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知識】 CurriculumKnowledg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課程知識至少有兩種涵意。
其一是指所要傳授給學生的包括在各學科中的知識,相當於課程內容(curriculumcontent);
其二是專指用來發展課程所使用的知識(curriculumdevelopmentknowledge)。
有關第一個涵意請參閱「課程內容」辭目。
此處專談第二個涵意。
第二種涵意的課程知識是一門新興的學問,自一九一八年巴比特(J.F.Bobbitt)的〔課程〕(TheCurriculum)一書問世起,巴比特採用科學的方法,藉「生活活動分析」(life-activitiesAnalysis)來解決課程決定上的難題,為課程發展奠立了基礎。
巴比特之後,許多新的課程知識又次第地提出。
這些課程知識可區別為五大類。
1.方法/人目的的研究法(themeansendapproach):此方法是由泰勒(R.W.Tyler)所創。
泰勒於其課程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一書中提出了四個課程的問題:(1)學校所要追尋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2)要提供何種教育經驗來達成這些教育目的?
(3)這些教育經驗要如何有效地組織?
(4)如何決定這些目的有無達成?
泰勒認為目標的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以及評鑑四者,便是課程知識的四大元素。
2.自然的研究方法(thenaturalisticapproach):自然的研究方法是由渥克(D.Walker)所提倡的。
此方法與泰勒的方法最大的不同是以慎思(deliberation)做為課程決定的核心,而目標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慢慢發展出來的,而非預先決定後才開始課程的發展工作。
3.認識論的研究方法(theepistemologicalapproach):這種研究方法理論的與實務的課程知識加以區分,並主張實務的課程知識應受到重視。
其代表人物可推施瓦布(J.J.Schwab)。
施瓦布除了重視實務之外,更強調中庸之道的重要。
4.經驗分析的研究方法(theanalysis-of-experienceapproach):再概念化學派(reconceptualists)主張課程研究應注重每一個概念的多重意涵,不能只重視教育的技術層面或工具層面,而應兼重其道德的、倫理的、美學的及政治的層面,始能發展兒童成為完整的人。
5.前概念研究方法(thepreconceptionsapproach):此研究方法重視對學生的了解。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