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中朝】 中朝也稱內朝。
西漢時代,中央政府在權力的行使方面,分中朝和外朝。
中朝權力較重,外朝權力較輕,有時中朝以其權力壓制外朝。
中朝與外朝之區分,據漢書劉輔傳註所載:「中朝,內朝也。
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中朝官皆為皇帝親信之臣。
先以「大司馬」來說,是一榮寵的武職稱號,加在將軍的頭銜上,不僅表示尊貴,而且可以輔政。
其他如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等,都是加官稱號,凡加到任何官職上,都獲有特別權力,或特殊任務。
譬如某官加侍中,就有檢舉非法之權;
加諸吏者亦同。
若加常侍或散騎,則有資格隨從皇帝行幸,或隨時出入宮廷。
所以說不論本職如何,只要加以上列任何加官稱號,都是中朝官。
也就同為皇帝所親重。
惟中朝官的首領,則為加「大司馬」稱號的將軍(或為大將軍,或為左、右將軍,不必同一)。
外朝官的首領,則為丞相,他如御史大夫、九卿,以及九卿下面的六百石以上的佐屬,都是外朝官。
因中朝官皆屬皇帝親近之臣,尤其作為中朝官首領之「大司馬」,例為皇帝親戚,故而權勢較重。
身為外朝官首領之「丞相」,往往不便與之牴觸。
譬如昭帝時,大將軍霍光為中朝首領,曾對丞相車千秋說:「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
千秋曰:唯將軍留意,即天下幸甚!」
(漢書車千秋傳)中朝官又有會議制度,這項會議是諮詢性質的會議。
凡皇帝擬處分外朝重臣(如丞相、御史大夫)時,則下中朝官會議,提供意見,備皇帝參考。
譬如丞相王嘉因上書事言有誤,於是「尚書刻奏:嘉言事恣意迷國,罔上不道。」
哀帝遂「下將軍中朝者議」。
(漢書龔勝傳)到了東漢,中朝與外朝的權力畫分,似已消失。
如後漢書黃瓊傳註云:「西都中世以後,以三公、九卿為外朝官,東都無中外朝之別。」
所以東漢之季,無純粹的中朝官會議,多與外朝官聯合會議。
因此會議的內容,也和西漢單純的中朝官會議,大異其趣,只是討論些普通的行政問題而已。
(楊樹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