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幼里披底斯】 幼里披底斯(Euripides,西元前四八○~四○六年),是繼伊斯奇洛斯(Aeschylus)與索佛克利斯(Sophocles)之後,第三位古希臘時代的悲劇大家。
幼氏與前二者不同,他沒有他們那種絕對價值與樂觀的古典人生觀照;
他不像索佛克利斯一樣隨和儒雅,他是一個感情執著而又內向的人,這註定他無法像索氏一樣廣受大眾的歡迎。
在人們的誤解與漠視下,他孤獨地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他所追求的戲劇藝術。
幼氏出生於沙拉米士(Salamis),父名奈沙奇底斯(Mnesarchides),母名喀麗杜(Clito),有人說他出身貴族,有人則不以為然,但他曾接受過良好之教育,則為一不爭之事實。
終其一生,幼里披底斯創作戲劇九十餘部,現存者凡十九部。
其中較重要者,如「米荻亞」(Medea,前四三一)和「伊萊克屈」(Electra,前四一三)兩個悲劇,表現個人的忠誠及內心的衝突與掙扎。
他在「希帕里杜斯(Hippolytus,前四二八)、「安屈麥奇」(Andromache,前四二六)、「陶里斯的依菲珍尼亞」(Iphigenia,前四一四~四一二)等劇作中,表現出他對人性深刻的認識,極富現代精神。
在他的「懇求者」(TheSuppliants,前四二一)與「特洛依的女人」(TrojanWomen,前四一五)等劇中,反映出人類的苦難與戰爭的殘酷。
從傳統素材經他第一手處理的有「哀昂」(Ion,前四一七)、「海倫」(Helen,前四一二)與「費尼塞」(Phoenissae,前四○九)等劇作。
「崇拜酒神的女人」(TheBacchae,前四○五)是他晚期的劇作,此劇幼氏從戲劇之神獵取靈感,表達他獨特的詩藝與戲感。
幼氏悲劇中的人物不再與命運搏鬥,他們自省悲劇來自個人的內在,起而與心靈之魔交戰。
幼氏把神話中的英雄賦予現實的生命,使之更接近實際的人生,這可能也是他不被當時觀眾接受的原因。
他的悲劇經常含有政治與社會意義,以現代眼光來看,他是一個寫實主義者。
(閻振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