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孔學今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4 10:0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4 18:43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孔學今義

 

孔學今義,張其昀所著中華五千年史第五冊之別名。

 

該史書之春秋史部分,分為前編、中編及後編三冊,前編寫春秋史要,中編寫孔子的人生,後編則寫孔子的學說思想,即孔學今義一書。

 

張氏在自序中說明他命名本書之意,云:「人類的特性,在於有思想。有思想才有行動、有作為、有事業。思想創造了歷史,所以思想史是一部歷史的核心。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孔子學說是承先啟後的樞紐。不明孔子學說,則不能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的由來、發展與其前途。春秋時代是孔子世紀,故作者撰述中華五千年史,特將春秋史分為三冊,中冊是孔子新傳,本冊是孔學今義,便是要解釋孔子學說的時代意義,俾對中國新文化的遠景,作一展望,以期邁往前進。」

 

本書出版於民國六十八年一月,時張氏已七十九歲,積一生對孔子學說之研究與體驗,深領悟到孔子哲學思想之根本,故能發揮孔子學說之精義,鞭辟入裏而特具創見。

 

誠為有功於聖學、有功於國家民族、有功於全人類之著述。

 

今茲錄張氏在自序中對本書各章要旨之介紹如下:「本書第一章『大哉孔子』是引論,說明『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四句話,是孔子講學的四大綱領。」

 

道是基本的、全面的、抽象的理論。

 

德是實踐的,個別的、具體的行動。

 

仁是最重要的德目,講明人與人的關係,仁愛可以涵蓋一切德目,但真理與善意不能徒託空言,必須透過美的藝術表達出來,才能深入人心,音樂則為主要藝術,這是游於藝的確解。

 

第二章至第九章,把孔子學說分析為八大部,即人生哲學、教育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軍事哲學、宗教哲學。

 

一言以蔽之,曰中道。

 

中道者保持均衡,與時偕進,謂之『時中』,強調常與變相互為用,語其常是永久不變的,語其變則為對當時此地的適應性。

 

孔子學說經過圓融的敘說,與機動的應用,證明其在今天不但是朝氣蓬勃的精神遺產,而且有了新的潤色,仍足為繼往開來的大經大法與大政方針。

 

第十章講孔子理想的人格,孔子創造了士、君子和聖人的新名詞。

 

這些名詞原是舊有的,孔子則賦以新的意義,不復指世襲的貴族,而是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

 

從此,消滅了封建制度,開創了民治社會,這是思想上的大革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是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士如此,君子也是如此,聖人則為土、君子之集大成者。

 

第十一章講孔子門人,對顏淵、曾子、子夏、子游、子貢、子路、子張等生平學行,論述較詳,其他有若等十八人,亦分別加以敘述。

 

他們都是所謂『具體而微』,從他們的個性與其言行,可以窺見孔子教育的方法與其成果。

 

這些教澤是永傳後世,沾溉無窮的。

 

第十二章講孔子學統,孔子學說經無數後學者之傳述闡明,發揚光大,蔚為波濤壯闊的儒學傳統,自曾子、子夏、子思、孟子、苟子、董仲舒、鄭玄、王通、韓愈、胡瑗、二程、朱子、陸子、王陽明,以迄清儒,到了國父和總統蔣公,則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新儒學的努力,正是繼繼繩繩,方興未艾。

 

第十三章講儒家的典籍與紀念。

 

論語一書,弟子們記載孔子之言行,最為明悉。

 

孔子最大的創作,一是易經,一是春秋。

 

易經的繫辭傳為孔子所作,說明了『憂勞興國』、『興於憂患』的道理,是光燄逼人的。

 

春秋是第一部私人著作的國史,發揮了『用夏變夷』的大義,即華化運動的道理,使中華民族堅凝為一,永成為大一統的國家,而曲阜永為中國文化的聖地。

 

第十四、十五兩章,講孔學對東方與西方各國的貢獻。

 

東方如韓國、日本、琉球、越南,都以孔子學說為其文化基礎與源泉,各國所以能巍然獨立,都是受孔子學說之所賜,不明孔學,則各國的歷史將無從完全了解。

 

自從十七世紀儒學經典經過傳教士之手譯成歐洲文字,在西方引起極大的震撼,以為中國文化才是合理的,而反映中世紀封建的歐洲種種不合理。

 

啟明時代思想改變,民治觀念已經確定,終於掀起了美、法兩國的大革命,天旋地轉,世局為之一新。

 

第十六章為春秋史結論,其中提出了孔子最偉大的貢獻,即明人倫、興教學、創著作、宏政治、昌天道、開太平六大要點;

 

要之,則為倡導以民治為中心之教育思想,而力行之。

 

昔人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天生孔子,中國文化大放光明。

 

孔子不但為中國之至聖先師,亦為全人類的聖人。

 

今日可稱為文藝復興的大時代,民國以來,尤以最近三十年來,新儒學的勃興,於孔學新義多所闡發。

 

政府遷臺以前,梁啟超、章炳麟、柳詒徵、熊十力等,講學著述,創獲良多。

 

遷臺以後,錢穆、陳大齊、吳經熊、陳立夫、顧翊群、吳康、唐君毅、謝幼偉等之貢獻,融貫古今,溝通中外使孔學愈益昌明。

 

「本書之作,旨在綜合歷代儒學,博採名家之說,運以一己之慮,廣納眾流,囊括大典,題名為「孔學今義」,即為孔子學說現代化之解釋、引申與發揚,使孔學大行於世,以期對建國大業的創造,三民主義的昌明,反共復國之勝利,與夫今後世界大同盛治之啟發,有所裨益云爾。」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6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2:11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