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生藥學】 西元一八一五年,東德意志Halle人Seydler氏,曾發表長僅二頁之小論文,標題曰:"AnalectaPharmacognostica"(生藥學抄),而誕生"Pharmakognosie"一詞。
考其語源,乃由來於希臘文之φα'ρηακον(Pharmacon)藥與γμ'ωστδ(gnosis)知識,即藥的知識,造語而成者。
蓋當時之藥品皆係生藥,藥品知識均限於生藥學,故有此稱也。
一八二五年,德國Erlangen大學之TheoderW.C.Martius氏,著成"GrundrissderPharmakognosiedesPflanzeneiches"(植物界生藥學基礎),為較早之生藥學教科書,即使用Pharmakognosie一稱。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之大井玄洞氏,於一八八○年(明治十三年,我國清光緒六年),譯著「生藥學」三卷,即係將德文之Pharmakognosie譯成「生藥學」。
以當時藥學知識包括生藥與化學藥品,故稱生藥學。
我國於民前四年,陸軍軍醫學堂增設藥料,其課程表中即用生藥學為課程名稱,沿用迄今。
我國第一部生藥學著作,為趙燏黃、徐伯鋆共著之「現代本草生藥學」上編,民國二十三年四月一日,中華民國藥學會出版。
及葉三多著「生藥學」下冊,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發行,二書均出版於杭州。
(那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