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及意識形態】 Evaluationandldeolog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評鑑及意識形態一詞的意義,是指學校教育中的各種評量與測驗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並且評鑑的功能是使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獲得塑造和再製。
就政治社會化而言,評鑑和意識形態的關聯最為明顯。
評鑑的內容必須符合統治的意識形態,評鑑的結果則是促使學生將統治的意識形態加以內化。
從教育知識社會學的角度加以分析,評鑑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十分明顯。
評鑑雖然是課程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在檢驗課程教學的效果,但是課程的內容與意識形態有密切的關係。
是誰決定了課程的標準,是誰決定了知識的價值,是誰在選擇知識和編輯課程,這些問題都關乎意識形態。
柏恩斯坦(B.Bernstein)指出,學校課程的類型反映社會權力的分配與社會階層化。
聚集型(CollectionType)課程支持維持現狀,透過課程的分化以培養不同階層的人才。
此一類型課程的評鑑方式強調學生對事實知識的記憶。
統整型(IntegratedType)課程則是對社會現狀的挑戰,企圖透過課程的統合以消弭社會階層的界限。
此類課程的評鑑方式著重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了解。
因此,就柏恩斯坦的觀點而言,教育知識的形態反映了社會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則支配評鑑的方式與內容。
關於學校課程和意識形態的關係,新馬克斯主義(Neo-Marxism)的學者批評最強烈。
阿杜塞(LouisAlthusser)指出,學校是再製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機構。
生產條件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生產力是指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生產關係則是「符合勞動分工之角色期望的良好行為與規範」,亦即遵從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學習作馴服的勞動者。
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再製中,生產關係的再製最重要。
所以,學校作為一種國家操控的機器,它首要的功能是再製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馬克斯主義學者格蘭姆西(A.Gramsci)指出,任何教育部具有霸權的本質。
霸權文化以課程的形態存在於學校的各種「合法形式」裡,無論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都運用語文符號傳遞霸權的文化。
霸權的意識形態成為價值的判準,知識選擇的依據。
學校運用教學、評量、生活規範與各種人際關係的訓練,教導霸權文化。
因此,評鑑的內容反映文化霸權的意識形態,評鑑的方式強調學生對霸權意識形態的接受與順從,評鑑的結果是在鞏固並再製霸權的意識形態。
社會再製(socialreproduction)理論的學者鮑渥斯(S.Bowles)與季廷斯(H.Gintis)指出,學校和經濟生產存在著一種對應的關係。
學校經由考試評量所建立的學生地位層級,和勞動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所形成的社會層級,彼此相互符應。
教育制度透過成就評量的篩選和分化,把學生分到不同類型(如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不同等級的學校(大學—專科—中學),去受不同性質的教育,以培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需的各種勞動人力。
其次,透過評鑑和獎懲的手段,學校促使學生內化道德規範,養成溫良馴服、順從權威的態度。
而這些特質都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優良工人所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
因此,從再製理論的觀點而言,評鑑是再製社會階層的工具,評鑑的結果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得以在工人的意識裡被再製。
綜而言之,評鑑是課程與教學的一環,其主要功能是協助教學,了解學生學習成就,診斷學生學習困難。
但從新馬克斯主義的觀點而言,評鑑乃是一種再製意識形態的工具。
它以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它的目的是促使學生順從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接受「資本家—勞動者」之間的「宰制—順從」關係。
評鑑的內容由意識形態所決定,評鑑的目的受社會意識形態所支配。
評鑑雖然在學校中取得了正式的地位,但其合法性掩飾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不公平,它的合理性隱藏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宰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