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日文●日蘇中立條約】 西元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次年六月,法國投降,英國撤回三島。
是時日軍雖陷入我誘敵深入戰略深淵,泥足難拔,然鑒於德軍席捲歐洲,英法荷潰敗,仍決定南進。
七月,近衛文第二次組閣,以松岡洋右為外相。
當時日方以德蘇締有互不侵犯條約,應正處於親善狀態,與德結盟,促成日蘇提攜,足以強化對英美之立場,有利於處理中日戰爭,且可迴避英美參戰。
遂與德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並企圖進而促成日德義蘇四國協定,以強化對美立場,故向蘇提議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但其中包括取得北庫頁島石油等資源或收買北庫頁島,蘇方拒絕,主張改為中立條約。
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二日,松岡為實地明瞭德蘇關係並親自促成條約之簽訂,起程訪歐,途經莫斯科,與蘇當局略事寒喧。
訪德時發現德蘇關係以瓜分東歐而惡化。
但日既決定南進,必須安定北方,因於歸途正式訪蘇,進行中立條約之交涉,依然以上述北庫頁島利權為先決條件,但仍為蘇方拒絕,乃表示返國,請見史達林辭行。
此時蘇俄亦因對德關係惡化,深恐遭到德日挾擊。
四月十二日史達林約松岡會談,結果日方讓步。
十三日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四條。
其主要規定為:互尊領土完整,締約國一方遭受第三國攻擊時,他方須保守中立。
效期五年。
松岡臨行時,史達林親至車站送別,互相擁抱,並告松岡:「如此日本可南進矣。」
然至一九四五年條約仍在有效期間之八月八日,蘇俄宣布對日宣戰。
(孫秉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