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土壤微生物學】 土壤微生物學的主要對象或因子,是土壤環境(即條件因子或環境因子)下能活之微生物。
站在微生物學之立場,土壤微生物學是研究各種土壤微生物,類似微生物學的各論及生態學;
而站在土壤學之立場,土壤微生物學是多種微生物生長於混合固體基質(即土壤),似一種生化反應器(土壤環境)內固體醱酵之研究。
研究土壤微生物學的方法可歸納如下:一、一般土壤中微生物之分布狀況瞭解:通常可由顯微鏡直接測數法、玻片埋土法、培養法、測微生物特定成分或測其產物(例如土壤酵素、土壤呼吸力)等來探討。
二、特定微生物:有關特定微生物,可用強化培養法(EnrichmentCulture)來分離及測定其數與活性。
三、土壤基質性質之探討:例如土壤保水力(WaterHoldingCapacity即WHC)與土壤水分之比例,決定土壤好氣或嫌氣情況、溶解性養分量及適當濕度環境,而影響了微生物之分佈與數量。
首先考慮條件因子中土壤基質(包括土壤物理、化學性質、栽培作物等)對微生物之影響:土壤物理性質有:土壤之質地、構造、空氣、水分、溫度、顏色等;
土壤化學有:土壤膠體、PH(土壤反應)、酸度、鹽度、鹼度,以及氮、磷、鉀與微量元素等。
上述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對微生物之影響,可舉一例說明之。
當土壤水分達保水力的三分之二至二分之一時,土壤通氣良好,適合大部分微生物生長。
又如浸水土壤中嫌氣性硫酸還原菌、乾旱土壤中真菌、放線菌活動較多。
作物為土壤環境因子之一,對微生物具有甚大的影響,所以根圈土壤含有較多之胺基酸,而普通土壤有較多的維生素,所以根圈土壤之微生物相是特別的。
荳科植物有根瘤,而所謂可節省氮肥的肥料木(如赤楊木)之根也有根瘤,但其並不是根瘤菌(Rhizobium),而是其他微生物。
真菌寄生的樹根稱為菌根(Mycorrhiza),在此有共生作用。
氣候條件也是土壤環境條件之一,例如水田含有光合作用的藍綠藻,在陰光下滯留的土壤水中,含有RhodopseudoMonas類之光合細菌。
其次考慮土壤微生物活動對土壤肥力之影響:此部分範圍甚廣,如碳、氮、磷、鐵等循環,以及其他礦物元素之轉變、腐植質之生成、固氮作用、脫氮作用、硝化作用、溶解化作用。
例如異營性微生物為碳循環中的主要分解者,光合成微生物可增加土壤有機物及肥力,在好氣環境下Azotobacter、Spirillum、Rhizobium等可固定空氣中之氮,而增加土壤氮素,在水田嫌氣環境下,Clostridium也可進行固氮作用,但很慢。
連作時,根圈附近強化(Enrich)了病害菌,使病害菌聚積,對作物產生病害。
土壤微生物與人類之關係及將來研究方向:由於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各種的生化作用特性,而對人類具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土壤農藥殘留量所造成的土壤環境污染,已被廣泛重視,吾人可研究利用一些能分解農藥的土壤微生物來解決此困擾。
另外在處理廢物方面,可將廢物以填土(Landfill)處理,經過一段時間,微生物將其分解成腐植質或其他分解物,可增進土壤肥方。
還有固氮菌之接種以增加土壤氮源等之可行性,可由微生物遺傳工程學之技術,來開發可利用的固氮微生物。
又土壤可視為一種生化反應器,何以土壤水分及碳氮(C/N)比等為參數,用醱酵動力論來探討土壤肥力與微生物之作用關係。
(王西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6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