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井陘之戰】 這是一次運用迂迴包圍戰略,以寡擊眾,最成功的戰例。
漢高帝二年(西元前二○五年),韓信、張耳引兵數萬,東下井陘,攻打趙國。
趙王歇與成安君陳餘聞之,便集中兵力於井陘,號稱二十萬,並構築陣地於井陘關(古稱趙壁),以俟信兵。
是時,廣武君李左車對陳餘建議說:「韓信、張耳乘勝去國遠征,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今井陘道路狹隘,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其勢糧秣輜重必置於其後,臣顧假奇兵三萬人,問道襲擊其輜重,斷絕其糧道;
足下則深溝高壘,勿與戰。
漢軍進不得戰,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出十日,信、耳之頭可至摩下。
否則,必為二子所擒。」
可是,成安君以為:「韓信兵少疲而,可一鼓成擒,如避而不戰,則諸侯將謂我怯而來伐趙矣。」
竟不用李左車之策。
韓信間得其情,如陳餘未用李左車的戰略,乃敢引兵進出隘路,至井陘口外三十里止宿,夜半下達如左之命令:一、令輕騎兵二千人,每人持一赤旗,從小路隱蔽迂迥至萆山埋伏而窺趙軍,俟其傾巢出擊,立即襲佔敵陣地,挾其旗幟而易以漢之赤旗。
二、令副將領兵萬人為先遣隊,在綿曼水左岸佔領背水陣地。
右令下達後,復令軍吏傳話說:「今日破趙會食」。
眾將莫之信。
韓信私對軍吏說:「趙已先據要地,彼未見我大將旗鼓前,必不肯出擊我先遣部隊,因恐我主力遇險阻而還,失卻殲敵的機會。」
趙軍望見漢軍出為背水陣,皆大笑,至拂曉,韓信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軍輕敵,竟放棄既設陣地出擊。
信耳佯為不敵,盡棄旗鼓,走避水上軍。
趙軍競相爭奪漢軍旗鼓以為己功。
韓信主力與先遣部隊會合後,因後背水已無退路,人人奮勇爭先,士氣大振,趙軍無法取勝,有退回陣地再行決戰意。
可是,韓信的迂迴部隊、已乘虛襲取了趙軍陣地,盡易漢軍赤旗。
趙軍因進退失據大為驚恐,軍心渙散,各自遁逃。
於是,漢軍乘勢夾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於泯水上,擒趙王歇,盡收其地。
吾人檢討這次戰役,韓信之所以能「以少勝眾」,其理由有三:第一、情報正確,韓信得知陳餘不用李左車之戰略,乃敢大膽進軍;
第二、運用奇兵,實行迂迴包圍;
第三、背水為陣,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逼使將士奮不顧身。
於是在「奇正相生」巧妙配合之下,趙軍便不戰自亂。
(見圖1)(任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