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常山】 常山(DichroaeRadix),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植物黃常山(DichroaFebrifugaLoureiro)之根。
常山為神農本草經草部下品,別錄(名醫別錄)謂生四川益州江陽山及漢中。
宋圖經本草謂「京西(洛陽以西、黃河以南之陝南、鄂東一帶)、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
今則贛、鄂、湘、陝、川、黔、滇、粵、桂、閩等省均有產出,而以四川之南川金佛山有大量栽培,其分布則延及喜馬拉雅山及馬來西亞,自古即用抗瘧劑,為落葉亞灌木,高約一米,莖圓形、綠色、布黃色短毛、葉對生、橢圓形、鋸齒緣、繖房花序、頂生,花淺藍色,漿果圓形淺藍色。
生山蔭濕潤山地,或栽培於林下。
秋季採根,除去莖苗細根,洗淨曬乾即得。
其嫩枝葉,夏季採收,即蜀漆(DichroaeRamulusetFolium)亦神農本草經草部下品,至本草綱目以其藥效相同,併常山、蜀漆為一條。
常山包括根及根莖兩部分,其根中心無髓;
根莖則有髓。
常山之外部形態,根圓柱形,常分歧,彎曲扭轉,長十至十五公分,徑○.三至二公分,栓皮易剝落,木部淡黃色,具細縱紋及支根痕跡。
氣微,味苦。
根中含生物鹼約百分之○.一,民國三十五至三十七年間,經趙石民、傅豐永、張昌紹等提出常山鹼α-,β-,γ-Dichroine,嗣經柯柏菲力(Koepfli)等提得:一、Febrifugine(相當於β-Dichroine),二、Isofebrifugine(相當於α-Dichroine)。
此外並含有Dichroidine,4-Quinazolone及Umbelliferone。
蜀漆(常山葉)中含生物鹼約為百分○.五,常山鹼含量約為常山之十至二十倍,並含有少量之Trimethylamine。
藥理實驗報告,常山鹼之抗瘧效價約為奎寧之二十六倍,蜀漆約為常山之五倍。
(那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