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國術】 國術,是我國武術技擊的總稱,源於古代之技擊、武技、武術、武功、武藝。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自軒轅黃帝時代,因當時戰爭需要,黃帝採銅鑄劍及發明弓箭與刀戟矛等兵器,蚩尤創製五兵與角觝。
春秋戰國時代有技擊及論劍,如越王與越女論劍之問答,莊子說劍篇論為劍之道,所言皆劍法精要。
後漢郭頤發明長手拳,開後世拳術散手搏擊之門;
華佗融合道家導引術,創五禽戲,為後世拳術招式之濫觴。
漢書藝文志列有劍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及射法等兵技巧。
南北朝時,有天竺僧達摩住錫嵩山少林寺,創十八羅漢手與易筋經、洗髓經。
宋太祖精技擊有三十二勢長拳與盤龍棍法;
名將楊敬業有楊家槍、梨花槍法;
岳武穆創五行形意拳與八段錦、鎌槍等以教士卒,故金人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金元間有嚴州世家子,精技擊劍術,皈依少林為僧,名覺遠上人,入少林後得十八羅漢手,邀山西白玉與河南李叟同歸少林,共同殫研,十八羅漢手增益為一百七十餘手,繼則歸納分為龍、虎、豹、蛇、鶴五拳,技擊之術,由是大神,少林一派,遂為我國國術中堅。
明末名將戚繼光著紀效新書。
將歷代武術作系統歸納。
且擇拳法尤善者三十二勢以教士兵。
明亡滿清入關,使用鐵腕政治,大肆虐殺漢民,人民因而憤恨,為逃避清朝殺害,遺臣及志士,相繼投奔少林寺,剃度皈依為僧。
一面聯結志士,一面廣收門徒,傳授少林技擊武術,俟機以動,圖光復河山。
少林拳術因而散布全國。
自民國成立,國府建都南京,黨國人士感於國勢衰微,為救國圖強,強國必先強種,故積極提倡全民體育。
於民國十七年,由張之江、紐永建、蔡元培、何應欽等,發起籌組創辦中央國術館,旨在推動全民體育運動,消弭國術門派,整編歷史與教材,保留民族文化,任命張之江為館長。
先總統蔣公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對推行國術有如下的指示:「今後教育計畫要把國術當做國民體育上一個重要部門來提倡,切實推行。」
國術揉合了道家、釋家、儒家的學說,而形成具有強身、保健、自衛、戰鬥、醫療、養生、修道種種的功能。
內涵包括生理學、力學、哲學、運動學、醫學等。
國術因採取了各家之長,依據修練性質,可分為內家與外家兩大類別。
屬於內家拳的:一、形意門拳:創自宋代岳武穆。
二、太極門拳:創自何人不詳,惟今日凡練太極門拳的,皆奉張三丰為祖師。
三、八卦門拳:創自何時何人不詳,清代有董海川精是技。
練習內家拳,首重練氣,拳經上說:以意行氣,以氣行身。
對待應敵,以柔剋剛,以靜制動。
內家拳主禦敵。
補助練拳的不足,有靜坐、調息、練氣導引等功。
屬於外家拳:一、少林門拳:創自達摩。
後經覺遠上人、白玉、李叟聯合殫研增益,予以發揚。
二、回教門拳:創自何人不詳,創有查拳與彈腿。
外家門派至多,但多屬於少林分支。
如韋護門、二郎門、大聖門、紕掛、螳螂、地蹚、五祖、洪拳等。
外家拳注重快、速、力,主搏人。
鍛鍊方法,也是內外兼修,有靜坐、吐納、徒手套拳與器械。
中國武術之豐富,門派之多,各具所長,亦非一人所能學竟。
學習國術的原則:一、自己要有高度興趣。
二、要尋訪名師。
三、已得名師決心苦練。
四、不貪多,不急躁,循序漸進(俗說武術者功夫也,故練武術,必須下苦功)。
五、精學一門。
六、已學成,必須加以武德的修養。
有功夫、有武德,才是完整的國術家。
(郭秉道)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