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教學】 SpacedInstruc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間隔教學或分散教學是指教師傳授知識、技巧與行為表現時,不用大量的密集學習,而採用減量的方式但重複的教學,並在一段時間內,有計畫的應用及延伸已教過的。
通常論及分散式學習、螺旋式學習與螺旋式課程及增強等研究時,會涉及間隔學習。
間隔教學和間隔學習(分散學習)早在一九三○年代,已是研究與報導的熱門話題。
有關於記憶的研究,其結果顯示如果所學習的事物對學習者而言無意義,則上完課後,很快就會忘記;
研究結果也發現除非經常使用學習的事物或技巧,否則也很快就會忘記。
長期的記憶與回想可經由經常的教學和結合以前所學而獲致改進並能建立一個架構。
研究也指出對於所教的概念、技巧或想法,其了解的深度與廣度均可經由有計畫的間隔教學而達成。
間隔教學的一些特徵對有效的學習很重要,這些特徵如下:(1)精緻化先前所學;
(2)提供特定的和廣泛的教學情境;
(3)將後面所學與先前已學習的連貫之;
(4)將預期的學習統合於其學習經驗中;
(5)教導已經整理過的資訊;
(6)在每次的教學中,使用視覺、口語及實地操作等方式;
(7)每隔一段時間,定期的應用所學的知識、行為或技巧,但相隔的時間不宜太長。
間隔教學早期常包含於螺旋式的學程和教材中,但這種方式常不是很成功,其原因如下:(1)並未審慎的考慮到間隔教學的特徵;
(2)在初入門、概念發展及重複應用這些經驗之間的時間間隔過長;
(3)教學活動和預期的學習結果之間的關係並未仔細考慮;
(4)課程交由不同的作者,分別撰寫各部分,彼此對前一部分的教學的意圖並不了解,同時作者們對間隔教學及如何建構間隔教學也不夠清楚;
(5)教師實施螺旋式課程時,並不了解整個課程的架構,不知其教學與其他的教學的關係,對間隔教學也不夠了解。
間隔教學需要事前周密的規劃教學活動。
許多已發展出的課程,採區段的或間斷的螺旋式教學,並未注意到間隔教學的細節,也未提供學習者不斷的發展和重複應用的機會。
間隔教學需要將教學活動設計成具有下列特性:(1)能夠強化、延伸並精緻所學;
(2)提供增強及應用所學之經驗;
(3)有特定的與廣泛的情境;
(4)提供能區分的學習。
不少型態的教學活動均能助長間隔教學,例如螺旋式的課程、討論、發問、家庭作業、課堂工作、不同學習情境的專題研究、測驗、配對事件及模擬等。
在美國,全美科學教師(NationalScienceTeachersAssociation,NSTA)正大力鼓吹間隔教學,並為大學前的科學教育發展間隔教學的原則與範例。
同時也鼓勵學校使用已發展完成的教材來進行間隔教學。
不過,很明顯的,若非經過大幅度的改編,能做為間隔教學的教材是非常少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