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善本】 善本這個名詞,起始於印刷術發明並且普及以後,約在北宋時期。
顧名思義,善本是指美好的書本。
清代張之洞曾經說過:「善本並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不不缺之本也。」
這是他對善本所下的定義。
歸納起來,包括下面三點:第一是足本,就是沒有缺卷,未經刪減的本子;
第二是精本,經過精校、精注的書;
第三是舊本,就是指舊刻舊抄。
這是比較客觀的一種看法。
而狹義的善本,也就是俗謂的善本,是指傳世較少的珍本,是一般收藏家所說的舊本。
清末杭州的丁丙、丁申兄弟,是開始專以舊本視作善本的人。
他們有一間屋子,署名善本書室,專置舊本書,並編印一部目錄,叫善本書室藏書志。
後來繆荃孫編印了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善本之名,遂為後來藏書家沿用下來。
今國立中央圖書館是收藏善本最多的地方,其善本編目規則,是斟酌各家的說法,取長補短,不僅包括了張之洞的足本、精本、舊本三大原則,還對舊本的時代定了一個取捨的範圍。
善本圖書編目規則第一章第三條說:本編所稱善本書,其範圍如下所列:一、明弘治以前之刊本、活字本。
二、明嘉靖以後至近代,刊本及活字本之精者或罕見者。
三、稿本。
四、名家批校本。
五、過錄名家批校本之精者。
六、舊鈔本。
七、近代鈔本之精者。
八、高麗、日本之漢籍古刊本、鈔本之精者。
目前臺灣公藏的善本書目,都是遵照以上各條規則來編的。
(張棣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