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三民主義模範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6 09:1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三民主義模範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中華民國將日人佔據統治達五十年之臺灣省收復。

 

時為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即臺灣光復節。

 

四年後,大陸因中共倡亂,形勢逆轉,政府於三十八年冬播遷來臺。

 

次年初大陸輪陷,中樞無主,國家處風雨飄搖危疑震憾之中,中共復集結重兵於閩浙沿案,揚言「血洗臺灣」,先總統蔣公乃俯順輿情,不辭艱危毅然以國事為重,復起視事。

 

是年光復節前夕,發表文告即剴切昭示國人:現我們之政策,就是要建設臺灣成為三民主義之模範省。

 

易言之,即以臺灣省作為徹底實行三民主義的根據地,一切從頭作起。

 

面對海峽隔岸為邪惡共黨集團所控制之大陸,從此展開政治反攻之號之召,全國軍民一致效忠國家,追隨政府,朝此一目標,勇邁前進。

 

建設臺灣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中央與地方政府三十餘年來均遵循國父遺教、先總統遺訓,精心擘畫,切實執行。

 

期使臺灣人人能激發民族精神,恢復民族自信,建立民主自由、安定繁榮、民生樂利之社會。

 

進一步奠定臺灣為復興民族之基地,弘揚中華優美文化之中心,成為重建大陸之藍本。

 

臺灣在政治方面建設之目標,是弘揚民主憲政、確立廉能政府,三十餘年來更全力推行地方自治,並舉辦增補中央民意代表,鼓勵與擴大人民對於政治之參與。

 

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係從三十九年七月二日花蓮縣縣議員之選舉開始,截至六十九年底,先後已辦過六屆省議員、三屆臺北市議員(改制直轄市)、九屆縣市議員、八屆縣市長、八屆鄉鎮長、十屆鄉鎮民代表及村里長選舉。

 

其中省市議員選舉投票率百分之七五點四四,縣市長及議員選舉百分之八○點四四,鄉鎮長及代表之選舉百分之七五點零四,足見實施地方自治,已有深厚之基礎。

 

中央民意代表雖限於大陸淪陷,無法全面改選,自民國六十一年起決定辦理增補選,六十一年及六十二年共計選出一百十九名,其中國大代表五十三名、立法委員五十一名、監察委員十五名。

 

民國六十四年辦理立法委員改選,又選出立法委員五十二名,總投票率六十一、二年為百分之六八點三五,六十四年為百分之七六,足見亦有長足之進展。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原計劃辦理增補選事宜,因國際局勢突變而宣告延期。

 

延至六十九年十二月恢復舉行。

 

計直接投票選出之國大代表七十六名、立法委員七十名、間接由省市議會選出之監察委員二十二名。

 

連同國外僑選立監委三十七年人,共選出中央民意代表新血輪二○五人,對擴大政治參與及加速更新中央民意機構具有重大之意義。

 

臺灣在經濟方面之建設,初期基本政策是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首先著重在改善農民生活,加強農村建設。

 

於民國三十八年在臺澎地區實施土地改革,分別推行三七五減租與公地放領。

 

前者係限定租種土地地租最高額,不得超過耕地主要農作正產品全年收穫量百分之三七點五,並取消地主加於佃農押租金及一切不合理之負擔。

 

後者辦理公地放領,係將日據時代握於政府及公營事業機構之多於土地,分給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農民,規定放領之地價,為主要農作物正產量全年收穫之兩倍半,分十年由領地之農民攤還。

 

民國四十二年更進一步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規定每一地主得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每甲約○‧九七公頃)超額出租耕地,及共有出租耕地,統由政府備價徵收,然後由政府按照公地放領標準,分配與現耕農承領。

 

前後受益農戶達四十七萬八千九百餘戶,實奠定臺灣農村繁榮、工業發展之基礎。

 

現階段又推行「農地重劃政策」,將土地型態及經界,重新調整,使農場結構全面有所改善,達到使用機械耕作、最經濟之土地利用,以提高單位面積之產量,減低經營成本,以求更有效改進農民收益與發展農村建設。

 

配合上述土地改革之發展,政府又積極從事品種改良試驗及推廣優良品種,水庫及灌溉系統之修建、肥料之增產及低價與配送制度、新生地之開發、特用農作物之引進與推廣、林業畜牧養殖等之提倡獎勵等工作,以增加農民多角度經營,改進繁榮農村經濟。

 

政府又多方獎勵漁撈作業,興建漁港、開發漁場,並以貸款等種種優惠條件,鼓勵漁民發展近遠洋之漁業。

 

現皆段中,政府除大量興建產業道路,推展各項基層建設,便利僻遠地區之交通,改善農村人民之生活外,為穩定農村經濟及特定農作物,政府更採行最低保證收購價格制度,以提高農民之收益。

 

此外,自民國四十三年八月,政府為加強有限土地之利用,增進全民之福祉,刺激整個經濟發展,實現「地盡其利,地利共享」,以創造均富社會,乃開始策畫實施都市平均地權。

 

自民國四十五年至六十四年間共實施五期,辦理面積十五萬五千公頃。

 

所獲累進地價稅與漲價歸公款項多達二百四十四億,悉數用於辦理社會福利事業。

 

民國六十六年又展開全面實施平均地權,分兩個梯次,實施地區共三百零六區,總面積共一百五十六萬公頃。

 

至於工業方面之躍進,尤為邁向開發國家、增進經濟繁榮、提高國民所得關鍵之所繫。

 

政府自四十二年起實施四年經建計畫,先後六期,發展經濟政策,採以擴大對外貿易,促進工業成長,再以工業生產之成長,拓展對外貿易,實施以來,卓著成效。

 

六十二年起為發展重工業及基本建設,促進經濟結構之改變,推動十大建設,其中大鋼廠、造船廠、石油化工、核能發電等,均以完成投入生產行列。

 

臺中港、蘇澳港、高速公路、北迴鐵路、桃園機場及鐵路電氣化等,亦先後完成,承擔起交通運輸重任。

 

六十五年後,為適應新經濟情勢,開始實施六年經建計畫,政府揭出「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進步」之經濟政策,在加速經濟現代化中,力求經濟之穩定與成長並重,以安定多數人之生活。

 

現階段進行中之經濟計畫,開始於六十六年蔣總統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

 

從此即研擬規畫,目前已完成初步勘測或以開工實施。

 

此十二項建設之主要目標,在於平衡臺灣東西部之發展,加強社會與文化建設,提高國民所得與生活素質。

 

十二項建設如下:一、臺灣環島鐵路計畫,二、新建東西橫斷公路三條,三、中鋼公司第二階段擴建工程,四改善高屏地區交通計畫,五、繼續興建核能發電第二、第三廠,六、完成臺中港第二、第三期工程,七、開發新市鎮、廣建國民住宅,八、加速改善重要農田排水系統,九、修建臺灣西岸海堤工程及全省重要河堤工程,十、拓展由屏東至鵝鑾鼻四線高級公路、十一、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十二、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

 

教育方面一向受政府與人民之重視,政府發展教育之目標,在造就術德兼備之人才,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現行教育制度分為學前教育、國民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四階段。

 

自五十六年六月先總統蔣公發出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之號召,至五十七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全面實施,實為教育史上劃時代之里程碑。

 

目前各級學校總數在四千八百所以上,學生人數佔全人口百分之二十六以上。

 

其中學齡兒童就學率為百分之九九點六五,義務教育完成後升學率達百分之八十,每年大專畢業生高達六萬餘人,顯示在質在量兩方面均有長足之進步。

 

政府為發揚中華文化,加速國家建設,更多方面發展科學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充實高等教育,推行建教合作,建立推廣教育,以期更有效提高人力素質,完成國家與社會更高一層之發展。

 

政府又為確保社會安定,改善低收入國民之生活,對於社會福利頗為重視。

 

如增進勞工權益,包括廠安全與衛生檢查,使災變事件減至最少,以改善勞工之工作環境;

 

規定合理之工作時間,制定基本工資標準,興建勞工住宅,普及勞工教育,重視勞工休閒及進修活動等,以增進勞工福利。

 

又如擴大社會救助,分為緊急救助與經常救助兩種兩種:前者以天然災害及特別事故為主,後者則以傷殘重建與貧民免費醫療等為主。

 

對於低收入者之生活補助,則列入政府社會救助之經常工作,省市並推行小康計畫與安康計畫,旨在協助有生產力之清寒民眾自力更生,,重新投入生產行列。

 

政府復舉辦多項保險,有公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及學生平安保險等,參加受惠人數超過全人口三分之一。

 

現更擴大公教人員及於眷屬,開辦農民保險,循此發展進而全民保險,為期當已不遠。

 

政府又舉辦就業輔導,包括職業介紹、職業諮詢及就業訓練等。

 

臺灣省設有五個就業輔導中心,三十三個服務站,台北市設有輔導處一所,八個服務站,免費從事就業輔導工作,每年安置就業人數恆在十萬以上,使臺灣失業率低於百分之二。

 

現在政府為加強人力資源之規畫與使用,於內政部特增設機構負責,加重就業前之技能訓練。

 

此外,政府更為增進兒童老人及殘障者之福祉,亦採取多項設施,有托兒所、育幼院、教養院、安老院等共二千七百餘所,使老弱無依者有所收容安養。

 

對勞苦功高之國軍退除役將士,更設有榮民之家、榮民醫院與各種榮民生產單位,使其解甲之餘,仍能貢獻才智或安養天年。

 

總之,臺灣在先總統蔣公睿智領導下,遵循國父遺教,為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以開創新局。

 

復經總統蔣經國先生繼續擘畫推進,三十餘年來已有輝煌之成果,並為世界及仍被共黨劫持之大陸同胞所共認。

 

尤重要者,此三十餘年全民努力所豐碩之果,均為全民共享,完全符合三民主義之崇高理想。

 

按臺灣原以農業生產為主,經過政府三十餘年來發展工業之努力,已迅速邁向工業化之途。

 

以臺灣實施第一次四年經建計畫前一年,即民國四十一年為基準,六十八年臺灣工業生產指數為三、八二七,增加達三十八倍之多。

 

六十八年工業產品出口金額為一百四十五億八千餘萬美元,而四十一年工業產品出口僅九千五百餘萬美元,增加一千五百三十五倍之多,尤以六十八年工業生產值,再國民總生產值中所佔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六,臺灣經濟步入工業化之趨勢更屬顯然。

 

其次,臺灣地區經濟之加速發展,對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生活素質,具有直接之增進力量。

 

台灣地區四十一年國民總所得額計一百六十三億餘元,至六十八年增為,增一萬零七百十六億元,增加六十六倍之多。

 

平均國民所得亦自四十一年之一、九二九元,計增三十二倍。

 

一般生活水準自然隨之增高,現今台灣地區人民每人每日平均消費熱量為二、八二二卡路里,每人每年消耗之衣料六十七公尺,每戶平均有機車一部,電視機一臺,每八人有電話機一座,每三十人有汽車一輛。

 

此種生活水準,不但為任何共產國家所無從企及,即比之一般工業先進國家,亦毫無遜色。

 

亦有進者,由於三民主義政策之實施,在經濟開發中更能縮短貧富差距,改善所得之分配。

 

在民國四十一年時,台灣地區之家庭,五分之一高收入每戶之所得,約為另五分之一低收入所得之十五倍。

 

進入七十年代,貧富差距則縮減為四倍,在經濟開發國家中能創造安和均富之社會,尤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之一大特色。

 

(李毓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54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00:14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