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1:5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藏〕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道藏是道經道書總集。

 

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匯集編纂而成。

 

自古至今,集中國文化之大成者有三:一為〔四庫全書〕或〔十三經〕,代表儒家文化;

 

一為〔道藏〕,代表道教文化;

 

及代表佛家文化的佛藏,即〔大藏經〕。

 

〔道藏〕的內容,主要是由道家書、方書、道經和傳記四大部分組成。

 

最早出現的是道家書,如老、莊、關、列等。

 

其次是方書,包括古代神仙家、陰陽家等書,如醫卜星相之類。

 

道經最早的是〔太平經〕。

 

有關道教的傳記,最古的如〔穆天子傳〕、〔列仙傳〕等。

 

〔道藏〕中還有一些雜家、集部等書。

 

如〔易經〕等一類著述。

 

集部出現較晚,為歷代修藏時編入的。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載「經」類一百三十七種,四百三十四卷;

 

「記」二十九種,五十一卷;

 

「法」五種,十五卷;

 

「文」四種,十卷;

 

「錄」三種,四卷;

 

「集」二種,二卷;

 

「雜」(如養生書、升天儀、微言、九宮、囊中要、大禁、奪箕律、立亡術、道要、道意、大覽、肘後等)十二種,一百五十卷;

 

「圖」十三種,十三卷;

 

「符」六百二十卷;

 

統計以上九類,共一千二百九十九卷。

 

宋明帝太始七年,陸修靜因敕上〔三洞經書目錄〕:「道家經書,並藥方、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其一千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

 

此為道書目之最古者,晉葛洪〔抱朴子〕中尚未有三洞之說,陸修靜時始總括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基礎。

 

梁孟法師有〔玉緯七部經目〕,梁陶弘景有〔陶隱居經目〕。

 

梁武帝普通四年阮孝緒〔七錄‧仙道錄〕列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共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族,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玄都道觀道士上經目,增入諸子論,共二千四十卷。

 

云有六千六百六十三卷。

 

建德中,更令王延校定道書,凡八千三十卷。

 

並作經目〔三洞珠囊〕七卷。

 

〔隋書道書總目〕載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唐初道士尹文操〔玉緯經目〕藏經七千三百卷。

 

其中最主要的則為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和北周的〔玄都經目〕。

 

陸目收有行世經典一千九十卷,應屬〔遐覽篇〕所提到的一些方書,以及東晉以來楊義、許謐、葛巢甫等人所傳的經笈符籙。

 

唐開元中,發使搜訪道經,由張仙庭主事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

 

分為三洞三十六部。

 

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書總集,因成藏於開元年間,故名〔開元道藏〕。

 

後經五代之亂,〔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

 

繼〔開元道藏〕之後,宋代曾六次修藏。

 

第一次為太宗時期。

 

第二、三次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

 

第四次修藏,在宋徽宗年間(1102~1106),詔搜訪道都遺書,令道士劉道元等校定,〔道藏〕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第五次修藏,在宋徽宗崇寧政和年間(1111~1118)。

 

第六次修藏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宋代六次修藏,其中最著稱的是〔政和道藏〕(即〔萬壽道藏〕)。

 

〔瓊章道藏〕是據此藏之幸存本重加整理,至金代修藏,亦據此藏為底本。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鄭樵撰成〔通志〕,其中〔藝文略〕諸子類有道家書目,分二十五種,即〔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導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計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六卷。

 

〔政和道藏〕經版,至金代尚存,但已殘闕。

 

金世宗大定四年,詔以南京〔宋東京〕經版,付中都十方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古名)。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提點孫明道奉詔補刊〔道藏〕,名〔大金玄都寶藏〕。

 

元太宗九年(1237),宋德芳(披雲),與通真子秦志安謀為重刊〔道藏〕。

 

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甲辰年公元(1244),全藏刊竣,凡七千八百餘卷,亦名〔玄都寶藏〕。

 

至英宗正統九年始行刊板。

 

詔通炒真人邵以正督校,重加訂正,增所未備,至十年刊板事竣。

 

都五千三百五卷,四百八十函。

 

仍以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為若干卷,卷為一冊。

 

所收的道書已重行分卷,原有道書短卷,則數卷并為一卷。

 

系梵夾本,是為〔正統道藏〕。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又敕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刊續〔道藏〕,自杜字至櫻字,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是為〔萬曆續道藏〕。

 

正統〔道藏〕共五百十二函,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迨至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版盡毀。

 

自〔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刊就後,明清曆朝,印施各處宮觀的〔道藏〕甚多。

 

以屢經兵燹,存者寥寥可數,〔道藏〕隨成祕笈。

 

清道光年間,北京白雲觀所存的〔道藏〕,見有殘缺,經羽士鄭永祥募金補鈔,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竣工,作〔白雲觀重修道藏記〕。

 

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樓即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影印,縮改為六開方冊線裝本,凡一千一百二十冊。

 

此影印本行世後,明〔藏〕才得以廣泛流傳,學者亦始得閱讀。

 

〔道藏〕的分類,現存明〔藏〕,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

 

〔道藏〕中的道經道書,唐以前因有傳授統系,故分為七部,自宋以後,三洞四輔已非原貌,明代重修〔道藏〕仍沿用七部舊觀,三洞頂下各分十二類,四輔項下不分類,加之各類之書,未必盡合定例,如欲查某類書籍,要翻全部〔道藏目錄〕方可。

 

道教著名學者陳櫻寧有鑑於此,曾根據〔道藏〕全書的內容、性質,將其分為十四大類,即道家類、道通類、道功類、道術類、道濟類、道餘類、道志類、道史類、道集類、道教類、道經類、道戒類、道法類、道儀類。

 

從內容上講,正、續〔道藏〕收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集道教文化之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大寶庫。

 

其中學術,包羅萬象,貫徹九流。

 

遠溯黃老,兼綜百家,包括黃帝、哲、兵、醫典,道家諸子名著。

 

道教的理義科範,丹鼎神仙,法籙符咒,山志宮觀,陰陽卜筮,天文曆算,音樂藝術,聖義真詮,許多道經典籍,四庫既未甄收,坊間亦鮮流傳。

 

不少有識學者,對〔道藏〕中所收的各種古籍,歷來十分重視,以此作為研究古代學術的資源。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1 01:52 , Processed in 0.10937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