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竺可楨】 竺可楨(西元一八九○~一九七四年),字藕舫,浙江紹興人。
生於清光緒十六年三月七日。
早歲入上海澄衷學堂、復旦公學,後入唐山路礦學堂,習土木工程,成績冠全班。
宣統二年(一九一○)七月參加第二屆庚子賠款留美生考試,獲錄取(錄取七十名,趙元任第二,竺可楨第二十八,胡適第五十五)。
八月,自滬乘輪赴美,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攻讀,民國二年獲學士。
旋入哈佛大學深造,治氣象學。
自民國五年開始,即在美國學術雜誌與中國留學生所辦科學月刊上發表有關中國雨量和颱風的論文。
七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同年歸國,任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講地理學與氣象學。
十年,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地理學教授,並任地理系主任。
講授地學通論、氣象學、世界氣候、地質學等課。
十四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一年後,應聘在天津南開大學教書。
十六年,受中央研究院聘,籌設氣象研究所,並任所長。
二十一年二月,任天文名詞編譯委員會委員。
翌年四月,任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
〈見圖1〉。
民國二十五年四月,繼郭任遠氏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
二十六年十一月因日軍逼近杭州,浙大西遷,當二十七年在江西泰和期閒,竺夫人張俠魂女士病逝,竺氏以國難方殷,校務待理,力自振作,公而忘私。
由於戰局急變,浙大三遷宜山,於二十八年年底遷至貴州之遵義與湄潭。
二十九年三月中旬竺校長在重慶續絃,新夫人是陳源胞妹。
竺氏時以科學精神與民族思想為全校倡導。
抗戰勝利之第二年,浙大遷回杭州,增設法、醫兩學院,連原有之文、理、工、農、師範等五學院,成為七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校長之卓越領導有以致之。
三十七年三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
翌年秋大陸變色,被中共任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六十三年二月七日逝世於北平,年八十有四。
竺氏為我國近代地理學、氣象學之奠基者,培養地理與氣象方面人才不少。
其發表之科學論著近三百篇,包括颱風研究、季風研究、農業氣候、氣候變遷、物候學、中國區域氣候,與科學史等。
他在八十二歲時,尚完成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長文,刊於考古學報。
按其內容,依歷史順序分為考古時期(西元前三○○○~前一一○○年)、物候時期(西元前一一○○~西元一四○○年)、方志時期(一四○○~一九○○年),和儀器觀測時期(一九○○年開始)等四個時期。
主要結論是: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自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黃河流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攝氏二度左右,冬季溫度大約比現在高三至五度,與今日長江流域相似;
後三千年,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動,每個波動約歷四百至八百年,年平均溫度變化範圍為攝氏半度至一度之間。
此一結論獲致國內外科學界的重視。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