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王寵惠】 王寵惠(西元一八八○~一九五八年)(見圖一),字亮疇,廣東東莞人,民國前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在香港出生,民國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逝世。
祖父元琛公,長於文學而篤信基督,因大陸反教,避居香港。
父煜初公,為基督教倫敦會香港道濟會堂牧師,教堂相鄰為雅麗氏醫院,時國父適在香港西醫書院習醫,於是課餘輒赴會堂,與煜初牧師談論革命大事,王寵惠常陪侍左右,得獲親炙,故與國父有深厚之淵源,少年時期即受到革命思想之薰陶。
王氏幼年於香港聖保羅學校、皇仁書院肄業,至中學四年級,考進北洋大學堂法律系攻讀法學,民國前十二年以最優秀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回家省親,旋應南洋公學之聘,任英文及地理教席。
逾年,赴日繼續研讀法學,並追隨國父獻身革命,因日本報載有清廷割讓廣東予法國之傳說,遂與馮斯欒、鄭貫一、馮自由等發起組織廣東獨立協會,以對抗清廷,國父大為贊許。
又與沈翔雲、馮自由、秦力山等創辦國民報,鼓吹革命,後由日赴美留學,在耶魯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
為著爭取國際上對中國革命之同情,國父與王氏商同起草對外宣言-『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王氏受命草擬。
後由美赴歐再行研究法學,在英考取律師資格,並被選為德國柏林比較學會會員,曾將德國民法譯為英文,為英美各大學通行之標準教本,其譯文之準確,為海外法學家所稱許,國父嘗勉之曰:『養成一個享譽國際的法學家,其力量足勝十萬雄兵。
』王氏當之無愧。
王氏在外交上之貢獻:辛亥革命之前兩週,先生由歐返國。
武昌起義成功,被推為廣東代表,與各省代表集合於南京,選國父為臨時大總統。
先生奉派迎國父於上海。
國父抵南京,籌組臨時政府,王氏任首任外交部總長,爭取外國承認我國,並繼續揭示具體對外政策八款,外交運用成功;
出席華盛頓會議,取得外交上之勝利,迫使日本對東三省之特權放棄;
抗戰前夕任外交部長,貫徹國策,爭取時閒,充實力量,盡力以政治外交方法解決。
抗戰既赴,廣結興國與世界民眾,孤立日本。
國府主席蔣公兩度出國,民國三十一年,訪問印度,翌年出席開羅會議,均指派王氏隨陪,贊勷大計,此外王氏對於外國在華特權之取銷,領事裁判權之廢止亦有貢獻。
其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祕書長時期,參與擬訂戰後對鄰國之外交政策。
先生一生,與我國外交密不可分,自從三十四年四月卸任外長,以至四十七年三月在臺逝世,無論擔任政府何種職務,他以元老地位,隨時參與外交大計。
他在司法方面之貢獻:計自民國元年起即任司法總長,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凡五任司法部長。
又自民國十七年五院制建立,於是年十一月首任司法院長至二十一年一月,民國三十七年七月行憲之始,又首任司法院長,至民國四十七年三月在任內病故。
領導我國司法事業貢獻最大。
民國二年著憲法議,擬出中華民國憲法條文草案,民國十七年與胡漢民、戴季陶研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根據五權憲法之精神而制定,確定五院制度。
王氏並實際擔任訓政時期約法之起草,參與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及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擬訂和審查。
此外,王氏並擬訂刑法法典、民刑事訴訟程序法,參與民法之草擬。
對於司法制度之建立、人才之訓練及維護中華民國之法統均有很大之功績。
且曾擔任國際海牙法庭法官,並參與聯合國憲章之擬訂。
王氏在文化教育方面之貢獻:曾任唐紹儀內閣之教育總長、復旦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教員、東吳大學董事長,對於在臺復校及擴展東吳大學,厥功亦偉,並曾親自翻譯先總統蔣公鉅著「中國之命運」及主持翻譯「蘇俄在中國」一書。
王氏一生忠黨愛國,為同盟會老會員,擔任多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其雖曾在北京政府任職,實由於國父之派遣,在任職期間,對於革命黨人之掩護,革命事業之進行,不避艱險貢獻亦多。
(余偉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