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科學●黎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4 09:18: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科學●黎曼

 

黎曼(GeorgFriedrichBernhardRiemann,西元一八二六~一八六二年),(見圖1)出生於德國漢諾威(Hanover),是一首相之子。

 

一八四六年赴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ofGottingen)攻研神學,但不久後改攻數學。

 

在高斯(CarlFriedrichGauss,一七七七~一八五五)指導下,在一八五一年完成有關複變函數論的博士論文,提出有名的「黎壘保角寫像(保角映射)定理」。

 

為取得此大學之授課講師(Privatdozen,可向學生開課,但收學費)的資格,發表了有關三角級數之論文,提出了現代初等微積分中「定積分」(或稱「黎曼積分」)概念,建立了實數值函數之「可積性條件」(或稱「可積性定理」)。

 

一八五一年,就任授課講師之演講「幾何學基礎所依假設」,討論了歐幾里得幾何學(歐式幾何學)之一些預設(Presuppositions)與概念。

 

一八五九年,繼數學家狄里希立(P.G.L.Dirichlet)任數學教授。

 

一八六二年患肺癆,四十歲時去世。

 

雖然一生短暫,但他對數學之貢獻深大,涉及幾何與分析之重要領域。

 

黎曼不只是一個純數學家,他深切注意物理學之進展,並關心數學與物理世界之間的關連。

 

他曾發表了有關熱學、光學、氣體、磁性、流體力學與聲學方面的論文。

 

在其晚年,曾與偉柏(W.Weber)學物理學,並作偏微分方程方面之研究。

 

一、在幾何學方面的原創思想黎曼在他的就任演講中,曾對歐式幾何學之「直線」概念,分別了「直線之無界性」(Boundlessness)與「無限性」(Infinitude)這兩個概念。

 

他認為,不使用「直線之無限性」,而只假定「直線的無界性」,仍然可建立一種幾何學。

 

他所希望的是要確定:我們有關物理空間(PhysicalSpace)之知識中,何者為絕對可信靠者。

 

在一八二九年,俄國的羅巴契夫斯基(NicolaiIvanovitchLobachesky,一七九三~一八五六)、匈牙利的波雅依(Jano'sBolyai,一八○二~一八六○)與高斯,各自發現了與歐式幾何學不同,但沒有矛盾的非歐式幾何學。

 

這一發現,肯定地解決了很久以來歐式幾何之一個老問題-平行假設(過一直線外之任何一點,可引一條而且只有一條直線平行於原直線)在歐式幾何中是否獨立的問題。

 

這一發現也動搖了許多人(包括數學家與哲學家)所堅持的信念-幾何學只有歐式幾何學這一種。

 

黎曼大膽地採取了(數學)分析方法,由一先在的空間(SpaceaPriori)出發,認為研究空間之局部性質後,才能夠對整個空間有所了解,空閒之其他性質只是經驗的(Empirical)。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開始定義空間上相鄰二點(其坐標差很小)之距離ds,其平方和為(方程式圖)(在此每一個gij為x1,x2…,xn之函數,gij=gij),這推廣了歐式空間內之相鄰二點距離(方程式圖)。

 

一八五四年,黎曼引介了現代所謂「黎曼流型」(RiemannianManifold)與其曲率(Curvature)概念。

 

他企圖以這些概念來刻畫(Characterize)或表徵歐式空間,並進而刻畫使幾何圖形在運動(一種保持距離的坐標變換)之下不變形,或不變大小的那種空間。

 

詳細的發展,就要用解析方法與「張量」(Tensor)概念來表達(這是微分幾何學中之一部門)。

 

黎曼所發展出來的幾何學,後來被稱為「黎曼幾何學」(RiemannianGeometry),這也為後來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一八七九~一九五五)在一九一五年所提出之特殊相對論作了鋪路工作。

 

二、在數學分析方面的創建法國的柯栖(A.L.Cauchy)於一八二一年為現代微積分建立了嚴密的「極限」理論,以代替牛頓至萊布尼茲時代的「無限小」概念。

 

這是「數學分析算術化」開始之一頁,德國的魏爾斯特拉斯(KarlWeierstrauss)後來更在這算術化的工作上提供了許多創例,發展「收斂」理論。

 

一八七四年,魏爾斯特拉斯提出了「一個處處連續,但處處不可微的函數」之例,黎曼約在這年提出了「一個對所有無理數連續,但對所有有理數不連續的函數」之例。

 

這些結果,似乎與許多人的天真直覺(NaiveIntuition)相衝突,但在數學分析的基礎上,警告了學習數學者必須嚴謹地區分何者為無根的直覺,何者為創發性的洞見,何者為數學證明之嚴密性。

 

做為一個數學家,黎曼自由而成功地使用了幾何的直覺與物理的論證。

 

據數學家克萊恩(FelixKlein,一八四九~一九二五)說,黎曼曾研究過「平面上電流」的問題,而位勢方程(PotentialEquation)是這研究之中心論題,這工作使他獲得複變函數之某些概念,使他在研究複變函數論時採取了幾何觀點或幾何學的途徑。

 

他引介了現在所謂「黎曼曲面」(RiemannSurface)概念來討論多值函數(Multiple-valuedFunction)。

 

例如,他將複變數函數w2=z分成二個分支(Branch),(方程式圖),並對每個分支引進Z值之平面(即所謂「葉」〔Sheet〕來討論。

 

(方程式圖)各由上葉與下藥來表現,這兩葉在點z=0與z=∞接合。

 

更複雜的n值函數之黎曼曲面更複雜。

 

n值的函數要用n葉來表現。

 

每一個黎曼曲面可說是z平面的複製(Duplication),並加入一無窮遠點而成。

 

「黎曼曲面」是複變函數之歷史上一個極重要的進展。

 

在複變函數論中(單值的)解析函數(AnalyticFunction或HolomorphicFunction)可有四種「定義法」。

 

若複變函數在一開集D可微,則稱之為Holomorphic(此定義類似初等微積分中之可微函數〔可微的實數值函數〕),則下列四個條件是等價的:1°f在開集D為解析函數(或Holomorphic);

 

2°u=u(x,y)與v=v(x,y)在每點z=x iy全可微(TotallyDifferentiable),並滿(Cauchy-Riemann方程式)(方程式圖);

 

3°f在D之每一點之一鄰域內,可表示為一冪級數(方程式圖);

 

4°若一可求曲線弧長的約旦曲線(JordanCurve)及其內部均屬於開集D,則(方程式圖)。

 

黎曼提出定義2°,經後人證明與1°、3°、4°等價。

 

1°→4°即著名的柯栖積分定理(Cauchy'sIntegralTheorem)4°→1°即Morera定理。

 

在複變函數論方面,黎曼對阿貝爾積分(AbelianIntegrals)及阿貝爾函數均有相當的貢獻。

 

黎曼在一八五一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現在有名的「黎曼保角映射定理」,簡單而粗疏地說:任何複數平面上具有一個以上的邊界點的單連通區域D,可藉一解析函數w=f(z)(將D)映入w平面的單位圓盤之內部。

 

這定理成為複變函數論之幾何理論之一基石。

 

設x為一正實數,π(x)表示:有π(x)個質數小於x,例如π(8)=4,π(11)=5。

 

當x漸漸增大,小於x的質數將趨於稀疏,但π(x)這個函數應如何定義?

 

這是解析數論(AnalyticNumberTheory)中之一著名問題。

 

歐依勒(Euler)、勒根達(Legendre)、高斯等人曾欲證明有關的定理,後人綜合寫出一猜想:(*)(方程式圖)(這一猜想曾被稱為「質數定理」,實際上後來曾被證明為真確)。

 

俄國的契貝謝夫(Tchebycheff)曾證明:有常數A1,A2,使(方程式圖),但未能成功地證明上述猜想。

 

黎曼於一八五九年左右提出Zeta函數ζ(z),(方程式圖)(z為複變數),他欲藉Zeta函數證明(*)。

 

他也驗證了歐依勒早先的結果(方程式圖)(s為實數,(s)為s的Gamma函數)。

 

黎曼指出,要證明(*),必須有人對Zeta函數之複根(ξ(z)=0之複根)作進一步的研究。

 

若z=x iy,對x£1,ξ(z)不收斂;

 

但ζ在上半平面{z:z之實數部分<1}可藉解析延拓來擴展其定義。

 

於是,黎曼提出一個假設,稱為黎曼假設(RiemannHypothesis):ξ(z)=0在區域{z:£z之實數部分£1}之複根均在直線(方程式圖)上。

 

黎曼假設到現在為止,仍未能得到證明。

 

但很奇異的,法國數學家蒲桑(delaVallee'Poussin,一八六六~一九六二)在繼J.Hadmard之研究後,證明了z=x iy,x=1時,ξ(z)≠0,而證得了前面的猜想「質數定理」(*)。

 

(洪成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8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2:18 , Processed in 0.1718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