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批判】 Ideologiekritik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意識形態」一詞的意義頗為複雜,而且有些本質還彼此矛盾。
例如,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9)、康弟拉克(EtienneBonnotdeCondillac,1715~1780)、卡巴尼(PierreCabanis)、崔西(DestuttTracy)所稱之意識形態,指建構知識之合理理論。
雖然其建構理論之依據各不同,唯均屬觀察、感官、生理或感覺情意面。
因此他們批判建立在唯心或理性之理論為不合理的理論。
就馬克斯(KarlHeinrichMarx,1818~1883)而言,此等理論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而且大都為教條,故稱之為「意識形態」。
此處所稱之意識形態,亦指對錯誤偶像的崇拜,對意識形態一詞的用法偏重於馬克斯於〔德意志意識形態〕(DeutscheIdeologie)與其後之曼海姆(KarlMannheim,1893~1947)於〔意識形態與烏托邦〕(IdeologieundUtopie)書中所用之意。
質言之,舉凡否定人性、違反社會特性與動態進化,只期維護社會結構與現況者,均屬馬克斯所稱之意識形態,都是批判的對象。
然而馬克斯的意識形態似乎只著重於意識形態之負面性,故曼海姆主張由正反兩面來看意識形態,且不應只由物質與階級來理解意識形態,亦應自社會整體結構的脈絡來理解。
曼海姆理解意識形態的方式已結合馬克斯的階級意識與歷史。
故他將意識分成「特殊性意識」與「集體性意識」兩種。
特殊性意識形態指的是個別性斷言與心理結構;
集體性意識形態則指一個社會、年代或歷史的集體價值觀。
故批判特殊性意識形態的目的在於指出潛藏於行為背後之被扭曲或散亂的主體性;
集體意識形態批判則在於拒斥一切不合理或違反人性之階級或社團利益型態,並思將之廢除。
艾爾維修(ClaudeAdrienHelvetius)區分積極性與消極性意識形態。
積極性意識形態猶如理論般具科學性與系統性,它能滿足社會若干需求,亦能合理有效的解決利益衝突,並如波帕(KarlPopper,1902~1994)所稱之「試誤」含意,是向未來開放的。
消極性意識形態指某種可以解決若干問題或衝突的理論或理念,但卻宣稱或自認為是唯一的、永久、普遍的真理,就此而言,它是獨斷的。
其實,消極性意識形態奠基於政治或宗教等權威之上,它只為某種階級或社群之利益服務,故具僵化與極權主義特質,故需要對之批判,人類方不致成為此等意識形態的俘虜。
綜上所述,正反兩面的意識形態正如一物之兩面,正面、積極性意識形態維持社會現況與穩定;
消極性與負面意識形態則有賴理性的批判,使不致陷入違反人性或偏狹的死胡同中。
總之,意識形態不具普遍性與永久性,且它亦可能賴權威、權力或各種利益而生存,並可能變得頑固保守,故無論就個人主體理性的成長或社群的發展而言,意識形態的批判均是必要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