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政治●和解政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4 16:5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政治●和解政策

 

和解政策,又名尼克森主義(NixonDoctrin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關係可分為幾個階段:一、擴張時期(西元一九四五~一九四八年)。

 

二、冷戰時期(一九四八~一九五八)。

 

三、和平共存時期(一九五八~一九六八)。

 

四、和解時期(一九六八以後)。

 

由於東西兩集團長期的對抗,共產集團分崩離析,而民主集團也百孔千瘡,舊的戰略不能適用,世界秩序需要重整。

 

所以在一九六九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揭示所謂的「尼克森主義」,擬以和平談判為手段,希望藉以解決越戰帶來的負擔,緩和美國國內反戰的情緒與美元危機、社會不安等問題。

 

另一方面在國際關係上,也可舒解東西對立的緊張情勢,美國學者美其名為和解政策。

 

美國和解政策的新路線,其動機源自越戰的慘痛經驗,鑒於越戰慘痛的經驗,美國急於排脫圍堵政策的後遺症,首先於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在關島發表了關島宣言。

 

這個宣言的主旨有三:一、美國今後絕不介入類似越戰的糾紛,但不意味美國放棄亞洲。

 

二,美國今後仍然堅持信守條約上的公約,但關於安全保障的問題,美國所提供的援助,絕不影響到各國的自主權。

 

三、關於亞洲的安全保障,在五至十年之後,除了核子之外,完全交由各該國家負責。

 

一九七○年二月十八日所發表的尼克森外交文告:「一九七○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長達四萬三千字,其中對於亞洲情勢的分析與外交原則,不出關島宣言的範圍,而其理論根據,事實上來自季辛吉起草的美國外交的中心問題一篇論文所展開的國際政治的看法。

 

該論文指出,在世界軍事兩極化與政治多極化的國際情勢下,美國應放棄從來企圖自任世界警察的腳色,在國際事務上與其他同盟國共同分擔維持世界和平。

 

在該外交文告說明了美國之所以必須從杜魯門圍堵戰略(TrumanDoctrine)轉變為尼克森和解戰略(NixonDoctrine)的原因有三:一、西歐與日木等同盟國經濟的復甦與國力的增強,足以分擔美對外援助與軍事的負擔。

 

二、東亞部分新興的非共產國家防禦力量加強,足夠自力解決局部紛爭。

 

三、共產集團之分裂,特別是中蘇對立的新情勢等。

 

尼克森提出類似「兩極世界轉變為多極世界」等論調,並暗示此係越戰經驗的累積,所設計的政策。

 

該美國外交政策之重大改變,實對於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六九年美國情勢的嚴重變化、社會的變動,以及輿論的壓力等,所做的政治應變。

 

該和解政策絕非光是用來代替從來的政策,以解決東南亞地區、南北韓以及台灣海峽緊張的代案。

 

尼克森政府的和解政策事實上祇是希望於其任內(一九六八~一九七二)能在國內壓力與對外之信守諾言之夾縫中解決越戰而已。

 

從長期的觀點看,美國的和解政策,希望美國從過去「過剩的介入」脫出。

 

至於對於各地紛爭的因素,卻留下若干曖昧的疑點讓同盟各國猜疑,自然較之以往留下較大的行動幅度。

 

這可以從介入高棉一事證實。

 

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除了從國際情勢去尋求蛛絲馬跡外,考求美國外交的歷史,深入探索美國的國內背景,才可掌握美國外交政策的來龍去脈。

 

從這個觀點,許多國際政治學者就十分肯定的主張美國的和解政策,其實就是新孤立主義。

 

這個孤立主義,從門羅主義、威爾遜孤立主義,到尼克森的和解政策,一脈相承,根據史丹雷‧赫夫曼(Prof.StanleyHoffmann)教授的學說,威爾遜的孤立主義具備消極與積極的兩面。

 

消極的一面是,不參與歐洲事務,不參加任何負軍事責任的同盟。

 

也就是對於任何足以拘束美國自由的條約、協定及諾言,特別是國際組織,絕不參加。

 

這個原則是孤立主義時代美國對歐洲政策的基本方針。

 

其積極的一面是,在其利益地區,諸如南美各國,或太平洋、亞洲地區。

 

美國主張享有不受拘束的軍事行動自由。

 

這是威爾遜孤立主義時代,美國外交的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古典的孤立主義,表面上從美國政府現實的外交層面消失,但在民眾的心理層面或者政黨的派系(譬如中西部的共和黨派系,或南部民主黨的派系)層次,事實上以另一種形態出現。

 

諸如對西歐同盟各國的輕視,對於聯合國的厭惡,對經濟援外消極的態度,極端的反共思想,尤其對於和平共存政策的反對等,形成了美國基層的輿論。

 

戰後的新孤立主義,以中西部塔虎脫參議員為中心,至一九六四年為共和黨參議員高華德所繼承,形成一種保守的風氣,打破了自韓戰以來文丁堡參議員超黨派外交的傳統,在美國外交的決策上帶入了黨派的色彩。

 

尤其利用韓戰等局部戰爭的不滿,國民對於中共的憎惡,而打敗了民主黨,建立了艾森豪共和黨政權。

 

而刻意的利用「越戰」的挫折感,而取得政權的尼克森與艾森豪政權的情形極為類似。

 

他不但吸收了共和黨右派,而且也乘機爭取到南部窩雷斯派的支持,而確保了保守政權。

 

這些事實自然大大的影響了尼克森外交的動向。

 

這股保守的孤立主義勢力促使一九八○年的大選選出了保守的雷根政權。

 

和解政策,實是美國保守勢力對美國膨脹外交牽制的結果。

 

(王友仁)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8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00:3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