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 Typhoon
【辭書名稱】環境科學大辭典
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它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非常強烈的暴風,其名稱是由廣東話「大風」而來。
颱風是東亞地區的專有名稱,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類似風暴,不過其名稱則因地而異。
例如在美洲地區稱為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地區稱為旋風(cyclone)等。
全球颱風(或颶風)生成的地區主要有七區:即東亞的北太平洋區、美洲北太平洋區、墨西哥灣一帶、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海域、澳洲北方海域、及南太平洋水域。
其中以東亞的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地區颱風最多,而且也最強。
根據過去約一百年的統計,東亞的北太平洋地區平均每年約有23.4個颱風,其中約70%發生於7-10月,其中又以8月為最多,約占全年的20%。
而侵襲台灣的颱風平均一年約有3.4次,其中曾有一年有八次颱風侵台的紀錄。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一命名,早期命名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時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
2000年1月1日再改為140個新名稱。
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都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且不按英文字A至Z的排序,因此十分複雜且不規律。
新的颱風名稱及中文譯名如下:颱風的涵蓋範圍很大,其半徑通常都達到二至三百公里,大者可達到四至五百公里以上。
在北半球颱風是沿著反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沿順時針方向旋轉。
在颱風內部,雲層很薄甚或無雲,並且無風無雨,此即為颱風眼。
由颱風眼向外,在颱風眼的外緣處,是颱風系統中雲層最厚且風雨最大的地方,然後離颱風眼愈遠風雨愈弱。
颱風中心氣壓最低,颱風的強烈和大小與中心氣壓有密切關係。
目前曾紀錄到的最低颱風中心氣壓為877百帕(1958年9月24日出現於18°9'N,135°3'E),台灣地區的最低颱風中心氣壓為934.8百帕(1903年8月27日出現於彭佳嶼)。
颱風的強度是以接近中心附近的最大風速為準,可分為四級,其名稱與風速如下表:在東亞地區,颱風的行進方向通常是由源地向西移動,但到達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因為是位在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邊緣,故路徑產生變化,有繼續向西前進者,也有轉向東北前進者,更有在原地停留或打轉者。
侵襲台灣的颱風路徑可分為七類:即通過北部向西北前進者,通過中部向西北前進者,通過南部向西北前進者,沿東部向北前進者,沿西部向北前進者,通過東南部向東北前進者,及路徑特殊者。
在上述七種路徑中,以通過南部向西北前進者出現次數最多,約占全部侵台颱風次數的33%,其次是通過北部向西北前進者,約占總數之26%。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