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扶餘】 一、種族名:古稱女真(女直),實東北土著,滿洲族之近支,扁頭方額,體格慄悍,駕狗車,善騎射;
信薩滿教,跳單鼓,以祭神鬼。
其先民活躍在松花江(混同江)流域的三姓(合江依蘭),以漁獵及飼養馴鹿為生。
更有赫斤部,衣魚皮,臉及手腳塗魚油以防寒;
嬰兒生後,置諸鹿皮囊中,僅露頭頸,懸掛樹梢,充當搖籃,俗稱魚皮韃子。
二、國名:扶餘(夫餘)族在東漢時,本穢貊之別支,唐初據遼東,建扶餘國,其領土在今遼北省昌圖縣、洮南縣以北至吉林省雙城縣以南。
隋唐兩代數次派兵東征,遼東的扶餘不能敵,遂集體移動,渡鴨綠江,定居於朝鮮半島,在今日韓國的忠清南道錦江東岸,建立百濟國,一時文化鼎盛。
唐顯慶五年(西元六六○)動員水陸軍十萬,由萊州渡海,伐百濟。
行軍大總管蘇定方造五重石塔,刻石紀功,此今日留傳的「大唐平百濟國塔碑銘」。
唐龍朔三年(六六三),分百濟為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地,置督護府統轄各州縣,派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乃亡。
三、地名:今吉林省之縣名,為我國東北北部水陸交通之要衝。
金元時為肇州地,明初為三岔河衛。
清康熙間另建磚城於其南,稱新城,為穀物集散地。
雍正間置長寧縣,光緒間置新城府。
民國初年改稱榆樹縣,再改稱扶餘縣。
此一地帶遺留遼金元古蹟古物甚多,可供東北文化之考古。
(李迺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