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三卷,乃魏晉間名醫繼漢代神農本草四卷後,集錄之第二部本草著作。
其書似曾流傳於南北朝迄唐代間,南齊陶弘景曾就所藏神農本草四卷及名醫別錄三卷,於齊永元二年(西元九○年)間,收本經正品及名醫副品各三百六十五種,合計七百三十種,若為陶弘景校定神農本草經三卷。
數年後,復就每藥加以自注,成陶氏集注神農本草經七卷。
手鈔本時期,陶氏三卷問世,而神農本草四卷及名醫別錄三卷,歸於亡伕;
及陶氏七卷問世,三卷本無人鈔錄,亦歸於亡伕。
考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及王海,均著錄「名醫別錄三卷」;
而隋志附記曰:「陶氏撰」;
通志則附注日:「陶隱居集」;玉海附記曰:「陶氏撰」。
及唐顯慶二年(六五七),蘇敬等撰新修本草,乃以陶氏集注神農本草經七卷為藍本而增訂者,距陶氏三卷本之著,已歷一百五十七年,不僅未見三卷本原卷,亦未聞有三券本其書,遂於新修本草序例注曰:「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陶據之,以別錄加之為七卷。」
蓋耳聞有名醫別錄三卷,而不知陶著神農本草三卷也。
宋嘉祐本草之總敘曰:「舊經才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至陶隱居又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
此不過就開寶本草之版式予以申論耳。
至明李時珍之本草綱目,則直指七卷之「陶注」部分為別錄,可謂以訛傳訛。
首先提出異議者為日本之本草學家。
森立之舉出神農本草經各本之先後次序,當為四卷本、三卷、七卷本。
岡西為人博士就敦煌本序錄予以力證之;
多紀氏醫籍考主名醫別錄非陶氏所著。
自是名醫別錄於埋沒千數百年之後,而漸趨明朗矣。
多紀氏以唐蘇敬於新修本草中,另引別錄四十條,李珣海藥本草另引二條,均與陶氏所採錄之文有別、而推測此書於唐代尚存傳本。
民國六十四迄六十六年間,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那琦與謝文全完成名醫別錄之重輯工作,除辯正一千六百餘年之誤傳,以說明陶氏乃最後親炙名醫別錄原本之人,其書至陶氏以後無由一見,故後世誤為陶氏所著。
並就陶氏神農本草經三卷、七卷;
森氏復古輯本之七卷本及四卷本;
岡西為人博士重輯新修本草二十卷;
清光緒柯氏景印大觀本草;
重修政和本草及清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諸書予以重輯,得本經正品三百五十九、名醫副品三百六十九;
新修、海藥、圖經三本草所引別錄者五十二,而實增加四種,合計七百三十二種。
並於六十六年刊行單行本。
(那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