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教育模式】 OpenEducation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開放教育起源於英國,是一種基於實用目的由下而上、由點而面的「草根運動」(grassrootmovement)。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城市摧毀,人們需疏散於鄉間重拾親土文化,又面對戰後經濟的崩潰,一切教育資源系統供接不濟,教師們為沿續任務乃就地取材,順應民俗風情及社區環境所需採取一連串教育變革的活動,包括理念、態度、課程、教材,以至於學習方式、空間輔導制度及人際關係等的開放。
一九七○年代傳入美國,解放了當時在美國盛行的「主智教育」。
後又在人文主義學者的鼓吹下強調民主、自由與開放精神,重視人性化及充分開發學生潛能的「自由學校」、「社區學校」、「彈性學校」等接連設立,「開放教育」便成為美國一九七○年代初期之顯學。
開放教育模式建立在多種教育理論上,包括下列數項:(1)皮亞傑(J.Piaget)認知結構理論:相信兒童本身有主動探索、發現的渴望與動機,若能滿足就會產生很大的喜悅,且成為其內在力量之一部分;
(2)人本主義:以兒童為本位,尊重其人權,信任兒童;
(3)人格理論:重視兒童自我實現;
(4)新心理分析論:強調兒童有學習的自由;
(5)社會學習理論:重視社會互動學習。
開放教育的目標在培養溝通技巧、心智的好奇,以及促進自信心和責任感的成長。
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原則:(1)開放的學習空間:彈性運用空間以「學習區」、「興趣角」等取代固定式功能的教室及學習空間;
(2)彈性的課程安排:依兒童興趣、方向、學習速度快慢等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
(3)分組或個別化教學;
(4)統整學習非分科學習;
(5)強調創造性活動;
(6)師生平等,互相尊重,重視互動與溝通;
(7)師生間的開放關係:教師不採用專斷式的教學,師生彼此尊重個別差異與多樣性;
(8)重形成性評量;
(9)兒童中心、教師中心及教材活動中心兼具。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