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青銅器分期】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約相當於文獻上的夏、商、周三代,可分為六期。
據近年來考古出土的地下資料,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在年代上相當於歷史上的夏代,除了青銅工具、兵器之外,質樸無紋的青銅禮器(容器)此時亦開始製作,可訂為青銅器分期上的第一期。
河南鄭州及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的遺址,可作為商代前期的代表,約相當於西元前十六至十三世紀。
系統成套的禮器,如食器的鼎、鬲、甗、(簋);
酒器的爵、斝、觚、盉、壺、卣、罍等大量出土,是為第二期。
此期銅器器壁較單薄,器形多半是沿襲陶器發展出來的,紋飾簡潔,無論是具像的獸面紋或抽象的雲雷紋,皆作帶狀表現。
河南安陽殷墟為主的遺址可視為商後期至西周初期的典型,約相當於西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是為第三期。
鬲鼎、方彝、鳥獸觥、犧尊等皆為新出的器形,青銅器的發展適時已臻完備,製作技術也達到顛峰。
不但器壁加厚,紋飾亦趨複雜,由帶狀式發展成滿裝式花紋,並出現以雲雷紋補地烘托裝飾母題的層次安排。
花紋以形象化的饕餮獸面紋與夔紋為主,表現出莊嚴凝重的氣氛。
西周時期,西元前十至八世紀是為第四期。
酒器的大量減產印證尚書泰誓告誡周人不可酗酒的史料。
是時,早期神祕猙獰的獸面紋,先為鳥紋,再為幾何形的重環紋、垂鱗紋、竊曲紋所取代,表現出平實的風格。
此期銅器著重器內所鑄的銘文,內容豐富。
刑法判決書如匜,盟誓約劑如散氏盤,寵錫冊命如頌壺,叮嚀訓誥如毛公鼎等,長篇巨製皆鑄於此際。
春秋時期,西元前八至五世紀,是為第五期。
鑄銅技法的突破是此期的特色。
銅器製作由整體鑄造進步到徹底的附件分鑄,由於分工精細、工作簡化,生產效率提高,銅器於是商品化了。
同時花紋印模的應用,使蟠虺紋、獸帶紋等紋飾皆由圖案單位印模在塊上連續印製,既精確又省事,表現出細密華麗的特色。
戰國時期,西元前五至三世紀,是為第六期。
此期銅器紋飾的表現由裝飾性過渡到繪畫性,宗教氣氛完全消失,世俗的題材如狩獵、宴樂等生活寫實的圖像受到歡迎。
此期銅器的製作是多樣的,除了沿襲傳統塊法鑄器外,也已知道應用廢蠟法鑄出繁縟精細而且立體的花紋;
此時堅硬銳利的鐵器也開始使用於刻鏤銅器,纖細如髮的銘文,花紋令人眼目一新;
鏤嵌技術亦風行於此際,紅銅、金、銀、綠松石、孔雀石、玻璃,以至於玉,嵌貼在銅器表面凹糟紋路內,構成華麗奪目的花紋。
(張臨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