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岩石圈】 岩石圈(Lithosphere)有兩種不同之地質意義。
一指包圍地球外部之固體岩石部分,此與同樣包圍地球外部,以氣體為主之大氣圈(Atmosphere)及以液體為主之水界(Hydrosphere),合稱為地球之三界。
岩石圈指組成地殼之固體岩石,可以構成大陸地殼,亦可以構成為海水所覆蓋之海洋地殼。
根據最新之板塊構造學說(plateTec-tonics),岩石圈被認為與板塊(Plate)相當。
由地震波之測定與板塊構造之解釋,地球上部數百公里內之物質可分為三帶。
最上帶即岩石圈,厚五十至一百公里,平均厚約七十公里。
中間一帶名軟流圈(Astheno-sphere),震波波速降低,具可塑性。
最下一帶名中層圈(Mesosphere),自深度二百至二百五十公里處開始。
岩石圈可以有效傳播地震波,有相當快之波速,可證明其具有強度(Strength)及剛性(Rigidity),即造成所謂板塊者。
岩石圈由十餘乃至二十大小板塊組成,可在軟流圈上自由移動。
岩石圈在海底中洋脊之裂谷內不斷生長,但在大陸邊緣之海溝內逐漸消滅。
岩石圈等三層之畫分,與地球內部地殼、地函,與地核之畫分無關。
岩石圈包括所有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及一小部之上部地函(UpperMantle)在內,其下界係上部地函中之低速度帶(LVZ),亦即軟流圈之上界面。
軟流圈與岩石圈下部之化學成分相差無幾,主要不同在物理性質。
軟流圈中之物質曾經局部融化,剛性減弱,震波速度降低,具可塑性。
因之岩石圈所成之板塊(Litho-sphericPlate)乃可在其上移動,並相互作用,此係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動力作用之主要原理。
(何春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