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毛詩)】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六百年的作品,計三百十一篇,其中有六篇為「笙詩」,有目無辭,故實存為三百零五篇,作者多不可考。
〔詩經〕主要靠周代采詩的專官「行人」,四出採訪,網羅了各地的民間歌謠,由樂官選擇修飾再配合朝廷公卿的獻詩,使〔詩經〕成為表達民情風俗和宣揚政教的古典名著。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孔子刪詩之說,後人多懷疑。
但從〔論語〕記載,可知孔子已把〔詩經〕列為教材。
秦火之後,漢初傳詩的有齊、魯、韓三家,皆為今文派,並列為學官;
而古文毛氏傳晚出。
後來三家詩皆散佚,今日之詩經,即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之毛詩。
〔詩經〕之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1)風:為民間歌謠,有十五國風,計一百六十篇;
(2)雅:為貴族之正聲雅樂,分大雅及小雅二種,共一百零五篇;
(3)頌:為宗廟祭祀之樂歌,分周頌、商頌、魯頌三種,共四十篇。
孔子注重詩教,在〔論語‧為政〕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揭示了他對〔詩經〕的基本看法。
〔論語‧陽貨〕中又提出學詩的功用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歷代研究〔詩經〕的書籍汗牛充棟,較重要的有鄭玄〔毛詩箋〕、孔穎達〔毛詩正義〕、朱熹〔詩集傳〕、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