酸堿性基團)。

 

它能使染色的色澤進一步加深,并使其與被染色組織具有親和力。

 

助色基團的性質決定染料是酸性堿性。

 

堿性染料具有堿性助色基團,在溶媒中產生的帶色部分為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吻與組織細胞內帶負電荷的物質結合而顯色。

 

如細胞核內的主要化學成分脫氧化核糖核酸易被蘇木素染成紫藍色,稱嗜堿性。

 

酸性染料具有酸性用力色基團,在溶酶中產生帶色部分為陰離子,易與組織細胞內帶正電荷部分結合而顯色,此性質被稱為嗜酸性,如細胞漿內訂成分為蛋白質,易與伊紅或橘黃結合呈紅色或橘黃色。

 

2.常用染色方法:臨床日常工作中較為常用的染色方法

 

有下列3種:(1)巴氏染色法:本法染色特點是細胞具有多色性顏色,色彩鮮艷多彩。

 

涂片染色的透明性好,胞質顆粒分明,胞核結構清晰,如鱗狀上皮過度角化細胞胞質呈橘黃色;

 

角化細胞顯粉紅色;

 

而角化前細胞顯淺綠色或淺藍色,適用于上皮細胞染色或觀察陰道涂片中激素水平對上皮細胞的影響。

 

此方法

 

的缺點是染色程序比較復雜。

 

(2)蘇木精—伊紅(hemotoxylineosin,HE)染色法:該方法

 

染色透明度好,核與胞質對比鮮明。

 

染色步驟簡便,效果穩定。

 

適用于痰液涂片,觖質核呈紫藍色,胞質淡玫瑰紅色,紅細胞呈淡朱紅色。

 

(3)瑞特—吉姆薩染色法(wrightgiemsaatain);

 

本方法

 

多用于血液,骨髓細胞學檢查。

 

胞質內顆粒與核安危質結構顯示較清晰。

 

操作簡便。

 

涂片的觀察與診斷

 

一、涂片觀察的方法

 

為提高診斷

 

率和防止造成差錯,檢查涂片前必須嚴格核對涂片編號,了解送檢單上填寫的全部資料;

 

閱片要全面、認真、細心觀察。

 

因涂片中細胞成分分布極為分散,所以顯微鏡觀察時必須按順序視全張涂片,用推進器從左至右。

 

自上而下移動,仔細觀察每一個視野,歸后將蓋片邊緣亦做仔細檢查,經防止漏診(圖20-1)。

 

圖20-1觀察切片的移動法A錯誤的玻片移動法B正確的玻片移動法涂片細胞學檢查十分重視低倍觀察,先宏觀涂片中各種細胞成分,發現異常細胞時,再轉換高倍視野,仔細觀察細胞結構,明確性質,做出正確診斷。

 

二、提高細胞學診斷

 

率的要領(一)細胞學診斷

 

的書寫方式細胞學檢查癌細胞的診斷

 

方式分為直接法和分級法。

 

1.直接法:根據細胞學檢查結果,直接寫出關于疾病的診斷

 

如痰抹片檢查結果為“倆支氣管鱗癌”。

 

2.分級法:將涂片中細胞學檢查發現的細胞變化,用分級方式表示。

 

它的優點是能真實地反映細胞學所見。

 

較這客觀。

 

目前有三級、四級、和五級三種分類方法。

 

五級分類法過于繁瑣,實際應用中較難掌握。

 

因此國內仍常用三級或四級分類法,該兩種分類法較為簡單明確,易于掌握,能夠更準確地反映涂片的本質。

 

(1)三級分類法:將細胞學檢查結果分為陰性,可疑和陽性三級。

 

Ⅰ級:陰性:無核異質細胞,涂片中均為正常細胞或一般退變細胞。

 

Ⅱ級:可疑。

 

涂片中發現核異質細胞,但不能肯定的是腫瘤細胞,應重復送檢。

 

Ⅲ級:陽性。

 

涂片中發現典型癌細胞,有時根據癌細胞形態特征及分布,初步進行分類。

 

(2)四級分類法:將細胞學檢查結果分為陰性、核異質,可疑和陽性四級。

 

Ⅰ級:陰性。

 

Ⅱ級:核異質。

 

涂片中發現少量核異質細胞,由高度炎癥增生所致。

 

Ⅲ級:可疑。

 

涂片中見重度核異質細胞,其形態基本符合惡性腫瘤細胞標準,但數量過少,還不能完全排除癌前期病變或高度炎癥墳生的可能,建議臨床重復送檢。

 

Ⅳ級:陽性。

 

(3)五級分類法Ⅰ級:無核異質細胞。

 

Ⅱ級:少量輕度核異質細胞,但無惡性證據。

 

Ⅲ級:有較多重度核異質細胞,但不能肯定為惡性。

 

Ⅳ級:有大量重度核異質細胞,但仍缺乏典型惡性腫瘤細胞的證據。

 

Ⅴ級:發現典型惡性腫瘤細胞,根據其細胞形態,作出初步的分類。

 

(二)提高細胞學診斷

 

的要領1.熟練掌握病理學:脫落細胞來自組織,所以是病變組織的部分反映,具有踏實的病理學基礎,才能對千變萬化的脫落細胞形態作出正確的判斷。

 

2.多思考、多比較:涂片中細胞成分,背景成分以及細胞變性程度等每例各不相同,閱片時要分析思考和比較,最好用涂片中某一背景成他,如淋巴細胞或紅細胞作標本。

 

3.密切結合臨床:多與臨床醫生聯系,了解臨床癥狀,化驗及影像診斷

 

結果,避免盲目性。

 

4。

 

認識脫落細胞學的局限性:無充分證據,寧可保存守一點。

 

未肯定的報告對臨床亦有參考價值。

 

5.了解各種染色的特性和優缺點因不同染色方法,細胞表現差別很大。

 

(三)細胞學診斷

 

的誤診原因細胞學診斷

 

誤診造成臨床診斷

 

的錯誤,以致影響對患者疾病的診斷

 

治療。

 

誤診形式有假陽性和假陰性兩種。

 

前者是在非腫瘤患者涂片中找到所謂的癌細胞;

 

后者是在腫瘤患者涂片內未找到癌細胞。

 

細胞學檢查從取材到最后診斷,任何一個步驟處理不當,均可產生誤診。

 

引起的誤診原因有以下幾種:1.標本取材不當:未取到真有癌細胞部分,如痰液制片時未仔細選擇有效病理成分;

 

或患者咳痰方式不對,未采集到支氣管深部分泌物等。

 

2.標本不新鮮:細胞學檢查標本必須在采集后1-2小時內涂片,立即固定,以防止細胞自溶。

 

3.編號錯誤:會發生誤診嘏造成醫療事故。

 

故送檢標本、申請單、涂片、報告單編號后應仔細核對,避免出現差錯。

 

4.細胞污染:涂片在固定和染色過程中,不斷有細胞脫落于試劑中,這些細胞有可能粘附在其它患者涂片上而造成誤診,故要經常過濾或現換試劑。

 

5.觀察不仔細或方法

 

不正確而發生的漏誤。

 

6.腫瘤細胞分化好,與正常細胞不易區別。

 

7.經放療或化療后,正常上皮細胞受射線作用,有明顯的形態學改變,吻誤診為癌細胞。

 

各系統脫落細胞檢查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女性生殖器官主要包括外陰、陰道、子宮、輸卵管和卵巢。

 

陰道脫落細胞絕大數是宮頸及陰道上皮,較少見的是子宮內膜細胞。

 

陰道脫落細胞檢查方法

 

簡單易行,涂片取材范圍較廣泛不易漏診,既可作出早期診斷,確診率亦高,故適用于防止癌普查。

 

一、陰道正常脫落細胞成分(一)鱗狀上皮細胞從外陰皮膚與粘膜交界處開始,一直向陰道內伸延至子宮頸外口,均被覆蓋鱗狀上皮。

 

于其脫落細胞中可見底層,中層,表層三層細胞形態。

 

陰道內上皮形態與卵巢激素關系甚密切。

 

1.底層細胞又稱深刺層細胞。

 

分為內底層和外底層細胞。

 

陰道涂片一般不應出現內底層細胞,僅在哺乳期、閉經后,陰道高度萎縮或創傷、糜爛時才出現。

 

外底層細胞根據其來源不同,分為下列三種類型:(1)宮頸型外底層細胞:從子宮頸外部上皮脫落。

 

涂片示細胞成群脫落,大小頗不一致,大者形態與表層細胞相似,胞質內有空泡,有時空泡環繞于核周,形成一透明環。

 

特殊染色證實空泡內含糖原,胞質豐富藍染色,有量帶有深藍色顆粒。

 

細胞核較大,染色質較致密。

 

胞核居中或被糖原空泡擠壓至一邊,呈偏平或皺折狀。

 

該型顯示上皮細胞的增生狀態。

 

(2)產后型外底層細胞:為產婦或晚期流產患者的陰道外底層脫落細胞形態。

 

細胞常多個成群,形態不一,可見成群小細胞緊密排列,顯示外底層細胞增持狀態,部分細胞體積較大。

 

該型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致密,常被胞質內空泡擠壓至邊緣呈扁長形或皺折陷成標形,這種標形核為產后細胞特征。

 

胞質呈褐紅染色,有深染顆粒(圖21-1)。

 

(3)萎縮型外底層細胞:為原發性無月經或絕經期女性陰道脫落的外底層細胞形態。

 

細胞呈圓形、卵圓形、細胞形態較一致,因胞質內不含糖原,胞質內無空泡或有時含有小空泡。

 

胞核圓形或卵圓形,較一致,染色質疏松。

 

核與胞質比例約1:1-2。

 

細胞多散在分布,很少成堆脫落。

 

老年婦女陰道上皮高度萎縮時,細胞出現退化現象,胞質紅染色或橘黃染色,胞質染色質致密或崩解消失,這種細胞稱“早熟角化細胞”。

 

2.中層細胞又稱淺棘層細胞。

 

可分為非孕期中層細胞和妊娠中層細胞兩種類型。

 

(1)非孕期中層細胞:由外底層細胞分化而來,細胞體積比外底層細胞大,呈船形或貝殼形、菱形、等,胞質豐富、薄、半透明。

 

核居中央,染色摶疏松。

 

核與胞質比例為1:3-5。

 

(2)妊娠期中層細胞:陰道上皮受妊娠黃體素影響,中層細胞特別發達,胞質豐富,含大量糖原,胞膜增厚,常成片脫落。

 

核大偏位。

 

此類細胞稱為“妊娠細胞”。

 

3.表層細胞:陰道上皮的角質層,又稱為功能層,正常成年女性的陰道上皮發育良好,細胞的層次常維持到表層。

 

在月經周期中陰道上皮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表層角化前細胞和角化細胞所占比率上的變化。

 

該層受卵巢雌激素影響而增生或脫落,最能反映雌激素的水平(彩圖11)。

 

(1)角化前細胞:為扁平大多邊形或大方塊形,邊緣卷曲、薄、直徑約40-60μm核小而圓,染色質疏松。

 

(2)角化細胞:胞漿紅染,核消失或在細胞中央保持一圓形透明的核影。

 

在宮頸白斑癥或子宮脫垂時,可出現較多完全角化細胞。

 

(二)柱狀上皮細胞涂片中柱狀上皮主要來自子宮頸內膜和子宮內膜細胞。

 

1.子宮頸內膜細胞:根據其細胞形態,分為分泌型柱狀細胞和纖毛柱狀細胞。

 

(1)子宮頸內膜細胞:又稱粘液細胞。

 

多見于排卵期分泌旺盛時的涂片中,細胞肥胖,呈圓形、卵圓形,胞質內有空泡,特殊染色顯示空泡內為粘液和糖原。

 

核圓形,或月牙形,位于細胞底部,染色質細胞顆粒狀,分布均勻,有量可見小核仁。

 

保存完好的細胞似杯狀。

 

(2)纖毛柱狀細胞:較少見,絕經后較多見。

 

細胞呈立方形,矮柱狀或細長形,胞膜厚,保持好的細胞一端可見纖毛。

 

有時可見多核纖毛柱狀細胞。

 

涂片中纖毛柱狀細胞常成群,排列整齊,很少重疊。

 

由于纖毛柱狀細胞胞質易退變而被破壞,故常見淺藍色或粉紅色境界模糊的胞質襯托一群排列整齊的紫藍色細胞核,似蜂窩狀(圖21-2)。

 

圖21-1陰道產后型外底層細胞圖21-2子宮頸內膜細胞群2.子宮內膜細胞:子宮內膜的脫落細胞也包粘液細胞和纖毛柱狀細胞。

 

常成群脫落,大小形態一致,相互重疊。

 

根據其雌激素水平可分為周期型和萎縮型兩型。

 

(1)周期型:在增殖期,脫落細胞呈扁平,低柱裝或高柱狀。

 

胞質嗜堿性,邊界較清。

 

核大小,形態規則一致位于細胞基底部,呈卵圓形,與細胞縱軸一致,染色質致密均勻,見1-2個核仁。

 

分泌期上皮細胞胞質內出現空泡,胞質透明,肥胖。

 

核圓形、偏中位、核較小、淡染、透明,核仁大。

 

間摶細胞大小一致,胞質少,排列緊密成堆。

 

(2)萎縮型:涂片中細胞數目少,松散排列,胞質核淡染而嗜堿性,大小形態規則。

 

(三)非上皮細胞成分1.吞噬細胞:巨噬細胞胞質豐富,有明顯的吞噬現象,胞質呈泡沫狀,核圓形、卵圓形或腎形。

 

組織細胞吞噬現象不明顯,核較小,偏位或居中,胞質嗜酸性染色。

 

見于月經末期、絕經后、子宮頸炎癥、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或盆腔接受放射治療

 

后。

 

2.血細胞:可見紅細胞、中性粒細胞等。

 

3.微生物:陰道內常有細菌寄生,有致病和非致病性兩類。

 

常見的成分有:①陰道桿菌:為常見非致病菌,屬氣酸桿菌類,該桿菌生長需要要糖原并產生乳酸,使陰道保持一定酸性,可防止致病菌的繁殖。

 

②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菌,淋病雙球菌,變形桿菌等。

 

③真菌:白色念珠菌是陰道內較常見的真菌,有菌絲主芽孢,二者可分別出現,也可同時存在。

 

纖毛菌常伴有滴蟲存在,菌絲細長,似念珠菌的菌絲。

 

④精子:有精子的粉筆片有宜作陰道細胞學檢查。

 

⑤其它物質:如纖維素或粘液等。

 

在涂片中纖維素呈紅染網狀,粘液呈藍染絲狀。

 

二、陰道上皮與卵巢功能的關系陰道上皮受卵巢內分泌直接影響,其成熟程度與體內此人激素水平呈正相關。

 

雌激素水平高時,涂片中有較多角化細胞,核致密深染;

 

雌激素水平低時,涂片中出現小而圓或卵圓形,核疏松藍染的底層細胞。

 

因此,根據涂片中上皮細胞的變化可以評價卵巢的功能。

 

(一)雌激素水平與陰道脫落細胞形態1.雌激素極度低落:陰道上皮萎縮變薄。

 

脫落細胞以內底層細胞為主,核深染,可能有少數中層細胞。

 

見于老年人和卵巢切除患者。

 

2.雌激素高度低落:陰道上皮萎縮不嚴重,以外底層細胞為主,可能混雜少數中層和表層細胞,粘液較多。

 

見于更年期癥狀明顯者,絕經后及輕婦女期卵巢功能缺如者。

 

3.雌激素中度低落:以中層細胞為主,其細胞擁護,混雜比正常較小的表層細胞。

 

見于更年期癥狀輕者,年紀大而未絕經者、年輕人有閉經者。

 

4.雌激素輕度低落:經鈍角的角化前細胞為主。

 

染色淡,雜有少數中層細胞。

 

這種涂片具有的雌激素水平政權好能維持陰道上皮的正常厚慶,較行經后期稍低。

 

5.雌激素輕度影響:細胞全屬表層,以多邊形角化前細胞為主加少數中層細胞。

 

此涂片見于行經后或接受小劑量雌激素治療

 

時的患者。

 

6.雌激素中度影響:以角化前細胞為主,并有30-40%角化細胞。

 

見于卵泡迅速發育或排卵前期,接受中等量雌激素治療

 

時患者。

 

7.雌激素高度影響:角化細胞占60%左右,涂片中幾乎無白細胞,背景清晰,紅藍相間的角化細胞和角化前細胞顯得非常艷麗,見于排卵期或接受大劑量雌激素治療

 

時的患者。

 

8.雌激素極度影響:角化細胞持續達60-70%。

 

或角化細胞占90%以舊雌激素過高的表現,這種涂片可見于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子宮內膜囊性增生、子宮內膜腺癌和子宮肌瘤等患者。

 

(二)女性一生中各階段的陰道脫落細胞表現在女性一生中隨著卵巢功能的建立,旺盛和衰退的影響而分成幾個階段,每一階段陰道上皮細胞都有不同的改變。

 

1.青春期:女性在13-17歲,卵泡的發育漸趨成熟而導致正常生理變化,但在青春期內分泌系統尚未穩定,所以陰道涂片細胞無明顯周期性改變。

 

2.性成熟期:青春期后,卵巢發育成熟,陰道上皮隨卵巢激素水平變化而發生周期性改變。

 

(1)月經期:持續3-7天。

 

涂片內見大量紅細胞、粘液和中性粒細胞。

 

行經第二天可見成群子宮內膜細胞。

 

行經后期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響,涂片中表層細胞逐漸增多。

 

(2)行經后期:周期第5-11天。

 

卵泡發育,雌激素水平上升。

 

涂片中以角化前細胞為主,角化細胞開始逐漸增多。

 

表現為輕到中高影響。

 

(3)排卵前期:周期第12-13天。

 

卵泡發育成熟,雌激素水平升高。

 

涂片中角化細胞占30-50%,粘液及陰道桿菌增多。

 

中性粒細胞減少。

 

表現為中度影響。

 

(4)排卵期:周期第14-16天,雌激素水平最高,涂片中全為表層細胞,角化細胞占60%以上,呈分散排列,白細胞很少,有大量陰道貌岸然桿菌,背暗淡清潔明朗。

 

表現為高度影響。

 

(5)排狼后期:周期第16-24天,卵巢黃體形成,孕激素水平升高,涂片中角化細胞漸漸減少并取集成堆,邊緣折卷,白細胞增多,表道桿菌減少。

 

(6)行經前期:周期第25-28天,黃體衰退,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均陡然下降。

 

涂片中細胞成堆,邊緣折卷胞質皺折,細胞邊界不清。

 

粘液與中性粒細胞增遠銷,見裸核、細胞壞死碎屑及陰道桿菌崩解碎屑。

 

3.更年期:開始于40歲左右,可分類絕經前,絕經和絕經后三個階段。

 

絕經前涂片中可為雌激素水平不低落或有時有升高表現,但無周期性改變。

 

絕經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由于陰道上皮高度萎縮,抵抗力差,常伴有炎癥。

 

涂片中細胞多是內、外底層細胞,核深染,見較多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紅細胞。

 

由于炎癥刺激亦可見于增生與退變的中層、表層細胞和鱗狀化生細胞。

 

三、陰道炎癥時脫落細胞形態子宮頸炎癥是女性最為常見的疾病,它常引起宮頸上皮細胞的形態改變。

 

尤其子宮頸外口在宮頸管柱狀上皮和宮頸外部鱗狀上皮交界處,是宮頸癌好發部位,而宮頸慢性炎癥是宮頸癌重要的前軀。

 

因此應認識上皮細胞的炎癥時的形態變化。

 

(圖21-3)圖21-3子宮頸病變示意圖A癌好發部位B子宮頸陰道部的假性糜爛,鱗狀上皮脫落,柱狀上皮向外伸延,取代鱗狀上皮C腺囊腫形成在正常情況下,陰道內有許多細菌,但不引起病就業,只有一在一定條件下方能引起宮頸炎癥,如絕經后卵巢萎縮和激素水平減退,陰道粘膜對細菌抵抗力減弱;

 

妊娠分娩等引起子宮頸損傷;

 

月經期陰道骨呈堿性,有利滴蟲生長;

 

全身抵抗力減弱;

 

如營養不良,貧血及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一)炎癥進陰道涂片的一般形態改變1.上皮細胞變性:炎癥刺激上此細胞變性壞死。

 

涂片中見核淡染色或呈云璁狀,甚至只見有核輪廓的影響細胞。

 

有的胞核固縮而胞質紅染。

 

2.上皮細胞增生、化生和核異質:由于長期炎癥刺激涂片中除見較多增生、再生的鱗狀上皮細胞和柱狀上皮細胞,尚見鱗狀化生細胞,該化生細胞往往不成熟。

 

有時增生化生細胞核肥大、染色深,核形態略不規則,呈核異質改變。

 

在增生和化生基礎上還可發生異常角化,即鱗狀上皮細胞胞質的成熟程度超過了核的分化程度。

 

表現為中、底層細胞胞質發生角化。

 

異常角化和核異質往往與癌前病變有關,在涂片細胞學檢查報告中要加以注明。

 

3.背景成分:炎癥時陰道涂片中可見多少不等的炎癥細胞。

 

慢性炎癥蛙,除見較多中性粒細胞外,尚見多量漿細胞、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巨噬細胞等。

 

有時涂片中可見多量淡藍染的粘液。

 

(二)特殊病原所致脫落細胞形態改變1.尖銳濕疣: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是性傳染的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提出人乳頭瘤病毒16型和18型與子宮頸癌有關。

 

涂片中可見挖空細胞、角化不良細胞和濕疣外底層細胞。

 

(1)挖空細胞:又稱核周空穴細胞。

 

涂片中見中層和表層成熟盥狀上皮細胞核周有大空泡,此空泡是胞質退變和液化所致,靠近胞膜處胞質致密,常呈嗜雙煞費苦心性。

 

有1-2個核染色深,染色質致密位于細胞中央或偏位,核內或胞質內無包涵體看不到核仁。

 

(2)角化不良細胞:胞質內有角化現象巴氏染色呈橘黃色,細胞呈梭形或卵圓形,似小型角化細胞。

 

胞核染色質致密深染。

 

(3)濕疣外底層細胞:涂片見化生型外底層細胞。

 

胞質呈嗜雙色性,有1-2個染色質致密而深染的細胞核。

 

2.滴蟲性陰道炎:涂片中可見陰道滴蟲,滴蟲感染時鱗狀上皮的各層細胞均或脫落,絕經后婦女患者涂片中見較多的表層細胞;

 

青年婦女常見底層細胞。

 

細胞常發生退化變化性,細胞膜模糊不清。

 

背景有大量粘液和中性粒細胞,有一種污穢的感覺。

 

3.淋病:淋球菌是寄生在細胞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主要存在于宮頸盥狀上皮的中層和外底層細胞,子宮頸管鱗狀上皮化生細胞內;

 

膿細胞內可見群集的淋球菌,宮頸涂片中發現淋球菌時,需用油鏡觀察,淋病可致宮頸炎、宮頸管內膜炎和前庭大腺炎,也可經輸卵管蔓延至盆腔器官,引起輸狼管及卵巢膿腫,甚至急性腹膜炎。

 

慢性期可伴宮頸管鱗狀上皮化生。

 

此外還可有結核、真菌感染、阿米巴和腸寄生蟲卵沉積等病變。

 

四、宮頸癌脫落細胞形態女性生殖器官的各個部位均可發生惡性腫瘤,其中以宮頸癌為最多,宮頸癌中又以鱗狀細胞癌多見,占宮頸癌的95%。

 

其次為腺癌,未分化癌極少見。

 

(一)宮頸鱗狀細胞癌宮頸鱗狀細胞癌在形態上分為高分化和低分化鱗癌兩種類型,但宮頸鱗癌以低分化者多見。

 

1.高分化宮頸鱗狀細胞癌:其特點是癌細胞體積大,胞質豐富紅染,有角化傾向。

 

胞核形態不規則,大而畸形,染色極深,呈紫藍色塊狀。

 

根據癌細胞形態,可分為纖維狀、蝌蚪狀和圓形癌細胞。

 

(1)纖維狀癌細胞:是高分化鱗癌中常見的形態。

 

癌細胞呈細長形,狀如纖維、胞質嗜酸性,紅染或橘紅染色,常多個或成群存在。

 

胞核亦呈不規則的細長形,位于癌細胞中段,染色質濃縮,染色極深,不易看清核內結構(彩圖6)。

 

(2)蝌蚪狀癌細胞:癌細胞一端膨大,另一端成長尾狀,形似蝌蚪。

 

胞質內常有角化傾向,呈紅染,在膨大端見一個大而畸形,染色極深的細胞核(彩圖5)。

 

(3)圓形癌細胞:癌細胞圓形,細胞境界清楚。

 

核大,染色質增多,染色;

 

較深,核與包質比例增大。

 

由于圓形癌細胞形態與正常內底層細胞判別不大,故識別這種形態部細胞具有重要意義,因它常見于早期子宮頸鱗癌,病理切片癥實多數原位癌。

 

2.低分化宮頸鱗狀細胞癌:宮頸鱗癌以低分化最為常見。

 

其特點為細胞角化傾向不明顯。

 

癌細胞圓形或卵圓形,相當于于層或中層細胞。

 

胞質呈紫紅色,癌細胞核呈不規則圓形或卵圓形,核染色質呈粗塊狀,深染。

 

核與胞質比例明顯增大,涂片中見癌細胞散在或成群,且異型性大。

 

低分化儼癌中還有一種小細胞型,但較少見。

 

其特點是癌細胞體積小,與基底層細胞大小相似,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

 

胞質嗜堿性。

 

部分癌細胞呈小梭形或小蝌蚪形,胞質內有角化傾向,呈鮮紅染色。

 

核畸形明顯,染色質顆粒粗大,深染呈深紫色塊狀,有的胞質極少,呈裸核狀。

 

由于癌細胞分化差,在涂片中找不到典型的纖維準確度中蝌蚪狀癌細胞,故注意與炎癥時成群脫落的底層細胞及退變性柱狀上皮細胞的裸核鑒別。

 

(二)宮頸腺癌陰道涂片所見腺癌僅占陽性涂片總數的5%左右。

 

癌細胞可能帶來自宮頸、子宮骨膜或輸卵管,三者從細胞學上無法區別。

 

無論宮頸腺癌或子宮內膜癌,組織學上多屬一級或二級,故涂片中所見癌細胞亦都是高分化腺癌。

 

1.腺癌細胞的一般形態特征(1)大小和形態:一般為中等大小,直徑約10-20μm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

 

當胞質內含有粘液空泡時體積可很大,胞漿豐富,呈紫紅色或灰紅色。

 

含較多粘液時,胞漿染淡藍色有時呈透明樣。

 

(2)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有輕至中度畸形。

 

細胞核大小有一致,一般為正常胞核的2倍左右。

 

核染色質呈粗顆粒或粗網狀,染色較深,常見有巨大核仁部分癌細胞可形成印戒樣癌細胞。

 

(3)核與胞分布比例:癌細胞核與胞質比例明顯增大。

 

(4)癌細胞分布狀態:可散在也可成團脫落。

 

聚集成團的癌細胞極性紊亂,細胞核大小有一致畸形明顯。

 

以細胞團周邊部的部細胞呈柵欄狀排列胞核偏位于癌細胞質外緣,部分癌細胞內可見粘液空泡。

 

2.陰道涂片中妝性病變與腺癌細胞的鑒別(1)退變柱狀細胞:柱狀細胞退化變性時,細胞腫脹,體積變大,胞質內出現液化空泡,早期胞核也腫脹增大,染色摶腫脹增粗,染色變深,連接網狀,后期染色質才溶解成云霧狀,故易被誤碼率診為腺癌細胞(圖21-4)。

 

在涂片中高度退變的柱狀細胞有時與高度退變的腺癌細胞不易區別,如果說找不到未退變的典型癌細胞,不應輕易診斷

 

為陽性,需要采標本復查。

 

(2)炎性增生性柱狀細胞:慢性炎癥時,柱狀上皮增生地同時伴有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談深,胞質減少,尤其成團脫落時,上述變化更明顯應與腺癌細胞團鑒別(圖21-5)。

 

圖21-4退化變性的柱狀細胞與腺癌細胞示意圖A成堆炎性增生的柱狀細胞1.正常柱狀細胞2.成堆增生的柱狀細胞B成堆腺癌細胞1.正常粘液柱狀細胞2.成堆腺密細胞,核增大1倍以上,核增大0.5-1倍,細胞內可見粘液空泡胞質內有空泡圖21-5炎性增生的柱狀細胞團和腺癌細胞團示意圖(三)宮頸未分化癌未分化癌極為少見,小于陽性涂片總數的1%。

 

由于癌細胞分化極低,惡性度高,常發生出血、壞死及炎癥反應,故涂片背景復雜,有較多中性粒細胞、粘液、壞死碎片及紅細胞等。

 

癌細胞體積小,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胞質少,呈嗜堿性染色。

 

胞質核相對增大,為正常的1-2倍,有明顯的畸形,核染色質顆粒粗大而分布不均,染色深。

 

核與胞質比例明顯增大。

 

成團脫落癌細胞排列緊密,胞質和,有時呈鑲嵌狀結構。

 

低倍鏡下容易漏診,故發現涂片背景復雜或有壞死碎片,應用高倍鏡仔細觀察。

 

(四)陰道細胞學診斷

 

五級分類標準1.Ⅰ級:基本正常特征:細胞形態正常或基本正常細胞學:①正常涂片;

 

②炎癥疾患引起上皮細胞輕度核增大,細胞退化變性致輕度變形,可有輕度大小有一,但排列無異常。

 

2.Ⅱ級:有輕至中度核異質細胞,但屬良性病變范圍。

 

特征:細胞核增大,核染色呈粗顆粒狀,染色變深,但分布均勻,核與胞質比例增大,但無屬正常范圍。

 

(1)ⅡA:輕度核異質細胞:細胞學:①炎性核異質細胞;

 

②化生的細胞和增生儲備細胞;

 

③鱗狀上皮中表層細胞核輕度增大,染色質增粗深染色,核與胞質比例正常;

 

④柱狀細胞胞核增大,雙核或多核,輕度大小有一,但排列一致,核周胞質豐富。

 

(2)ⅡB:中度核異質細胞,屬癌前病變需定期復查。

 

細胞學:①以中表層為主的癌前核異摶細胞,可見雙核或多核,核增大明顯;

 

②底層核異質細胞增多;

 

③明顯異常的化生細胞;

 

④有纖維狀核異質細胞;

 

⑤柱狀細胞胞核增大,大小有一,核輕度畸形。

 

3.Ⅲ級:有可疑癌細胞。

 

特征:細胞形態異形明顯,胞核中度或重度增大和畸形,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分布略不均勻,胞核具有某些惡性特片,但不典型難以肯定其良,惡性,需復查。

 

細胞學:①底層核異質細胞明顯增多;

 

②明顯核異質化生細胞;

 

③可疑的未分化惡性細胞或退變的惡性裸核細胞;

 

④性質不明,難以確定核異質細胞。

 

4.Ⅳ級:有癌細胞,但不夠典型。

 

或有極少數典型癌細胞,需進一步證實。

 

5.Ⅴ級:有癌細胞,癌細胞的惡性特征明確且數目的較多。

 

痰液脫落細胞檢查肺部脫落細胞學檢查是肺癌早期診斷

 

的重要方法

 

之一。

 

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在世界各國均大幅度增長,是惡性腫瘤的第2、3位。

 

肺癌發病隱匿,早期常無臨床癥狀,易被忽略。

 

大多數病例確診時已是晚期,故其治療

 

效果一直不滿意。

 

5年生存率為10%左右。

 

但早期肺癌患者手術后5年生存率為60-90%,可見早期診斷

 

是當前肺癌的重要研究課題。

 

肺癌的早期診斷

 

可根據早期臨床癥狀、X線檢查,痰液涂征檢查及纖維支氣管鏡等各方面配合進行。

 

痰注解細胞學檢查陽性率為60-70%,是診斷

 

肺癌的主要方法

 

之一。

 

采集痰液的方法和質量直接影響痰檢查陽性率,采集痰液析基本要求是:①痰液必須是從肺部咳出;

 

②痰液必須新鮮;

 

③對首次痰檢查患者,應親自指導和觀察患者咳痰。

 

一、肺部良性病變脫落細胞形態從肺內咳出的痰液須經過氣管、喉、咽、然后從口腔排出,故痰液成分實際上是上、下呼吸道。

 

口咖啡因及口腔等分泌物混合組成,正常普涂片以儼狀上皮居多,主要為表層,少許中層,極少數為基底層細胞。

 

若確系肺部咳出,則見多量纖毛柱狀細胞和塵細胞。

 

(一)炎癥病變的脫落上皮細胞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等急、發電量性炎癥均可引起上皮細胞發生形態改變。

 

1.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1)固縮退變:細胞體積變小,呈小錐形或三角形,胞質深紅染。

 

胞核固縮變小,染色變深,輕度畸形。

 

(2)多核纖毛柱狀細胞:體積大,呈多邊形或不規則形,胞質豐富,深紅色。

 

含多個寄存縮深染胞核。

 

密集成團。

 

高倍下可見多核纖毛柱狀細胞一端有纖毛。

 

(3)衰亡纖毛柱狀細胞:纖毛西半球狀細胞在退變過程中,細胞體某部呈環狀縮窄,最后橫斷為無核纖毛和無纖毛與胞質殘體兩部分,有的胞質殘體內見嗜酸性包涵體(圖21-6)。

 

該病變見于病毒、細菌感染和腫瘤時。

 

圖21-6痰涂片內衰亡的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示意圖(4)纖毛柱狀細胞核內或胞質內包涵體:在纖毛柱狀細胞核及胞質內嗜酸性或嗜堿性包涵體。

 

巨細胞病所致包涵體周圍有明亮空暈,具有診斷

 

意義(圖21-7)。

 

細胞內包涵體見于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感染時(見表21-1)。

 

圖21-7病毒感染時,痰涂片中的細胞內包涵體表21-1呼吸道病毒感染細胞形態鑒別上皮性靶細胞胞質包涵體核內包涵體多核巨細胞細胞變性單純皰疹病毒呼吸上皮、鱗狀上皮無有,毛玻璃樣或嗜酸性有無巨細胞病毒呼吸上皮有嗜酸性或嗜堿性有暈有,嗜堿性或嗜酸性有暈偶見無副流感病毒呼吸上皮有,嗜酸性有暈無無有腺病毒呼吸上皮無多個,嗜堿性無無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上皮多個嗜堿性,有暈無100%輕麻疹病毒呼吸上皮多個,小,嗜酸性罕見100%輕(5)儲備細胞增生:細胞較小,呈圓形或立方形,胞質少,嗜堿性。

 

胞核圓形或卵圓形,偏位染色質較均勻,見染色質結,常成團脫落。

 

(6)鱗狀化生細胞:呈多邊形或立方形,胞質較少,呈橘黃色。

 

胞核大小一致。

 

呈卵圓形,染色摶呈細顆粒閉幕詞,有的胞核呈固縮狀深染。

 

在鱗狀化生細胞團周邊有時附有纖毛狀細胞。

 

(7)乳頭狀增生上皮細胞團:涂征中可見增生的乳頭中心為排列緊密,互相重疊的細胞,核呈小圓形,大小一致,在細胞核群周圍有一圈暗紅色胞質帶,乳頭狀細胞團表面可見纖毛(圖21-8)。

 

圖21-8乳頭狀增生的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脫落后形態示意圖(8)增生的細支氣管和肺泡管上皮細胞:涂片中細胞成團脫落,呈乳頭狀或腺泡狀排列,細胞漿較少。

 

其胞核較少,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小形態一致,染色質呈細顆粒狀,分布均勻。

 

2.鱗狀上皮細胞(1)退化變性:胞核輕度肥大和異型,有核固縮和核碎裂等壞死改變。

 

(2)巴氏細胞:由細胞學家Papaniculaou在自己痰中發現而得名。

 

是炎癥刺激所致。

 

此細胞體積較小,圓形、卵圓形或梭形,胞質深紅色。

 

胞核小圓形,致密深染,輕度核畸形。

 

巴氏細胞來源可能是鱗狀化生細胞或者是喉部鱗狀上皮細胞因炎癥而變形所致(圖21-9)。

 

圖21-9巴氏細胞示意圖(3)鱗狀化生核異質細胞:在鱗狀化生基礎上發生不典型增大生,可以為癌前病變。

 

(二)炎癥細胞成分1.肺泡巨噬細胞:來自血中單核細胞,脫落的Ⅱ型肺泡上皮或肺泡間的隔細胞。

 

細胞體積大,胞質豐富,核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略偏位,染色質細致均勻,偶見核仁涂片中有巨噬細胞證明痰液標本來自下呼吸道。

 

當巨噬細胞吞噬了炭塵時被稱為塵細胞;

 

肺泡血時,吞噬了血紅蛋白后,胞質內可含大量粗大的棕色含鐵血黃素顆粒,稱之為心衰細胞;

 

吞噬脂質使萁胞質呈泡沫狀,細胞明顯變大,稱泡沫細胞。

 

2.其它炎癥細胞:中性粒細胞較多見,常發生在退變而成裸核,高度退變的胞核可被牽拉成不規則藍染細絲,稱核絲。

 

支氣管哮喘或寄生蟲感染患者痰液涂片中有多量嗜酸性粒細胞和夏科—萊登(charcotlryden)結晶。

 

此外常見淋巴細胞,漿細胞較少見。

 

(三)其它物質成分1.粘液管型:又稱庫什曼粘液螺旋體,呈毛蟲狀蜷曲,其中軸藍染,邊緣淡紅色(圖21-10)。

 

由于慢性炎癥時細支氣管分泌的粘液濃縮而成。

 

圖21-10痰涂片內支氣管粘液管型2.植物細胞:為口腔食物碎屑混入痰液內所致。

 

其細胞體積較大,呈立方形或多邊形,排列規則。

 

胞壁厚而折光,胞質呈絮狀,并有紫紅色顆粒及大小不一的空泡,胞質核較大,呈立方形,多邊形或三角形,排列規則。

 

核邊和染色質結構不清,染色較深(圖21-11)。

 

3.鈣化凝結物:為同心圓排列的深藍色小體,直徑為50-100μm,見于肺乳頭腺癌、肺結核及肺泡微石癥(少見)(圖21-12)。

 

4.非致病性微生物:涂片中可發遭到細菌菌落,放線菌或新型隱球菌等。

 

圖21-11痰涂片中各種植物細胞圖21-12痰涂片內鈣化凝結物二、原發性肺癌的脫落細胞形態原發性肺癌的細胞學分類,主要根據原發腫瘤的組織來源與分化程度,分為儼狀細胞癌、腺癌、未分化癌、混合型癌及其它類型癌。

 

(一)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一般來源于大支氣管粘膜鱗狀化生上皮,根據涂片內是否出現角化細胞,可進一步分為高分化和低分化兩個亞型。

 

1.高分化鱗癌:癌細胞多單個散在。

 

較少成群脫落。

 

體積大,呈多形性,胞質豐富有角化傾向。

 

呈橘黃色或橘紅色,胞質邊比緣清晰,具有銳角。

 

有的癌細胞胞質逐漸變薄,呈鱗狀薄化傾向。

 

胞核大而深染,有的似墨水滴狀畸形明顯,可見纖維狀,蝌蚪狀癌細胞,偶見癌珠。

 

注意與鱗狀化生核異須細胞鑒別(圖12-13)。

 

圖21-13高分化鱗癌與鱗狀化生,核異質細胞鑒別示意圖圖21-14低分化鱗癌痰涂片內的痰細胞示意圖2.低分化鱗癌:癌細胞中等大小,呈不規則圓形、卵圓形或多邊形。

 

胞質中等量,嗜堿性,呈紫紅或暗紅色。

 

核圓形或不規則形,畸形,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分布不均,深染。

 

核與胞質比例失常。

 

常伴有大量壞死物及壞死癌細胞殘骸(圖21-14)。

 

(二)腺癌較鱗癌和未分化癌少見。

 

一般認為來源于細支氣管、終末支氣管或支氣管周圍腺體。

 

病灶屬周圍型者,吻累及臟層胸膜而引起胸水,涂片中不易找到癌細胞。

 

根據其組織來源及分化程度分類高分化、低分化和肺炮細胞癌。

 

1.高分化腺癌:癌細胞常晟團、成排出現,細胞重疊明顯,有時可見典型的乳頭狀或腺管狀排列。

 

癌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小差異明顯,胞質內有大小不一的粘液性空泡。

 

胞核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核畸形明顯,染色質為細顆粒狀或粗塊狀,有巨大核仁胞核常偏于一側,有的核邊緣與胞緣與胞膜重疊,有的可出現印戒狀癌細胞。

 

痰液涂片中高分化腺癌須與某些良性病變鑒別(圖21-15)。

 

2.低分化腺癌:可單個散在,癌細胞團中細胞重疊現象不明顯,但排列緊密,呈桑椹樣癌細胞團。

 

細胞體積較小,胞質較少,含粘液空泡。

 

核增大,呈圓形或有規則形,染色質為粗糙結塊狀,深染核畸形明顯,核與胞質比例明顯增大,可見大核仁(彩圖12)。

 

3.肺泡細胞癌:又稱細支氣管癌。

 

一般認為來源于終末細支氣管或肺泡。

 

涂片中癌細胞呈小圓形或卵圓形。

 

常聚集成團,排列緊密,互相重疊,胞質內常有粘液分泌。

 

癌細胞與胞質輕度大小有等,異型性不蝗顯,核染色質輕度增多,核仁不明顯。

 

肺泡細胞癌的細胞團需與增生的柱狀細胞團鑒別,后者呈有規則地平鋪排列,其細胞團周邊可見纖毛可杯狀細胞。

 

(三)未分化癌1.小細胞性未分化癌:是肺癌中較常見和最為惡性的一種類型,涂片中癌細胞體積小,直徑約8-10μm胞質極少,嗜堿性癌細胞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的呈裸核狀,癌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或燕麥樣,一端鈍圓而另一端尖細。

 

染色摶順粗網狀或粗塊狀致密深染,大多數細胞核呈墨水滴狀,結構不清。

 

癌細胞彌散成群出現或散在于紅染凝固性壞死背景上,癌細胞排列緊密,互相擠壓形成典型的鑲嵌樣細胞(彩圖13)。

 

有的癌細胞團在涂片時受牽拉而呈帶狀細胞索。

 

小細胞未分化癌通變淋巴細胞鑒別(圖21-16)。

 

圖21-15高分化腺癌細胞及其鑒別診斷

 

圖21-16小細胞未分化癌細胞及其鑒別2.大細胞未分化癌:高度惡性未分化腫瘤,常來源于終末細支氣管,預后差。

 

若出現癌巨細胞則稱為巨細胞癌。

 

涂片中癌細胞體積大,60-100μm,大小不一,呈多型性。

 

胞質豐富,嗜堿性或嗜多色性,有時胞質內的空泡和封入細胞。

 

癌細胞極不規則,呈鋸齒狀,核膜厚而不規則,核巨大而位中央,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常見多核癌巨細胞,有一上或多個突出而不規則的核仁。

 

三、肺部轉移性惡性腫瘤的細胞學特點人體大部分惡性腫瘤均可經血道轉移至肺。

 

多數為晚期癌癥,肺轉移性癌需破壞肺支氣管才會出現痰涂片陽性,故陽性率較低。

 

轉移癌為鱗癌、腺癌、未分化癌等。

 

單純根據腫瘤形態不能確定是原發性還是轉達移性,必須結合臨床方能確定。

 

四、痰液細胞學診斷

 

肺癌應注意的問題1.提高痰液檢查的陽性率:(1)對病人極端負責,切實注意每環節,從標本采集至閱片發報告,每一步都在嚴守操作規程。

 

(2)認真閱處片防止漏診,閱處一漏診是假陰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應做到:①觀察涂片應按一定方向上下移動。

 

②對有大量紅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壞死碎屑背景的少片應加倍注意,仔細觀察,其中的散在癌細胞或小細胞性未分化癌細胞易被誤診為巨噬細胞或淋巴細胞。

 

③凡鏡下有排列緊密的細胞團,都要在高倍鏡下仔細觀察。

 

(3)對臨床和X線高度可疑病例而涂片未找到癌細胞者,應重復痰檢。

 

(4)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認真分析已被切片證實了的涂睛的細胞形態,提高診斷

 

水平。

 

并要開展技術,提高鑒別診斷

 

水平。

 

2.避免假陽性(1)注意鱗狀化生核異質細胞與鱗癌細胞的鑒別;

 

植物與鱗癌細胞、腺癌細胞與巨噬細胞的鑒別;

 

裸核纖毛柱狀細胞、變性淋巴細胞與小細胞未分化癌的鑒別。

 

關鍵是要熟練掌握各型癌細胞及良性增生細胞的形態學特點及鑒別要點。

 

(2)放療或化療后的肺癌患者或其它部位癌癥經過療后的患者,痰涂片中支氣管上皮形態或出現改變,易誤認為癌細胞。

 

故應詳細了解患者病史、治療

 

情部況。

 

并熟練掌握主療和化療引起細胞變性的形態特征。

 

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檢查漿膜腔(serouscavity)又稱體腔。

 

包括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漿膜表面[被覆蓋間皮細胞。

 

臟層漿膜和壁層漿膜之間有狹窄的漿膜腔,內有少量稀薄液體,起潤滑作用。

 

在腫瘤轉移,炎癥刺激或循環障礙等病理情況下,可形成胸水。

 

腹水和心包積液等并可穿刺抽取積液作細胞學檢查。

 

間皮細胞(mesothelia)為單層扁平上皮,被覆于漿膜表面,正面觀察細胞為多邊形,互相緊密連接,胞核呈圓形或卵圓形,居中側面觀細胞呈扁平形。

 

若固定好,其腔面可見刷狀緣。

 

當器官收縮時,則呈單層立方形或柱形。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診斷

 

準確就緒與穿刺液是否新鮮有很大關系,為防止各種細胞成分自溶破壞,要求積液抽出后立即離心涂片,至多不超過0.5-1小時。

 

穿刺液量以100-200毫升為宜。

 

若穿刺液不能制片檢查,可在標本內加入相當穿微波液總量的1/20-1/10的40%甲醛溶液;

 

若路遠不便,可先制成涂片,固定后送檢。

 

肉眼觀察送檢積液的物理性狀,可以提示某些有關疾病。

 

故制作前應仔細觀察,詳細記錄,供觀察涂片時參考。

 

一、良性病變的脫落細胞檢查漿膜腔積液是一種良好的培養基、溫度適宜,脫落的良性、惡性細胞均可在積液內繼續生長繁殖,此外積液內自由漂浮的細胞與組織取出的同源細胞,在形態是有明顯的差異;

 

積液內細胞還可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變性。

 

故掌握積液內良性病變間皮細胞形態特征,對非癌細胞和癌細胞的鑒別至關重要。

 

(一)積液內間皮細胞形態1.漂浮于積液內的間皮細胞失去其多邊形態,呈圓形或卵圓形,體積增大,直徑約10-20μm。

 

嗜堿性或弱嗜堿性,細胞邊界清楚,在胞質周邊部含PAS陽性顆粒,可能是中性粘多糖。

 

細胞膜表面常見一圈狹窄淡染帶,為間皮細胞刷狀緣,電鏡證實為微纖毛。

 

間皮細胞核增大,為圓形或卵圓形,居中染色纖細,分布均勻,可見數胩清楚的染色質小結。

 

女性患者間皮細胞偶1-2個核仁。

 

間皮細胞常團脫落,呈單層扁平鋪鵝卵石樣疏松排列。

 

細胞間可見空隙,可能與間皮細胞表面微絨毛或小泡等超微結構有關。

 

2.退化變性間皮細胞的形態:間皮細胞脫落于積液中不久,即開始發生退化變性積應提抽出后如未及時固定制片,細胞也發生退變,最后整個細胞溶解消失。

 

間皮細胞常發生腫脹退變,易與癌細胞混淆。

 

(1)輕度腫脹退變:胞漿內出現一個或多個大小不等液化空泡,使細胞體積增大。

 

胞質核工業大小及形態仍正常。

 

胞核受液化空泡擠壓可略偏于一側。

 

(2)中度腫脹退變:胞漿內液化空泡逐漸擴大,致細胞體積明顯增大,可達到正常間皮細胞的一倍以上,有時巨大液化空泡將胞核擠壓致細胞邊緣而呈長卵圓形。

 

胞核也相應腫脹,核內染色變淡或出現液化空渙,核邊模糊不清,但核與胞質比例無異常。

 

(3)高度退化變性:胞質內液化空泡繼續擴大,使整個細胞呈氣球樣,胞核腫大核邊模糊不清,染色質顆粒狀結構消失,呈淡藍云霧狀,最后胞質與胞核破裂,溶解消失。

 

(圖21-17)。

 

3.異形間皮細胞形態:異形間皮細胞(abnormalmesothelia)又稱反應性不典型間皮細胞,漿膜表面間皮細胞在長期慢性炎癥、放射線作用及腫瘤刺激下,其形態發生改變。

 

涂片中呈單個或成群出現。

 

細胞體積增大,直徑達30-60μm,為圓形或卵圓形,胞質豐富而濃稠,分布均勻。

 

胞質亦增大多數異形間皮細胞核增大時胞質數量亦相應增多,故兩者比例仍屬正常范圍,。

 

胞核染色質略增多,顆粒略變粗,但分布均勻。

 

核圓形或卵圓形居中或偏位,核邊規則而光整,部分表現輕度不規則而有切跡(圖21-18)。

 

可見雙核或多核異形間皮細胞及核分裂像。

 

異形細胞與癌細胞的鑒別要點為異形間皮細胞胞質染色正常;

 

胞核增大時胞質亦相應增多,兩者比例無異常;

 

核染色質增加,但分布均勻仍為細顆粒狀,輕度核畸形。

 

圖21-17不同程度退變的間皮細胞圖21-18各種異形間皮細胞(二)非上皮細胞成分1.淋巴細胞在積液中最為常見。

 

以小淋巴細胞為主。

 

因淋巴細胞大小較為一致,胞核染色清晰,故常作為同一涂片中測量其它細胞大小的“標尺”。

 

2.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是炎癥和惡性腫瘤時常見的細胞成分。

 

3.嗜酸性粒細胞其出現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和寄生蟲感染有關。

 

4.漿細胞:慢性炎癥和腫瘤時涂片中可見漿細胞。

 

5.紅細胞:涂片中出現紅細胞,表示局部有滲透血或出血。

 

見于惡性腫瘤、結核或穿刺抽液時損傷血管時。

 

(三)炎癥和其它病征時脫落細胞檢查1.急性炎癥(1)急性化膿性炎癥:涂片中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有高度退變及較多壞死碎屑。

 

有少數退變間皮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

 

(2)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涂片中有較多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

 

間皮細胞增生活躍,有時可見有絲核分裂像和多核間皮細胞。

 

此種積液量較少,見于肺炎。

 

流感或肺梗死等疾病所致胸腔積液。

 

2.慢性炎癥(1)結核性積液:為漿液性、血性或乳糜樣。

 

涂片中見大量淋巴細胞;

 

間皮細胞增生,有輕度異型,成團脫落;

 

有時可見成片干酪樣壞死或朗漢斯巨細胞,但不易找到類上皮細胞。

 

(2)非特特異性慢性炎癥:涂片中見大量淋巴細胞及成團脫落的增生活躍的間皮細胞,并伴有漿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可崢輕度異形間皮細胞。

 

3.肝硬化:為漏出液,涂片中細胞成少,有少量散在間皮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伴有肝細胞壞死和黃疸的活動性肝硬化患者,涂片中出同異形間皮細胞和較多巨噬細胞。

 

4。

 

尿毒癥:引起漿膜纖維素性炎癥。

 

涂片中間皮細胞增生活躍,常成團,有單核或多核異形間皮細胞。

 

患者有明顯的尿毒癥臨床表現。

 

二、積液中惡性腫瘤的脫落細胞檢查(一)漿膜腔積液中腫瘤細胞的來源積液中98%以上癌細胞是轉移性的,原發性惡性間皮瘤較少見。

 

當內臟惡性腫瘤侵及漿膜淋巴管、毛細血管中引起的循環障礙,或直接胺潤漿膜,或合并感染而引起的漿膜炎癥時,積液中脫落的癌細胞較少或無癌細胞;

 

當腫瘤穿破器官漿膜表面,直接暴露于漿膜腔并廣泛種植時,積液內會出現大量癌細胞。

 

腫瘤性胸腔積液最常見于原發性周圍型肺癌,其次是乳腺癌,原發性惡性間皮瘤等。

 

腫瘤性腹腔積液以胃癌,大腸癌及卵巢多見;

 

其次為肝癌、膽囊癌和膽和癌;

 

原發性惡性間皮瘤、腹腔淋巴結惡性淋巴瘤及肝轉移癌等較少見。

 

腫瘤性心包積液主在由原發性中央型肺癌累及心包膜所致;

 

原發于心包的惡性間皮瘤極罕見。

 

(二)漿膜腔積洗衣機中轉移腫瘤細胞形態1.漿膜腔積液內腫瘤細胞的一般特征在積液中增生和自由漂浮的腫瘤細胞失去了原組織和器官構架的束縛,有的腫瘤細胞在積液中經過幾代繁殖也失去了原不腫瘤細胞的形態特征,呈無限制的自主性生長,可表現多種形態,故積液中腫瘤細胞的診斷

 

常常較組織學診斷

 

困難。

 

首先認識膽瘤細胞的基本形態十分重要。

 

(1)細胞的大小和形態:積液內腫瘤細胞多散于在分布呈圓形或卵圓形,有規則形或奇形怪狀;

 

大小差劇很大,以間皮細胞大小為標準,可分為①大型癌細胞,明顯大于間皮細胞,見于大多數的鱗狀細胞癌、腺癌、惡性黑色素瘤和肉瘤等。

 

②中等型癌細胞,見于各類型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和肺癌等。

 

③小型癌細胞,見于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肺燕麥細胞癌、乳腺小細胞癌及腎母細胞瘤等。

 

(2)細胞核異常:核多呈圓形或卵圓形,體積明顯增大。

 

核與胞質比例增大。

 

染色質明顯增多,呈粗網狀或粗顆粒狀,分布不均。

 

常出現病理性核分裂。

 

有的惡性腫瘤細胞質向胞核方向內陷,胞質相應部位亦內陷,形成核內透明帶,又稱核洞。

 

女性患者積注腫瘤細胞有時可見多個性染色質。

 

特別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當膽瘤細胞異型性不明顯時應仔細觀察,若發現多個性染色質,對確認性腫瘤很有價值。

 

除鱗狀細胞核仁不蝗顯外,大多數惡性腫瘤細胞有大而不規則,畸形核仁,有的有多核等。

 

(3)癌細胞團和細胞產物:癌細胞可成團脫落,細胞排列緊密,可成單排、同心圓狀、桑椹狀、乳頭或腺體樣結構。

 

細胞團內癌細胞異型性明顯。

 

在腫瘤細胞質內可見淡藍染粘液、棕色黑色顆粒、胞質橫紋、深紅染角質蛋白等非活動性代謝產物或結構蛋白。

 

原巢源性腫瘤、甲狀腺癌、胰腺癌和惡性間皮瘤等涂片中可見鈣化同心圓排列的圓形砂粒體,直徑為20-50μm,呈深藍染色。

 

2.積液內各類型癌細胞形態特征:由于累及胸、腹膜的癌腫多是周圍型肺癌、胃腸癌、肝細胞癌及卵巢癌等,故積液中癌細胞80%以上來自腺癌;

 

少數為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及惡性淋巴瘤。

 

(1)腺癌細胞:①大細胞型腺癌:是最為常見的形態,細胞體積大,呈圓形或卵圓形。

 

胞質嗜堿性,常散在或聚集成團。

 

胞質內出現粘液空泡。

 

胞質呈圓形或卵圓形,體積大,染色質呈粗網狀或粗顆粒狀,染色深。

 

可見一個或多個畸形核仁,直徑可達4-5μm.。

 

可出現印戒細胞、癌巨細胞或多核癌巨細胞,常見病理性核分裂像,這種癌巨細胞常混雜于成團脫落癌細胞中。

 

癌細胞團中央可出現空隙腔樣結構;

 

或癌細胞團中央部細胞染色較淡。

 

邊緣癌細胞及胞核呈不規則扁平狀,染色深而胞質少,呈鑲邊樣結構(圖21-19)。

 

②小細胞型腺癌:癌細胞體積較小,直徑約12-20μm。

 

胞質較少,嗜堿性淡紫紅染色,有的胞質內見粘液空泡,胞核為不規則圓形或卵圓形,有明顯畸形,染色深有的呈墨水滴樣。

 

癌細胞常成團排列緊密中央部癌細胞核常堆疊擠壓,邊級部癌細胞隨胞核而向表面隆起,呈桑椹樣結構;

 

有的癌細胞團周圍包繞一圈少量胞質,核深染,呈鑲邊樣結構(圖21-20)。

 

大、小細胞型癌細胞與間皮細胞區別見表21-2。

 

圖21-19漿膜腔積液內大細胞型腺癌癌細胞示意圖圖21-20腹膜腔積液內小細胞型腺癌細胞示意圖表21-2腺癌細胞與間皮細胞鑒別大細胞型腺癌細胞小細胞型腺癌細胞間皮細胞細胞形態1.圓形卵圓形1.同左1.同左2.細胞體積大2.中等大小2.同左3.胞質豐富,嗜堿性3.胞質和,嗜堿性3.胞質中等量,嗜堿或嗜酸性4.可有大的粘液空泡4.可有小的粘液空泡4.可有液化空泡,無粘液空泡細胞核1.核大直徑12μm以上1.中等大小直徑為8-12μm1.直徑為6-10μm2.核與胞質比例輕度增大或正常2.核質比例明顯增大2.正常或輕度增大3.核染色質增多,粗網狀分布尚均勻3.核染色質增多,顆粒粗而不規則分布不均3.正常或輕度增多分布增均勻4.核仁明顯可見巨大核仁4.核仁較常見4.核仁少見,且較小5.核仁核比值可>0.255.同左5.<0.26.有絲分裂多見病理性核分裂6.同左6.少見無病理性核分裂7.核邊厚核有輕至中度畸形7.核邊厚核明顯畸形7.核邊薄核有輕度畸形8.女性可見多個性染色質8.同左8.女性有時可見一個性染色質細胞排列1.細胞排列緊密1.同左1.排列疏松2.常見腺腔樣排列2.可見腺樣結構2.少見3.有細胞核堆疊3.常呈桑椹狀或鑲邊樣排列3.少見4.胞核大小形態不一致4.同左4.較一致特殊染色1.PAS反應呈粗顆粒狀,彌漫陽性1.同左1.細顆粒陽性分布于細胞周邊部2.粘液卡紅染色偶爾陽性2.同左2.陰性(2)錢狀細胞癌細胞:胸、腹水中鱗狀細胞癌較少見。

 

癌細胞形態與其它部位所見相同。

 

(3)未分化癌細胞:其特點是胞質極少,在癌細胞核邊緣有少量胞質或呈裸核樣。

 

成團脫落的癌細胞可排列成鏈狀,或堆疊擠壓呈鑲嵌結構。

 

胞核畸形明顯呈多角形、石榴籽樣棱角分明或呈不規則圓形和卵圓形。

 

染色質粗大分布不勻,有時深染呈墨水滴狀(圖21-21)。

 

圖21-21漿膜腔積液內未分化癌細胞示意圖3.常見的漿膜腔積液中的轉移癌(1)肺癌:是引起胸水的最常見惡性腫瘤,其中絕大多數為周圍型腺部,鱗癌和未分化癌則非常少見。

 

偶有中央型肺癌侵犯心包膜而引起心包積液者。

 

(2)乳腺癌:是引起女性胸水的惡性腫瘤之一。

 

癌細胞的大小及形態變化較大。

 

乳腺導管浸潤癌、髓樣癌、乳砂狀癌和膠樣癌在胸水內為大細胞型腺癌,以癌細胞呈長鏈狀排列,有的胞質中文武有或長方形,深染為特征。

 

(3)胃腸癌:腹水中癌細胞主要來源于胃腸癌。

 

多婁秋分泌粘液的腺癌,可見較多印戒癌細胞。

 

大腸癌癌細胞可呈柱狀或出現腺樣結構的癌細胞團。

 

(4)卵巢癌:是引起女性腹水的常見的腫瘤,其中以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和粘液性囊腺癌多見。

 

第一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癌細胞呈乳頭狀,分支狀或成團脫落,癌細胞排列緊密,胞質嗜堿性,有的癌細胞團內可見深藍染色砂粒體。

 

二是粘液性囊腺癌,穿刺物為黃白色粘稠液體,涂片中見大量淡藍染色粘液,其中有散在或小團分布的柱狀癌細胞,癌細胞質內富含淡染色粘液有的呈行排列。

 

核染色深,體積較小而偏位。

 

巨噬細胞、白細胞和間皮細胞等其它背景成分少。

 

(5)肝細胞癌:涂片中癌細胞體積大,呈多邊形。

 

胞質豐富呈紫紅或淡紅染色,常見空泡或顆粒。

 

核呈不規則形染色質呈粗顆粒狀,核與胞質比例增大,核仁明顯。

 

電鏡下癌細胞內可見膽汁樣物和微膽管結構,應用抗甲胎蛋白免疫組化染色或免疫熒光技術可顯示癌細胞甲胎蛋白陽性。

 

(三)惡生間皮瘤的脫落細胞形態間皮瘤(mesothelioma)是由被覆于漿膜表面的間皮細胞發生的原發性腫瘤,常見部位為胸、腹膜。

 

發生于心包膜者極罕見。

 

間皮瘤分為良性與惡性兩類。

 

良性間皮瘤(benignmesothelioma)呈限局性生長,胞膜完整,很少引起積液。

 

惡性間皮瘤(malignentmesothlioma)主要呈彌漫性生長,可廣泛侵犯胸、腹腔而引起積液。

 

惡性間皮瘤的脫落細胞形態可分為上皮型、纖維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

 

1.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又稱癌性間皮瘤。

 

涂片中瘤細胞形態似間皮細胞,有的見液化空泡,若液化空泡很大,則將胞核擠向一側呈印戒狀,瘤細胞核畸形不明顯,有的可見核仁有的瘤細胞團可形成腺樣結構,乳狀或又椹樣細胞簇。

 

瘤細胞團內細胞核形態和大小差異不蝗是,偶見砂粒體。

 

積液內上皮型惡性間皮瘤脫落細胞與腺癌細胞有時很難區別。

 

下述幾點借助鑒別診斷

 

參考:①瘤細胞胞質內為液經空泡機時非粘液空泡,粘液卡紅染色陰性;

 

②部分上皮型惡性間皮瘤瘤細胞形態與間皮細胞相似,核大小及形態較為一致,畸形不明顯;

 

③患者無內臟實質器官原發性惡性腫瘤;

 

④電鏡檢查腫瘤細胞有大量微絨毛,較腺癌細胞的微絨毛細而長。

 

2.纖維型惡性間皮瘤:又稱纖維肉瘤型間皮瘤或間皮肉瘤。

 

瘤細胞為梭形,胞質淡染色呈交錯或旋渦狀排列,細胞邊界不清。

 

胞質為梭珙,畸形明顯。

 

3.混合型惡性間皮瘤:此種腫瘤細胞呈雙向分化,涂片中有成團脫落的似間皮細胞樣腫瘤細胞,同時可見成片的脫落梭形瘤細胞,有的梭形細胞團中有襯經立方形腫瘤細胞裂隙樣結構,梭形細胞異型性較蝗顯兩種細胞間有移行。

 

(四)惡性淋巴瘤的脫落細胞形態胸腹水中惡性淋巴瘤(malignentlymphoma)瘤細胞多由縱隔和腹腔惡性淋巴瘤蔓延、擴散所致。

 

臨床上,患者常伴有縱隔、頸部、腋窩或者腹腔淋巴腫大;

 

或胃腸道惡性淋巴瘤。

 

組織學上惡性淋巴瘤分為非霍奇金和霍奇金淋巴瘤兩類,其中前者分類較為復雜。

 

近年來應用免疫學、免疫組化及電鏡等技術,將淋巴細胞及其發生的惡性淋巴瘤分為若干類型和亞型。

 

但涂片中觀察惡性淋巴瘤細胞仍采用舊的分類法描述。

 

1.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雖然此型淋巴瘤組織學上有若干類型和亞型但每一型都是以某一種細胞為主。

 

涂片中顯示腫瘤細胞形態單一。

 

呈散在彌漫分布,不形成緊密細胞團,這是與積液內轉移性癌細胞的鑒別要點。

 

仔細觀察可見“單一性”的腫瘤細胞形態有明顯異型性。

 

背景常見凝固性壞死及壞死腫瘤細胞的核碎片。

 

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涂片中特征性瘤細胞為霍奇金細胞,即R-S細胞(sternberg-reed細胞),細胞體積大,胞質豐富略嗜酸性,呈紫紅染色。

 

有雙核,多核或分葉核,每一個胞核或核分葉內見一個大而嗜酸性核仁。

 

有的核仁周圍有空暈,空暈外染色質疏松,沿核邊聚集,核邊不規則增厚,有時在核仁與核邊之間可見染色質細胞絲相連。

 

雙核RS細胞兩核并列,形如鏡中之影,故稱鏡影細胞(圖21-22)。

 

此外尚見胞質豐富,嗜堿性染色的異型組織細胞,胞體大,含有一個大而不規則,扭曲的胞核,核染色質為粗塊狀,核邊較薄,核仁較小,常嗜堿性。

 

腫瘤細胞間散在漿細胞、淋巴細胞及嗜酯性粒細胞等成分。

 

圖21-22霍奇金病R-S細胞組織學圖像(五)兒童期引起的積液的惡性腫瘤10歲以前的兒童發生能夠引起漿膜腔積液的惡性腫瘤非常少見。

 

兒童期惡性腫瘤的組織學特點是腫瘤細胞體積小,易與惡性淋巴瘤瘤細胞混淆。

 

1.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起源于神經嵴的惡性腫瘤,多見于嬰兒,絕大多數為5歲以下兒童。

 

好發于腹膜后腎上腺髓質。

 

涂片中見瘤細胞體積小,呈圓形、卵圓形或芝麻形。

 

胞質稀少,紅染,有的一端可見胞質絲。

 

胞核小,染色質致密,胞核異型性不明顯,成團脫落的腫瘤細胞可聚集成叢狀或形成菊形團樣結構。

 

電鏡下瘤細胞胞質內有神經內分泌顆粒。

 

2.腎母細胞瘤(nephroblastoma)是10歲以下兒童腹腔內最常見惡性腫瘤、涂片內有兩面三刀種類型腫瘤細胞:一種為小而圓形,呈小團或簇狀分布瘤細胞;

 

另一種為梭形瘤細胞,核呈梭形或卵圓形,染色深。

 

瘤細胞散在或束狀。

 

消化系統脫落細胞檢查胃腸道脫落細胞檢查(gastrointestinalcytology)的范圍包括食管、胃與大腸(腸和直腸)。

 

因小腸位居消化道中段,其脫落細胞檢查至今仍無好的方法。

 

食管癌(esophaguscarcinoma)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以華北地區發病率高。

 

近年來由于食管拉網技術的改進,特別是纖維內鏡的廣泛應用,發現早期食管癌、賁門癌的準確率95%。

 

方法

 

簡便,費用低,安全并發癥少,可用于大面積普查,為食管癌和賁門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奠定了基礎。

 

胃腸癌亦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不少地區的惡性腫瘤死亡統計中,胃腸癌居第一或第二位。

 

好發年齡為40歲以上。

 

由于纖維胃鏡、纖維乙狀結腸鏡、直腸鏡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胃腸癌的早期診斷

 

率。

 

現重點簡介食管癌脫落的細胞檢查。

 

一、食管正常脫落細胞形態1.鱗狀上皮細胞:來自食管、口腔、咽喉等外。

 

涂片中表層細胞為主,中層細胞少見,無底層細胞。

 

其形態與其它部位所見鱗狀細胞相似,但表層細胞略小,核與胞質比例翻騰大。

 

2.柱狀上皮細胞:主一來自賁門。

 

混有痰液時,可見到纖毛柱狀細胞。

 

3.其它非上皮成分μ:有時可痰液中吞噬細胞,各種動、植物細胞,真菌和細菌等。

 

二、食管良性病變脫落的細胞形態1.食管炎癥:食管炎癥時,涂片內除見表層與中層鱗狀細胞外,可出現基底層細胞。

 

細胞體積較小,核相對較大,呈圓形或卵圓形。

 

成團脫落的底層細胞形態,大小較為一致。

 

涂片背景可見多量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及組織細胞等炎癥細胞。

 

2.食管鱗狀上皮核異質:食管單純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在涂片中其形態無異常。

 

在某些因素的長期刺激和作用下,食管鱗狀上皮細胞出現增生及核異質改變。

 

此時在涂片中人僅有單純增生上皮細胞,而且同時出現核異質細胞。

 

(1)輕度核異質細胞:涂片中中層和表層鱗狀細胞數目增多,細胞核比正常同層細胞核大半倍致一脫,核形輕度不規則和染色質略增多,但分布均勻,核膜薄,核與胞質比例仍正常。

 

核異質細胞可成群或散在分布。

 

在全片中有15-20%的核異質細胞時才能診斷

 

為輕度核異質。

 

主見于炎癥性增生。

 

(2)重度核異質細胞:涂片內中層和表層細胞核增大,比正常同層細胞胞核大1倍以上,基底層細胞增多。

 

胞核染色增多,深染,核邊略增厚,但核與胞質比例仍在正常范圍。

 

涂片中發現重度核異質細胞時,應仔細查找癌細胞,以排除早期癌的可能。

 

(表21-3),或者重復食管檢查并隨訪。

 

表21-3食管鱗狀細胞變化的鑒別細胞變化核大小不等核增大染色質增多細顆粒狀染色質增多粗顆粒狀核與胞質比例明顯增大正常-----輕度核異質 --重度核異質 -癌細胞 賁門粘膜腺上皮細胞核異質:涂片中偶見腺上皮細胞,有時可見細胞核略大,染色質增多,染色加深,核仁略大,但核與胞質比例正常。

 

呈輕度核異質表現。

 

三、食管癌的脫落細胞形態約半數以上食管癌發生于食管中1/3段;

 

其次為下1/3段;

 

上1/3段少見。

 

組織學上,95%以上是鱗狀細胞癌;

 

腺癌占2-3%;

 

未分化癌罕見。

 

而位于胃賁門部的癌則以腺癌居多數,其次為未分化癌,鱗狀細胞癌罕見。

 

1.鱗狀細胞癌:食管鱗狀主要組織直源食管粘膜鱗狀細胞。

 

分為高分化和低分化兩種類型,細胞形態與其它部位相同。

 

2.腺癌:主要發生在胃賁門部,分為高分化與低分化兩類型,與其它部位所見類型相同。

 

3.未分化癌:在食管和賁門部均屬罕見。

 

4.類型不明:涂片內所見癌細胞無典型鱗癌、腺癌或未分化癌特征時,均列入此類。

 

這尖癌細胞實際上是上述各型癌細胞的極不典型形態。

 

5.早期食管癌的脫落細胞特點(1)癌細胞數量少,多為單個散在。

 

(2)涂片中可見重度核異質細胞,背景的炎癥細胞少,紅細胞罕見。

 

(3)癌細胞形態根據其分化程度,可為高分化型、低分化型或未分化型。

 

泌尿道脫落細胞檢查尿液的質量對細胞學檢查十分重要,因此搜集尿液標本時,應做到如下幾點:(1)尿液新鮮:尿液內脫落的上皮細胞易發生退化變性或自溶。

 

氫最好搜集清晨第一次尿,尿液排出后1-2小時內制面涂片并立即固定。

 

(2)防止污染:盛尿液的容器中清潔,排尿時防止其它細胞污染,為防止陰道上皮污染,女性可采取導尿,或消毒外陰部后搜集中段尿;

 

男性可用自然排出的尿液,如果懷疑腎腫瘤或輸尿管腫瘤可行輸尿管導尿以采集更多細胞成分。

 

(3)收集充足的尿液:尿液內細胞數量較少,所以尿量不應少于50毫升,為保證收集較多細胞,可收集全程尿,離心沉淀做細胞檢查。

 

一、尿液中正常脫落細胞形態1.移行上皮細胞:涂片中表層細胞體積大,呈扁圓形或多邊形,胞膜光滑,可見雙核或多核,大小相當于鱗狀上皮表層細胞,又稱傘細胞或蓋細胞。

 

胞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呈細顆粒狀,分布均勻,核仁不明顯,底層細胞為圓形或多邊形,核居中位,染色質較致密,中層細胞介于前者之間,鏟圓形或倒梨形,也可呈多邊形,梭梭形。

 

由于尿液滲透壓的變化,尿液中脫落的移行上皮細胞常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圖21-23)。

 

圖21-23正常人尿液內的各種移行細胞示意圖2.鱗狀上皮細胞:正常尿液中少見。

 

婦女尿液涂片中有時較多見,是陰道脫落細胞污染所致;

 

或者受激素影響,膀胱三角區上皮鱗狀化生脫落所致,若新生兒尿液涂片內有較多成熟鱗狀細胞,應考慮是新生兒膀胱粘膜上受母體激素影響,發生鱗狀化生引起的。

 

其形態與陰道涂片中的鱗狀細胞相同。

 

3.柱狀上皮細胞:正常尿液中極少見。

 

其形態亦與陰道涂片所見相同。

 

4.非上皮細胞成分:可見少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漿細胞和紅細胞等。

 

二、泌尿道良性病變脫落細胞形態(一)炎癥性疾病炎癥時,涂片中細胞數目明顯增多,包括上皮細胞膠炎癥細胞,而且細胞常常變性,體積增大,胞質內出現液化空泡或核固縮細胞。

 

涂片中可見多量鱗狀上皮細胞,多為不全角化和角化前細胞,體積大,呈多邊形。

 

有少量中層和底層細胞。

 

在慢性腺膀胱炎時,尚可見較多柱狀細胞。

 

長期炎癥刺激尿液涂片內有輕度核異質細胞。

 

此外在尿液涂片中有時嚴寒可見到某種病原體引起的特殊病變。

 

1.真菌感染:最常見的為白色念珠菌。

 

涂片內見孢子,偶見假菌絲。

 

多發生于腎移植患者和其它免疫抑制治療

 

的患者。

 

2.病毒感染:①巨細胞包涵體病(cytomegalicinclusiondisease):嬰幼兒的致命性疾病。

 

尿液涂片中可見脫落的腫大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胞核內見一個大的臺嗜堿性包涵體,人的胞質內有的多個小的嗜堿性包涵體。

 

②人多瘤病毒:主要見于腎移植和某些免疫抑制的患者的。

 

涂片中上皮細胞體積明顯增大,胞核內為臺嗜酸性包涵體,充滿整個胞核,個別包涵體與核邊之間見有狹窄空暈。

 

電鏡下,病毒顆粒無膜,呈結晶狀排列。

 

③尖銳濕疣:由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所致。

 

可為生殖道感染細胞污染或泌尿道自身的感染。

 

涂片中鱗狀細胞體積增大,胞核周圍出現空穴,核增大深染有一定程度畸形,有時見雙核細胞。

 

(二)尿結石癥尿結石癥涂片中見上皮細胞呈輕度核異質改變,核染色質增多,深染,核形不規則,胞質內見尿酸鹽結晶。

 

在腎盂和輸尿管結石的涂片中還可見多量體積大,含多個核的表層細胞。

 

(三)膀胱粘膜白斑在慢性炎癥,結石或埃及血吸蟲病等刺激下,膀胱中腎盂粘膜發生鱗狀化生,出現完全角化的鱗狀上皮,使其粘膜呈白色,故稱膀胱粘膜白斑。

 

涂片中見多量成熟鱗狀細胞,胞質豐富,紅染或橘黃色。

 

無細胞核,為完全角化的鱗狀上皮細胞。

 

只有通過導尿采集的標本發現完全角化細胞時,才能確診為粘膜白斑,女性自行排尿涂片中出現鱗狀細胞時,無診斷

 

意義;

 

男性患者則可能是鱗狀化生。

 

膀胱高分化鱗癌的脫落細胞也可出現完會角化細胞,但仔細全面觀察涂片,會發現具異型性的癌細胞。

 

(四)放療和化療后膀胱脫落細胞改變盆腔器官腫瘤作放射治療

 

時,影響膀胱粘膜上皮細胞,使之發生明顯變化。

 

尿液中上皮細胞體積增大,胞質嗜酸變性,呈濃紅染色。

 

胞質內有時見中性粒細胞。

 

細胞核腫脹,也出現空泡。

 

(圖21-24)圖21-24放射治療

 

引起的膀胱上皮細胞良性病變細胞核腫脹,出現空泡,胞質內出現中性粒細胞(五)同種腎移植術后急性排異后應的尿液細胞學改變急、慢性排異反應的細胞學變化可從尿液涂片中反映出來。

 

所以對腎移植患者在連續定期檢查尿液。

 

涂片中可出現多量淋巴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和移行上皮細胞。

 

1.淋巴細胞:涂片內見兩種淋巴細胞,一種為小淋巴細胞;

 

另一種體積較大,約為小淋巴細胞的2-3倍。

 

核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核緣不整齊呈腦回狀;

 

有的核邊清楚,染色質疏松,見1-2個核仁有的淋巴細胞核周有亮暈。

 

此類細胞用甲基綠派洛寧染色時,胞質呈紅色,含紅色顆粒,核染成綠色或紫藍色,稱嗜派洛寧淋巴細胞。

 

若嗜派洛寧細胞數量急劇時,預示急性排異反應即將來臨。

 

2.腎小管上皮細胞:腎移植術后3-5天時,尿涂片中可有少量的上皮細胞,隨時間延長,應逐漸減少,若腎小管上皮細胞數時突然增加,有的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則證明發生急性排異反應。

 

3.移行上皮細胞:腎移植后的初期,尿涂片中可出現移行上皮細胞。

 

若發生明顯變性壞死,且百分比值較高,則對確定排異反應有參考價值。

 

4.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若上述細胞數目突然急劇增加,出應參考急性排異反應的可能。

 

三、泌尿道惡性腫瘤脫落細胞形態泌尿道惡性腫瘤約95%以上來源于上皮組織。

 

尿液細胞學檢查以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發生的移行細胞癌(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最常見鱗狀細胞癌與腺癌少見。

 

非上皮性腫瘤如平滑肌肉瘤、脂肪崩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則極為罕見。

 

尿液中不易發現腎細胞癌癌細胞,除非腫瘤組織侵犯腎盂和血管,引起患者無痛性血尿時,方可發現腫瘤細胞,但腫瘤細胞易退化變性,給細胞學診斷

 

造成一定困難。

 

1.乳頭狀瘤(papilloma)及乳頭狀移行細胞癌Ⅰ級:涂片中兩者瘤細胞形態與正常移行上皮細胞相似,或有輕度異型性,若出現長形細胞團,細胞大小,形態一致,排列緊密,胞核染色略深,細胞團圍繞一細長結締組織軸心,或軸心周圍見多層細胞緊密排列呈乳頭狀,對診斷

 

有一定價值(圖21-25)。

 

移行細胞癌Ⅰ級涂片中有時可見上皮細胞顯輕度或中度異型性,有輕度核與胞質比例失常。

 

可見壞死灶。

 

圖21-25膀胱乳頭瘤和脫落的瘤細胞示意圖2.移行細胞癌Ⅱ級和Ⅲ級:涂片中異型細胞數目明顯增多,胞核明顯增大,核邊不規則,呈鋸齒狀,核與胞質比例明顯失常。

 

并出現癌巨細胞,胞核高度畸形。

 

涂片背景污穢,有較多壞死癌細胞碎屑和炎癥細胞(彩圖14)。

 

3.鱗狀細胞癌:涂片內見較典型鱗狀細胞癌細胞,其形態與宮頸和支氣管鱗癌相似。

 

4.腺癌:癌細胞形態與其它部位所見者相同。

 

乳頭溢液的脫落細胞檢查乳腺疾病患者中約30%發生乳頭溢液,可為血性或漿液性。

 

產生乳頭溢液最常見的疾病是乳腺的導管內乳頭狀瘤,約占乳頭溢液的70%。

 

一、良性病變乳頭溢液的脫落細胞形態引起乳頭溢液的良性病變很少見,主要見于導管擴張癥、慢性炎癥、妊娠后期或產后。

 

1.導管上皮細胞:呈立方形,多成團片狀,有的呈蜂窩狀或柵欄狀排列。

 

異型性不明顯,細胞大小一致,胞質適中,可有小空泡。

 

胞核圓形或卵圓形,形態規則染色質顆粒細,核居中或偏位,核仁不易見到(圖21-26)。

 

圖21-26乳腺溢液涂片常見的細胞妊娠后期和產后2個月內,涂片內見上皮細胞及胞核明顯增大,胞質豐富出現空渙,核偏位,有雙核或多核,核仁明顯。

 

2.泡沫細胞:細胞體積大小不一,成團或散在,15-100μm。

 

胞質豐富有多量類脂細小空泡,使胞質呈泡沫狀,PAS染色呈陽性反應。

 

核形狀不固定,較小,偏位有的胞質內含吞噬的紅細胞或細胞碎屑。

 

泡沫細胞的來源尚有爭論,可能來自導管上皮細胞可巨噬細胞。

 

3.大汁腺樣細胞:細胞體積大,胞質豐富,其內可見嗜酸性顆粒,細胞邊界清楚。

 

核大而規則,核仁明顯。

 

4.鱗狀上皮細胞:涂片中可見多少不等無核角化細胞或鱗狀細胞,主要來源于乳頭或大的輸乳管口上皮。

 

5.炎癥細胞:炎癥時可見多量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等。

 

二、乳腺良、惡性腫瘤脫落細胞形態1.乳腺民老家內乳頭狀瘤:是引起乳頭溢液的主要原因血性占67.5%漿液性占29。

 

5%。

 

涂片中見大量上皮細胞呈大片分布,細胞體積較正常大,胞質豐富,可見空泡。

 

細胞排列成乳頭或有分支,細胞團周邊細胞核常被擠壓變扁,有輕度畸形,出現半月形細胞包圍另一細胞呈呈鑲嵌狀(彩圖15),呈松果樣細胞團,尚可見不等量中性粒細胞、泡沫細胞及吞噬細胞等。

 

2.乳腺導管內癌:癌細胞呈散在或松散細胞團,顯示癌細胞核重疊、鑲嵌、推擠。

 

核明顯異型性深染,核邊不規則增厚。

 

癌細胞胞質較少,嗜堿性染色,有的胞質內有分泌空泡。

 

癌細胞常發生變性,胞質破壞、胞核腫脹、或核固縮,結構均質化。

 

并見腫瘤性壞死碎屑。

 

3.乳頭濕疹樣癌:又稱佩吉特病。

 

初發癥狀為乳頭瘙癢,以后乳頭表面發紅、粗糙、進而糜爛,有漿液性滲出物,干燥后凝結為灰黃色痂皮,覆蓋表面。

 

揭開痂皮為顆粒狀肉芽組織,并有少量血水滲出,可利用喬板在滲透出區或糜爛面刮取涂片。

 

涂片背景有多量炎性滲出物,有漿液、纖維素、中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等。

 

另有較多量正常鱗狀上皮細胞,其中可見一種特殊形態腫瘤細胞。

 

胞體大,近圓形,胞質豐富、淡染,胞核大而深染,染色質呈塊狀集結,明顯畸形,此細胞稱為佩吉特細胞,此外尚見分散的腺癌細胞。

 

細針吸取細胞學

 

概述

 

細針吸取細胞學(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又稱細針吸取活檢,細針吸取或針吸細胞病理學。

 

是利用細針穿刺病灶,吸取少許細胞成分作涂片,觀察病灶部位腫瘤或非腫瘤性組織細胞形態改變的一種診斷

 

細胞學。

 

目前已成為醫學一個重要的診斷

 

手段。

 

近年來,在超聲、X線電視及CT等醫學影像診斷

 

儀導向下進行穿刺吸取,可以準確地獲得局部病普器官的標本,但與一般自然脫落細胞學不同,細針吸取只能作為一艉診斷

 

診斷

 

手段,不能作癌癥的普查或早期癌癥的偵察監測,對本方法

 

的評價,過去為有一些分歧,現在認為本法應該被肯定并值得推廣,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應該積極而慎重地、有區別地開展,在工作吵斷總結提高。

 

從事針吸取細胞學診斷

 

醫師,不但要掌握人體各解剖部位正常和病理情況下的細胞形態特征,而且要掌握穿刺、取材、制片、染色和觀察等各項技術,若取材不當,會細胞診斷

 

造成困難,甚至出現誤診或漏診因此病理醫師要親自操作全過程。

 

(一)細針吸取細胞學的優缺點1.優點:①除深部臟器需B超導向穿刺外,一般穿刺抽吸簡單易行,無需特殊設備;

 

病人痛苦少;

 

無需切開,無瘢痕形成。

 

②操作安全副作用少,不易發生意外,唯一的禁忌證

 

是出血性素質患者,過去曾有人懷疑本法會促使癌細胞轉移或針道擴散,但實踐癥明因穿刺檢查而導致腫瘤擴散的機會極少。

 

③取樣迅速制片診斷

 

較快,一般只需一小時左右,故可用于術中病理診斷。

 

④應用范圍廣,幾乎適用于任何部位,其它方法

 

難以取得標本的部位,村法亦能取到,機體淺表部位組織或膽塊可直接穿刺深部器官可在B超導向下穿刺,同一腫物亦可作多個點穿刺,可重復檢查,便于動態觀察或療效觀察。

 

⑤甩采集的細胞新鮮無自溶變性,不易發生人為擠壓,無組織切片的人為收縮,便于鏡下觀察。

 

且有利于電鏡、細胞培養或免疫細胞化學等其它實驗室檢查。

 

2.缺點:①由于吸取物小,仍有一定的假陰性;

 

甚至還有假陽性。

 

有些病變主要表現為組織結構異常而非細胞形態異常,此時用本法診斷

 

準確率不夠高。

 

②雖然可鑒別腫瘤的妝、惡性、但對腫瘤的分型有困難,分型準確率不夠高。

 

(二)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有:①被檢者血小板數、出凝血時間應正常;

 

②穿刺前給患者解釋術中情況,以消除其恐懼心理;

 

③被查者在拔針后需平躺半小時以上,無不適再離開;

 

④操作方法和制片技術要做到標準化;

 

⑤細胞病理診斷

 

要以涂片中細胞成分為及形態改變為依據,必須密切結合臨床,以免造成錯誤診斷

 

 

⑥一般陽性結果能肯定診斷

 

但陰性結果不宜完全否定,要與病理切片診斷

 

結合使用。

 

(三)穿刺部位的選擇正確選擇穿刺部位是穿刺成工的關鍵。

 

以下幾點原則可用參考:①腫塊暴露較好,操作較方便者;

 

②鄰近無神經、血管及重要臟器官者;

 

③腫塊或淋巴結樣大、較硬、無液化、壞死或繼發感染者;

 

④疑為原發病灶者。

 

淋巴結針吸細胞檢查(一)正常淋巴結的細胞學正常淋巴結穿刺涂片中絕大數為淋巴細胞,約占95%以上,其中以成熟的小淋巴細胞為產。

 

其余5%為幼淋巴細胞、原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和漿細胞等;

 

核分裂象不常見。

 

一般說來淋巴穿刺涂中細胞分類百分比的意義不大,診斷

 

主要是靠尋找有無異常細胞。

 

正常淋巴結涂片細胞形態見圖22-1。

 

圖22-1正常淋巴結穿刺涂片常見手細胞(二)淋巴結炎癥針吸涂片檢查1.急性淋巴結炎:病變早期涂片中有比較多的小淋巴細胞及少量的轉化的淋巴細胞和散在的組織細胞;

 

中性粒細胞少見。

 

當病程發展到急性化膿性炎癥時,可見膿性壞死的背景,其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及退變、壞死的細胞。

 

有時組織細胞增多,且發生腫脹性退變而使核偏位,似印戒細胞,易誤為轉移性腺癌細胞。

 

2.淋巴結結核:具有結核閏變形態診斷

 

意義的是:①類上皮細胞:多呈數量不一的聚集,單個游離者少見;

 

②朗漢斯巨細胞:此細胞肯有一定診斷

 

意義,但應與異物巨細胞區別(彩圖4);

 

③干酪樣壞死:涂片見大片灰藍或紫藍煞費苦心粉末狀無結構的物質夾有紫紅色的碎片狀物,其中可見淋巴細胞的碎裂核。

 

干酪樣壞死可伴有淋巴細胞、尖上皮細胞或朗罕巨細胞。

 

抗酸染色可找到結核桿菌。

 

干酪樣壞死應與急性炎癥壞死或腫瘤性壞死等鑒別(見表22-1)。

 

表22-1各種壞死的鑒別干酪樣壞死化膿性壞死淋巴瘤性壞死癌性壞死穿刺液外觀細胞學特點灰污黃色粘稠液可能見到散在或成簇的類上皮細胞及郎罕巨細胞綠色膿液有惡臭可見大量膿細胞灰黃或灰綠色稠液,可見散在分布的影細胞伴淋巴瘤惡性細胞灰黃色豆腐渣樣或見民堆的已退變的癌細胞及少數完整的癌細胞3.慢性淋巴結炎:本病常見,多由局部慢性感染引起的好發于頸部、頜下和腹股溝處。

 

涂片內有大量淋巴細胞,夾有少量轉化的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后者可有吞噬現象。

 

若淋巴濾泡增生較活躍,則易見到小堆生發中心細胞,且有核分裂像;

 

若淋巴有竇細胞增生較活躍,則可見較多的竇細胞,呈散在或成堆分布,細胞大小可一致,核可有輕度異形,有小核仁,注意與轉移性癌細胞鑒別。

 

(三)淋巴瘤針吸細胞檢查惡性淋巴瘤(malignentlymphoma)是淋巴結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來自各種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

 

淋巴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

 

1.霍奇金淋巴瘤:又稱霍奇金病根據組織學變化,Jackson和Parker將其分為3型,即副肉芽腫型、肉芽腫型和肉瘤型。

 

此三型中副肉芽腫型和肉瘤型共占20%以下,80%以上屬于肉芽腫型。

 

本分類法有利于對預后觀察分析,看近年來由于對該病的組織學類型、臨床分期、存活率、免疫狀態等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特別重視淋巴細胞增生與各種亞型和患者預后的關Lukes提出六種分類法,此種分類法既能反映病變的本質又能估計預后,但比較繁鎖。

 

故在Rye會議上把六型歸為四型,已被國內外廣泛采用,但亦存在某些缺點,現將上述三種病理分型之間的相互關系列表如下(表22-2)。

 

表22-2霍奇金病的組織學分類Jackson和Parker(1944年)Lukes和Butler(1963年)Rye討論會(1966年)副肉芽腫型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為主型(1)彌漫型(2)結節型淋巴細胞為主型肉芽腫型結節硬化型混合細胞型彌漫纖維化型結節硬化型混合細胞型肉瘤型網狀細胞型淋巴細胞消減型霍奇金病腫瘤組織中細胞成分復雜,與機體免疫狀態及預后有關,各型細胞成分見表22-3。

 

其中最重要的是R-S細胞,又名霍奇金細胞,有診斷

 

意義。

 

此細胞有三大形態特征:①有異常巨大的核仁大于5μm,周邊整齊,呈藍色或淡紫色,核仁周圍透亮,在核仁和核邊之間有纖細的染色質絲連接。

 

②細胞核巨大,染色質疏松,車網狀或水腫狀,核邊厚而深染。

 

③細胞體積大,直徑可達100-200μm(彩圖16)。

 

此外由于胞漿RNA含量較高,故呈嗜雙色性或輕度嗜堿性,用甲基綠-派洛寧染色呈陽性。

 

R-S細胞可分為雙核、巨核和多核、單核三種類型。

 

表22-3各型霍奇金病的細胞成分類型R-S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淋巴細胞為主型 3 00 ~3 結節硬化型2 ~3 ~3 混合細胞型2 2 2 2 淋巴細胞消減型3 0~ ~2 0~ 2.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理特征是腫瘤組織的成分比較單一,多數以一種細胞為主。

 

它的分型雙霍奇金病復雜,雖有許多新進展,各家分類法不盡相同,但多以LukesCollins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分類為基礎,具體分類可參看病理學。

 

針吸細胞學診斷

 

此類腫瘤一般認為困難,但到少可起篩選作用,給臨床和病理提供參考。

 

本瘤涂片中瘤細胞多彌漫分布細胞成分單一,瘤細胞形態近似淋巴結中相應系列的構成的細胞,但有明顯的異型性(彩圖17)。

 

(四)淋巴結轉移性惡性腫瘤的針吸細胞檢查淋巴結所有細胞學診斷

 

最容易的是轉移癌,因為正常淋巴結沒有任何上皮細胞成分,它們在淋巴結內的出現是轉移癌的特征,但在頸周圍的灑巴結要除外極少見的淋巴內涎腺組織。

 

淋巴結轉移癌比淋巴瘤更多見,針吸細胞學除診斷

 

是否有轉移外,還可根據細胞形態及臨床表現,判斷原發腫瘤的來源,有時原發瘤小而隱藏,常借助于轉移的淋巴結穿刺而獲得并可推斷其原發部位。

 

淋巴結轉移癌涂片的主要特征是癌細胞聚集成團,相互堆疊,在低倍鏡下即可見到數個或多個細胞堆集在一起,同時伴有少數在癌細胞,淋巴細胞數量不等,形態正常。

 

淋巴結轉移癌中,特別是未分化癌有時與淋巴瘤需認真鑒別。

 

癌與肉瘤組織來源不同,其細胞形態,結構及生物學特性存在一定差異,須加以鑒別。

 

乳腺針吸細胞檢查乳腺疾病雖以良性者居多,但乳腺癌的發病就緒亦相當高,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用細胞學方法

 

診斷

 

乳腺癌,近10余年來進展較大,確診率達90%以上,乳腺癌位于體表,較易發現,細胞學檢查取材簡便,有利于早期診斷

 

為鑒別彌漫性化膿性乳腺炎和伴有炎癥的乳腺癌,針吸細胞學檢查當然雙切取活檢為好。

 

還有不少文獻報道用針吸法囊腫液,能起到治療

 

作用。

 

乳腺的發育受女性激素的影響,隨月經周期而變化。

 

妊娠時乳腺分泌部分迅速發育。

 

分娩后細胞開始分泌乳汁。

 

(一)正常乳腺細胞學涂片所見1.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在一般情況下,由于乳腺處于靜止期,涂片不易見到脫落的導管上皮細胞,或只有個別來自乳頭的鱗狀上皮細胞。

 

細針吸取涂片所見的人為脫落的導管上皮細胞,多成群排列,典型者呈蜂窩狀,多數細胞的直徑為15μm以下,細胞大小、形態較一致,胞質豐富,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居中或偏于一側,染色質均勻細致,涂片中裸核較多見。

 

妊娠后期和產后2個月,由于受內分泌的影響,導管上皮細胞可可呈乳頭狀瘤樣增生,腺上皮細胞和胞核增大,胞質豐富,常出現空泡,核偏位,有雙核或多核,核仁在,清晰可見,切忌誤認為病變細胞。

 

2.泡沫細胞:涂片中常見此種細胞。

 

其來源尚有爭議,可能來自導管上皮細胞或巨噬細胞。

 

3.巨噬細胞:其形態與泡沫細胞相似,細胞質內吞噬異物。

 

核圓、卵圓或豆形,染色質為細顆粒狀,核多數偏于細胞一側。

 

在未孕的正常婦女乳頭分泌物中巨噬細胞少見,乳腺炎癥或妊娠期增多。

 

4.血細胞: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較多時,表示乳腺急性及慢性炎癥或是正常分娩前后,有時在正常涂片中亦見少數白細胞,但有紅細胞時應視為異常。

 

(二)良性病變針吸細胞檢查1.乳腺炎:乳腺急性炎癥大多數發生于初次哺乳婦女。

 

急性乳腺炎吸出物為半固體膿性,因臨床很容易診斷,故一般不作針吸。

 

哺乳汁郁積可發生漿細胞性乳腺炎。

 

結核病患者可發生乳腺結核。

 

乳腺炎癥或化膿性炎癥時涂片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及膿細胞,有時有紅細胞及泡沫細胞;

 

后期出現巨噬細胞。

 

慢性炎癥時主要為淋巴細胞。

 

漿細胞性乳腺炎時見大量漿細胞。

 

此外,有時病灶的穿刺涂片可發現意外的病原體,例如乳腺絲蟲蚴蟲等。

 

(2)導管上皮細胞:一般較少見若出現則細胞常成堆,乳頭及輸乳管上皮脫落時,涂片可見大量鱗狀上皮細胞。

 

2.乳腺小葉增生:涂片中細胞較少,僅見散在極少量腺上皮細胞,形態及大小無改變。

 

此病癥狀可在數年內減輕甚至消失。

 

3.纖維囊性乳腺病:此病屬乳腺導管異常增生癥,目前將其視為癌前病變。

 

多見于年齡較大的婦女,為界限不清的結節性腫塊,質稍硬。

 

可有乳頭溢液,一般為漿液性,血性少見。

 

涂片見泡沫細胞增多,大小不等,雙核或多核,有時成群出現;

 

亦可見排列緊密的導管上皮細胞或大汁腺化生的導管上皮細胞。

 

4.乳腺潴留囊腫:為乳腺導管阻塞后分泌物不能排出,潴留在導管內,以致擴大而形成囊腫。

 

穿刺時常有多量乳白色混濁液體。

 

涂片可見較多泡沫細胞及少量導管上皮細胞。

 

55.導管骨乳頭狀瘤:本病為乳頭溢液的主要原因,穿刺物常為血性,有時為漿液性。

 

(1)大導管內乳頭狀瘤(intraductalpapilloma):常為單發性,大多位于乳腺中央區,常可在乳暈下捫及一長圓形質地較軟的腫塊,一般為0.3-1.0cm大小,如用手指壓迫該處,可見乳頭相應的部位的導管口有暗紅色血性液體流出,也有相當一部分病例腫瘤很小,臨床上難以捫及腫物,僅有乳頭溢液,偶而也有腫塊達3-4cm者,可伴有擴張或因導管阻塞而形成囊腫,當乳頭溢液伴有乳房腫塊時,應以針吸法取標本為佳。

 

(2)多發性導管內乳頭狀瘤:發生于乳腺的中、小導管,可累及多個乳腺小葉的不同導管,常為多發性,可在乳腺的周圍區域捫及邊界不清的腫塊,質實,非均質感。

 

乳頭排液較少,其生物學特性傾向于癌變。

 

涂片中以上皮細胞為主,結締組織細胞罕見。

 

瘤細胞與正常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很相似,但體積較大且大小不等。

 

排列緊密,互相擠壓。

 

核輕度畸形,常出現半月形細胞包圍另一細胞,呈鑲嵌現象,胞質豐富,可有空泡形成,如果見到乳頭狀瘤的“乳頭”(無結締組織間質)則診斷

 

更為確定(彩圖15)。

 

6.乳腺纖維腺瘤(fibroadenoma)為圓形結節性腫塊,有完整包膜,無乳頭溢液,宜作針吸細胞學涂片檢查。

 

可見下列成分:(1)粘液:涂片中可見粘液樣間質呈淡紅或淡藍色支霧狀結構。

 

(2)成纖維細胞:細胞呈梭形,紅染。

 

核梭形或卵圓形,染色較淡,有時可見小核仁。

 

(3)導管上皮細胞:細胞常成團,淡紅色核大而圓。

 

核仁明顯。

 

有時會誤認為癌細胞(圖22-2)。

 

細胞間夾雜著雙核裸核細胞,背景清亮。

 

所謂雙核裸核是一種良性上皮細胞,無胞漿,核呈橢圓形或梭形,兩端可有尖,有時像麥粒,有人認為來源的于肌上皮細胞或小葉內間質細胞。

 

(三)乳腺癌涂片針吸細胞檢查乳腺惡性腫瘤中絕大數為乳腺癌(mammarycarcinoma),乳腺癌來自乳腺導管及末梢導管上皮,為婦女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占第二位,僅次于子宮頸癌,常發生于絕經前,二十歲以前的婦女極少,以四十到五十歲最多,乳腺癌組織學類型很多,一般分為兩大類:非浸潤型和浸潤型。

 

每型又分為數種亞型,其中最常見的乳腺浸潤癌為乳腺單純癌。

 

乳腺癌細胞形態分類很多,有時極難僅憑涂片進行分炎夏。

 

現只介紹幾種細胞學有明確形態的乳腺癌細胞類型。

 

1.乳腺單純癌:由管內癌發展而來,為乳腺癌最常涂片所見:癌細胞巨大,多為裸核;

 

核仁多且巨大,畸形大多染成深藍色,細胞大小,形態染色均不一致(彩圖18)。

 

2.乳腺腺癌:癌細胞呈典型的腺體樣排列。

 

細胞呈錐形,核位于細胞一側,呈扭曲、折疊、凹陷等畸形改變,核煺我增多,粗顆粒狀,分布不均;

 

核仁多而形態不規則,胞質豐富,略嗜堿性,胞質及核內可見多量彌散的小空泡。

 

3.乳腺髓樣癌:此型細胞成分極豐富與單純癌一起稱為實體癌,癌細胞一般中等大小,圓形、胞質中等量。

 

核染色質致密,網狀。

 

核仁中等大而顯著,可二個以上。

 

胞質內空泡罕見,含較多粗細不等的紫紅顆粒。

 

癌細胞團內、外有較多淋巴細胞,與機體對腫瘤的免疫作用有關,為本癌的特點。

 

4.乳腺粘液腺癌(膠樣癌)癌細胞成群或成團,胞體較大,胞質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粘液空泡,將胞核擠壓到細胞邊緣形成印戒樣癌細胞。

 

細胞團外可見片狀藍染無結構的粘液樣物質。

 

 

引用:http://big5.wiki8.com/tuoluoxibaojiancha_12264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02:52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