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蜂微粒子病】 蜂微粒子病為害成蜂,係一種慢性病。
是蜜蜂病蟲害中分布最廣且威脅性最大者。
西元一九○九年詹達(Zander)氏發現其病原,是一種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稱為蜂微粒子(NosemaApis),其孢子呈橢圓形顆粒狀,折光性高,平均大小5.7×3.1μ。
寄生於蜜蜂中腸之上皮細胞。
五至六天繁殖一世代。
病蜂中腸喪失消化機能,外形膨脹,表面之環狀節消失並失去彈性,呈灰白色。
與健康蜜蜂的黃褐色中腸相較,極易判別。
新生孢子隨糞便排出體外,沾污巢脾及蜂具,健康蜜蜂清潔巢房或傳遞食物時,隨之傳布,被污染之水源也是重要傳布途徑。
病原孢子發育最適溫為攝氏三十至至三十二度,與蜂群之發育適溫相同。
發育臨界溫度分別為攝氏三十六度及十二度。
蜜蜂罹病初期之病徵不明顯,後期蜂體衰弱,前後翅鉤不連接,飛翔力弱,腹部膨脹,不善螫人,於蜂箱附近爬行並有下痢現象。
壽命較健康蜂短百分之二一‧二至四一‧七。
分泌蜂王乳的主要腺體-下咽頭腺受損,影響產量。
罹病蜂群發育遲緩,易引起失王或取代蜂王現象。
常與其他病害同時發生,使病勢加重。
春、秋兩季為主要發病期,致使蜂蜜收獲量減少。
餵飼蜂王寶(Fumidil-B)是預防此病的有效藥劑。
配合使用環氧乙烷(EthyleneOxide)消毒蜂具為最新預防方法。
但適宜的蜂?
管理乃是防病的基本要件。
(安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