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圓舞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23:2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圓舞曲

 

Waltz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圓舞曲一名是從拉丁文「旋轉」(volvere)演變而來,是十九世紀最受歡迎的舞會音樂,是一種中庸速度的三拍子的舞曲;

 

其特徵在於每小節的第一拍為重音,而且每兩個小節有形成一個單元的感覺。

 

圓舞曲大約源於一八○○年左右,可能與一些三拍子的舞曲有密切關係,如德國舞曲(GermanDance)及十八世紀晚期奧地利的鄉村舞曲(Ländler)等。

 

與這些地方上的鄉村舞曲相較之下,十八世紀晚期所發展出來的圓舞曲有著較快的節奏,並且也作了一些修改,使得原有的農村氣息不復存在。

 

在一七八○年左右,圓舞曲在歐洲已有相當的群眾基礎,此後雖然有些人基於健康的原因(一大群人在密封房間跳舞)與禮教的原因(男女舞伴相擁而舞)而反對圓舞曲,但圓舞曲在十九世紀仍日漸受到歡迎,並且也發展成蔚為一時風尚的「維也納圓舞曲」(VienneseWaltz)。

 

到了一九一○年左右,從美國又傳入速度較慢的「英格蘭圓舞曲」(EnglishWaltz),遂取代了原先頗受歡迎的維也納圓舞曲。

 

在著名的圓舞曲例子中,胡邁爾(J.N.Hummel,1778~1837)所創作的圓舞曲,可說是音樂家中較早的。

 

貝多芬(L.vanBeethoven,1770~1827)的〔狄亞貝里變奏曲〕(DiabelliVariations)是在一個簡單的圓舞曲主題上發展出來的。

 

而舒伯特(F.P.Schubert,1797~1828)則是第一個以「圓舞曲」為名而創作的主要作曲家。

 

此外,蕭邦(F.Chopin,1809~1849)、李斯特(F.Liszt,1811~1886)、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柴可夫斯基(P.I.Tchaikovsky,1840~1893)等人也曾創作過一些風格明顯的圓舞曲。

 

韋伯(C.M.vonWeber,1786~1826)的「邀舞」(AufforderungzumTanz)則標示了圓舞曲的形式的改變。

 

原來的圓舞曲大多只是兩個重覆的八小節樂段,但韋伯則加上了序奏與尾聲,使圓舞曲的形式更趨完整。

 

這種形式到了一八三○年代的藍納(JosephLanner)時予以確立,而其後維也納的史特勞斯家族(StraussFamily)父子三人,更使此種形式的圓舞曲發展達到了頂點。

 

二十世紀的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Strauss,1864~1949)與雷飛爾(M.Ravel,1865~1937)即分別以維也納圓舞曲為素材譜寫了著名的歌劇〔玫瑰騎士〕(DerRosenkavalier)與舞詩(DancePoem)〔圓舞曲〕(Lavalse),為圓舞曲的時代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01:4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