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肝硬化】 肝臟,為吾人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主持體內新陳代謝,主要功用為食物代謝,貯醣備用,分泌膽汁,解毒、消毒,反抗細菌,將脾所破壞的紅血球,變成膽色素經膽汁而排出於體外。
一旦發生病變,影響健康,甚而危害生命,其嚴重可知也。
肝硬化一詞,首見於西元一八二六年,最著名的醫學專家蘭尼克(Laennec),以Cirrhosis描述硬化後的肝臟,從原來的深棕色變為淡黃褐色,原意為黃色,因為肝硬變時往往合併黃疸的原故。
Cirrhosis一字源於希臘文Kirrhos,其意為黃褐色。
事實上,任何原因包括工業化學毒物病毒等所致的長期的持續性對肝實質細胞損傷,或任何肝病,均可能導致而演變為肝硬化,可以說包括多種病理變化,諸如肝細胞變性及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及肝細胞之結節狀再生。
由於上述諸因變化造成肝小葉結構的變形及破壞。
隨之而有肝功能受損,門靜脈循環障礙等之臨床症狀發生。
肝硬化一般分為四類,現分別就病理狀況分述於下:一、門脈性肝硬化,亦稱蘭尼克氏肝硬化、「醇毒」性或萎縮性肝硬化,原因尚待研究。
一般認為營養障礙,酒精中毒所致,有時亦不盡然,可列為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因脂浸潤而肝腫大,晚期因纖維組織增生而變小,肝表面及切片可見很多大小較均勻的再生性小結節,大部分病人因門脈阻塞引起脾腫大,發生腹水。
腸管水腫充血,亦相當明顯,最嚴重之事,因為形成側枝循環關係,食道靜脈曲張,飲食不慎,傷及食管粘膜靜脈怒張部分,血管破裂而引起大出血,因而致命。
筆者從事臨床多年,所見因食道靜脈破裂而死者,所見多是。
二、膽汁性肝硬化,分原發及續發兩種,原發者原因不明,有謂與自發免疫性病及小膽管性肝炎有關。
多見於中年女性,續發性主由膽道阻塞所致,諸如膽石、先天性膽路狹窄、手術後以及膽管狹窄、肝吸蟲病、囊腫或腫瘤壓迫、藥物敏感等原因所致。
三、壞死後肝硬化,多數為續發於病毒肝炎之後,現代工業時代,工業化學毒物性肝炎亦為重要原因之一,諸如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仿等中毒、藥物中毒或過敏反應,現代肝炎增加很多,與工業中毒不無關係,值得國人重視。
此類硬化續發於廣泛進行性肝壞死之後,因而再生形成大小不一之結節。
四、血色沈著症,因患者對鐵的吸收及利用違常所致。
具有家族好發病史,過多的鐵沈積於身體各臟器中,尤以肝胰中較多,臨床可見肝硬化與糖尿病伴生,其他外生性因素諸如輸血二百次以上,亦可導致之並不多見,病理變化顯微鏡觀察與門脈性硬化相似。
五、其他原因肝硬化如心病肝硬化、威爾遜病、幼兒肝硬化、肝吸蟲病晚期類門脈性肝硬變等。
限於篇幅,不予贅述。
(鄭隆炎、詹遠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