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舊滿洲檔】 清人自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西元一五九九)創製滿洲文字以後,凡政府文移、碑銘、鑄錢等事均用滿文。
清太祖天命年間,部族中有「書房」組織,以滿文記政事。
太宗天聰年間則建立文館,分為兩班,一記注政事,一翻譯典籍。
迨改元崇德,建立大清之日,中央復擴大文館為內三院,分國史、祕書、弘文三部門,可見清人於入關之前,即注重檔冊之記載,順治元年(一六四四),清人代明有國,盛京舊藏文物均攜帶入關。
高宗乾隆初年,內閣官員於整理庫存檔冊時,發現太祖、太宗時期檔案一批,計三十七大本,內容記關外舊事,自明萬曆三十五年至清崇德元年(一六○七~一六三六),前後歷時三十載。
紙用高麗箋及明末遼東衙門文書,字跡則有未加圈點及已加圈點之兩種新舊體滿文,記錄體例又有編年與紀事本末之不同。
高宗見部分奮檔已糟爛殘缺,且當時大臣已感閱讀困難,乃下令整理、裱裝,並以新體滿文重鈔數分,分藏京師與故宮盛京,蓋視關外舊檔為國家之根本、八旗牛彔之淵源也。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日本內藤虎次郎訪瀋陽,得窺盛京崇謨閣尊藏之重鈔本關外舊檔,七年後復往複印數分歸國,並撰文介紹,強調其珍貴價值,並謂此批清人開國期資料為滿文老檔。
民國五十八年,故宮博物院將珍藏之是項舊檔原件,景印十大冊,供學界研究,書名舊滿洲檔,以別乾隆重鈔之本。
對清初史事及滿文由舊變新等問題而言,舊檔實瑰寶也。
(陳捷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