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朱陸異同】 朱子與陸象山二家學術的異同,論之者甚多,而能得其實者則甚少。
一般雖亦知道朱陸異同的中心點,是落在「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問題上,但對於這二句詞語的實義,卻又不能得其確解,誤以為二者只是單純的對立。
其實,在象山陽明書中,「性即理也」四字不一而見,可知陸王同樣亦講「性即理」,只是程朱(此指伊川與朱子,明道不在內)不能講「心即理」耳。
在朱子的系統中,心性理之實義如下:一、「心」是實然的心氣之心,不是超越的道德的本心。
二、「性」是與心相對為二的性,不是本心即性、心性是一的性。
三、「理」是割離了心義、神義、寂感義的「只存有而不活動」的「只是理」,而不是心神寂感融而為一的「即存有即活動」的理。
總之,朱子不解孟子的本心義(本心即性),而以心屬於氣,故以為「心」不是理,「性」才是理(而且只是理)。
而象山直承孟子「本心即性」之義,故不以朱子為然,而以為:不但性是理,心亦是理,所以便直接舉示「心即理」。
二人之學,可分別簡括如下:朱子:一、性理,亦只是理,屬形而上。
二、心不是性,亦不是理,而是氣之靈,屬形而下。
三、心性二分,心與理亦析而為二。
象山:一、心即是性,性是理,心亦是理。
二、心性不二,心理不二,性理亦不二。
三、心、性、理三者同質同屬,可以畫等號。
據此可知,朱陸異同的中心癥結,只在於「心性是否為一」這個關節上。
若本心即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者合一,通過工夫使二者合一,與二者本是一,不同),則朱陸之學自可會通。
但若朱子中「心性為二」的分解無所改變,則朱陸之不能會通,便是義理上之必然與定然。
故朱陸二家終於成為兩個不同的義理系統。
至於「博」與「約」、「太簡」與「支離」、「尊德性」與「道問學」等等的問題,都可以加以疏通,並不足以構成兩家異同的真正焦點。
拙撰「宋明理學南宋篇」第七章,曾分別加以疏導,以明其實義,而解其糾結。
茲不贅述。
另外,象山五十歲時,曾與朱子書信往返,辯論周子之「太極圖說」。
就辯論之題目而言,朱子對太極圖說的了解大體不誤(但將太極體會為只是理,則不合周子之原意)。
而象山對太極圖說致疑的論點,並不能客觀地站得住。
但象山本只是借題發揮,以辯斥朱子,故自以為致朱子各書,皆是「明道」之文。
(蔡仁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