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貨幣衡量單位假設】 會計是一種情報系統(InformationSystem),乃在於傳達數量化經濟資料予各種決策者,俾幫其擬定決策,採取行動。
傳達數量化資料過程中,傳統會計皆以貨幣為記帳和衡量的共同單位,並以貨幣來表達企業個體經濟活動的結果。
採用貨幣為衡最單位,至少應有兩條件:第一、幣制必須統一。
第二、幣值必須穩定。
前者有賴於安定的政府,後一條件所強調的「穩定」,並不排斥輕微的通貨膨脹和緊縮。
貨幣長久以來被傳統會計人員認為是最佳衡量單位,並非表示其價值不變動,而是他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相當穩定,因此只要貨幣價值的變動性甚為微小,不會影響到傳達經濟資料的功能,均可予以忽略。
貨幣是一種交易的中介,也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既是一種衡量單位,其本身應具有永久不變的固定性和隱定性,因為只有幣值穩定,會計上的加減始具有意義。
然而貨幣本身亦受供需影響而變動其價值(即貨幣購買力),故以貨幣作為衡量單位,應有如下認識:一、動態經濟社會中,幣值一定會發生變動,因此認定貨幣是一種穩定的衡量單位,僅是一種假設而非事實。
二、以貨幣為衡量單位,在幣值發生重大波動時,往往使企業所表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結果失去真正的意義。
三、企業活動所產生的經濟資源和義務,以及剩餘權益均可據以入帳,且每一元所代表的購買力均相等,不會引起資產評價及畫分持有損益(或購買力損益)與經營損益等困擾問題。
(黃士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