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國民革命】 國父孫中山先生立承先啟後、救國救民之大志,創造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宏規,組織中國國民黨,倡導國民革命,興中華而建民國。
先總統蔣公中正繼志承烈,領導國民革命,由東征、北伐、剿匪、抗戰,進而完成統一、建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之豐功偉業。
蔣總統經國先生受國民之付托,繼續領導國民革命,正在擴展復興基地建設的成就,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目標。
綜觀這革命八十八年與建國七十年的史實,先烈之血,主義之花,我們有無上感激,無限振奮,繼志述事,奮然而起的心情。
現在將國民革命的特質及國民革命的歷史,分別簡述於後。
國民革命的主體,乃是中華民國全體國民與僑胞。
國父分人類為三系,一曰先知先覺的發明家,二曰後知後覺的宣傳家,三曰不知不覺的實行家,乃領導這三系國民的合成心力,一致努力奮鬥,故曰國民革命。
國民革命是「由全國國民發之,亦由全國國民成之」,那是和古代革命由英雄發之,帝王成之者迥然不同,亦和近代歐洲革命,如英法之資產階級革命,俄共所標榜的無產階級革命,亦有天壤之別。
惟其不同於帝王革命及階級革命,故稱國民革命;
此為國民革命之特質者一。
國民革命的主義,是國父繼承中華道統,擷取歐美學說制度精華,而獨見創獲的三民主義。
國父說:「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自帝某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
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
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
這民族、民權、民生等三大主義,雖在歐美先後引發革命,但因為他們執其一而忽其餘,只能解決某一問題。
及某一問題解決之後,即發生另一問題,故始終擾攘不安。
國父有鑒於此,而將三大主義合而為一,使其互為條件,而構成蔣公所說的「三民主義整體性」,俾由國民革命,將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同時解決,「畢其功於一役」,這和前述歐洲以一民主義革命者,是大不相同的。
進以言之,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和西歐民族主義,看法亦有不同。
西歐多以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對立,故其以民族主義革命者,只爭取民族獨立,自建國家,及其強盛之後,即欺凌其他民族,變成帝國主義。
國父則以民族主義為世界主義的橋梁,故不僅主張以建民國,而且要以進大同;
要在我國民族獨立自由之後,對世界負一個大責任,幫助弱小民族,共存共榮。
這是繼承我國民族主義的「存亡國、繼絕世」的傳統,發揮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的「三世」精神。
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亦與西歐民主主義有不盡相同的地方。
自理論言之,西歐民主主義,根據天賦人權學說,發揮個人自由,民權主義則主張革命民權,爭取國家自由,以保障個人自由。
西方民主主義,混同政權和治權,民權主義則根據周官經君相分權、官府異職原理,創為權能區分的學說。
自制度言之,民主主義或行中央集權(法),或行地力分權(美),而民權主義則行均權,執集權與分權之中。
西方民主主義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目的在相互制衡;
民權主義則於此三權之外,益以考試、監察二權,五權分立,而採取周官經之「聯」繫,分工合作,並「不妨其統一」,使政府成為人民謀福利的萬能政府。
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與歐洲的社會主義不盡相同,與馬克斯的共產主義更多相反。
西方社會主義多僅重經濟問題;
其能與國家結合者,多勵行獨裁(國社主義);
其能與民主結合者又多忽視國家民族的福利;
而民生主義則與民族及民權相結合,三者兼籌並顧。
社會主義為著改革資本主義缺失,特重分配;
而民生主義則預防資本主義發生,且須發展國民經濟,故兼重生產及分配。
這些就是民生主義廣於社會主義的證明。
至於民生主義和馬克斯共產主義,更多相反。
前者主張民生史觀、社會價值、人群互助,後者主張唯物史觀、剩餘價值、階級鬥爭,這是理論根據的相反;
前者主張均富、藏富於民,後者主張共產、取消私產,這是目的的相反;
前者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後者沒收人民的土地資本,這是辦法上仁政與暴力的相反。
總之,三民主義與西方三大主義不盡相同,又將西方三大革命,畢其功於一役,此為國民革命的特質者二。
國民革命階段,分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
軍政時期行軍法之治,訓政時期行約法之制,憲政時期行憲法之治;
一切皆準於法。
軍政時期在掃除一切國民革命的障礙,訓政時期在訓練人民行使民權及辦好地方自治;
二者行有成效,則進入憲政時期。
西方民主革命,皆由軍政而直入于憲政,為什麼國民革命,特別要有一個訓政階段來過渡呢?
這因為中國君主政治歷二千餘年,國民不了解政權怎樣行使;
而中國地力自治基礎,又為清廷愚民政策所破壞,如果從軍政直進憲政,則國民難免無所措手足,建國難免基礎不固,所以才有一個訓政的過渡階段。
美國獨立革命由軍政直入憲政而不亂者,以英人久習於虛君制度,移民北美之後,又賴習慣於地方自治。
法國大革命由軍政直入憲政,故幾經復辟,幾經混亂,始入於第五共和穩定時期。
由此可知訓政的重要,而訓政乃為國民革命之特質者三。
國民革命的建設,分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三大綱,總合之為國家建設。
國父著孫文學說,是為心理建設,又著民權初步,是為社會建設;
更著實業計劃,是為物質建設。
蔣公益以倫理建設與政治建設,成為五大建設。
不過倫理建設,主要是從心理建設分畫而出,政治建設,主要是從社會建設分畫而出,故其根本仍為三大建設。
縱觀各國革命,重物質而輕精神,重政治而輕倫理,重自由則忽視安全,重安全則忽視自由,都是偏頗不善而流弊叢生的。
國民革命的建設,則物質與精神並重,倫理與政治相輔,以建立自由而安全的社會與富強而安樂的國家,此為國民革命之特質者四。
已由國民革命的特質,解釋了什麼是國民革命;
再說國民革命的歷史。
時賢對國民革命的分期,說法不盡相同,茲以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的分期來簡述:第一是辛亥革命期:清廷「政治不修,綱紀敗壞,朝廷取鬻爵賣官,公行賄賂;
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
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而又「辱國喪師,強藩壓境…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
國父為著內除虐民的君主專制,以「亟拯斯民於水火」,外廢不平等條約的枷鎖,以「切扶大廈之將傾」,乃於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四)組織興中會(中國國民黨創始名稱),發動國民革命。
歷經廣州起義、惠州起義、潮州黃岡之役、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起義、鎮南關起義、上恩起義、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十次戰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終有辛亥武昌首義的成功,清帝退位,建立了國體共和,政體民主的國家,改大清帝國為中華民國。
第二是開國護法期:辛亥革命次年,亦即民國元年,國父於一月一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改國號,易正朔,創業垂統」。
這一天就成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國父就任大總統後,即依據政府組織大綱,任命九部部長,成立中央政府。
召開參議院,制定約法,由總統公布,實行約法之治。
其時清帝尚未退位,命袁世凱組織內閣,統兵與革命軍對抗。
國父乃電袁;
請其促成清帝退位,和平統一,將「虛位以待」,功成後當荐袁以自代。
元月十二日。
清帝宣布退位,國父即向參議院辭職,袁遂獲選繼任。
惟袁醉心帝制,仇視民主,暗殺革命黨人,中國國民黨奮起討袁,是為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實行帝制,改元洪憲,中華革命黨再起討袁,是為護國之役。
袁迫放大勢,取消帝制,憂憤而終。
繼起之北洋軍閥,破壞法統,禍亂相尋。
國父乃領導護法革命,先被選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後復被選為非常大總統,出兵北伐。
此後即由護法期進入北伐期。
第三是北伐訓政期:國父領導北伐,以陳炯明叛變而停頓。
他深思建設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乃特命先總統蔣公創辦黃埔軍校----建校建軍。
民國十四年,國父逝世,先總統蔣公墨絰興師,先則兩次東征,鞏固革命基地,繼即統軍北伐,十六年克復南京,國府奠都,次年克復北京,全國統一。
統一後,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二屆五中全會,決議開始訓政,隨即實行。
其時雖從事安內攘外,仍積極進行建設。
內政則建立保甲制度,推行地方自治;
軍事則進行編遣,加強軍隊教育訓練;
財政則廢除苛雜,統一國庫收支;
金融則改革幣制,統一通貨;
交通則增建鐵路五千公里與公路十餘萬公里。
經濟則整理土地,導淮、墾荒,創辦採油煉鋼等工業。
奠定了民國二十六年全面抗戰的基礎,史稱之為黃金十年的建設。
第四是抗戰建國期:日閥因甲午戰爭及對俄戰爭勝利,遂以「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欲征服中國,乃先征服滿蒙」為國策,北伐統一後,侵華更為加厲。
國府以國力未充,祇作局部抵抗。
至民國二十六年,日閥於七月七日發動廬溝橋事變,八月十三日進侵上海,我國乃全面抗戰。
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製訂抗戰建國綱領,全國上下一致擁護,努力實踐。
日人起初妄想三月亡華,而曾以二十萬人進犯上海一隅,我軍激烈抵抗垂三月之久。
至此日閥迷夢方醒,世界亦多為之驚異。
先總統蔣公的戰略,以空間換取時間,屢退屢戰,愈戰愈勇,造成徐蚌、長沙等會戰的大捷,終於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迫使日本正式投降,光復臺澎。
且於抗戰期中,取銷百年枷鎖的不平等條約,亦是抗戰建國的一大成果。
第五是中興建設期:勝利之後,中央先後召開制憲及行憲國民大會,還政於民。
這是開國以來憲政開始;
國父有志而未成者,先總統蔣公卒能完成之。
俄帝豢養共匪,乘我長期抗戰之餘,全面叛變。
國人又多中其和平統戰詭計,影響戡亂軍事,中央遂遷來臺灣。
嗣後國軍轉敗為勝,經古寧頭、臺海戰役之大捷,戡亂戰事,遂入於另一階段。
政府奮發圖強,積極建設,以厚植反共滅匪的國力。
軍事方面,整軍建軍,已成為現代化的革命部隊。
政治方面,中央在維護法統之下,增補選中央民意代表;
省市縣地方自治基礎日益深厚,國際人士譽我為「亞洲民主的窗櫥」。
經濟方面,轉農業結構為工業結構,一片繁榮,國際人士舉之為「經濟建設的奇蹟」。
文教社會方面,復興中華文化,延長義務教育,提高大學水準,發揚民族精神,朝野軍民,正開展團結自強運動。
共匪不得不公開承認,要「政治學臺北」、「經濟學臺灣」了。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民革命遂成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
(王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