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華嚴經〕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簡稱,亦稱〔雜華經〕,相傳為佛祖講經,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共有上、中、下三部。
上部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部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部有十萬偈,四十八品。
龍樹以上、中兩部太過龐大,均非婆婆世界凡夫所能誦讀,乃將下部四十八品傳入人間,現在流傳之〔華嚴經〕,即十萬偈四十八品之下部〔華嚴經〕。
〔華嚴經〕為重要大乘經典之一,內含佛教之宇宙觀、世界觀、佛性(亦稱真如、法界、法性等)本質的探討,尤其敘述佛的境界,最令人讚歎神往。
經中對於菩薩由發心修行,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於佛地之次第及其修行之實踐內涵,都做了詳細的說明。
善財童子五十三卷,是參訪修學的最好實例,菩薩行是不貪愛染著世間,但盡形壽不離世間;
出世入世,悠游自在,但奉獻服務,不捨眾生。
中國華嚴宗據此經建立「法界緣起說」,並作「五教十宇」之判教。
華嚴三祖法藏所說的「法界無差別說」,以後華嚴四祖澄觀亦提起「法界緣起」說。
所謂法界,是包括事和理及其相互關係的總稱,理即真理,這裡指事物的本性,事即萬事萬物。
華嚴宗認為世間形形色色的萬物,千差萬別,稱為事法界。
然這千差萬別的事物的本性,卻是同一性的,稱為理法界。
既然萬物都具同一的本性,故事理可以不相妨礙,稱為理事無礙法界。
由事理的本體,其同一性,在紛紜複雜的事事之間,都可以互相包融,如同本性同一融通,互不妨礙,以此推及萬事萬物,層層疊疊,無盡無限,故稱事事無礙法界,這是華嚴宗的四法界,因此華嚴宗又稱為法界宗。
以後華嚴五祖宗密又創立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以統攝這四法界。
這一真法界也可以說是彼岸世界的精神實體。
法界說可以說是華嚴宗的主要論題。
因此「華嚴法界玄鏡」說:「言法界,一經之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為宗」。
〔華嚴經〕比較完備之譯本,有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三十四品〕六十卷本,俗稱「六十華嚴」。
武則天時,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為〔三十九品〕,八十卷本,俗稱「八十華嚴」這譯本比晉譯本詳細,但仍有缺漏,以後法藏以晉譯本與新譯本對勘,與日照(地婆訶羅)對照梵文補譯原缺漏的兩段文字,整理出一部較為完善的〔華嚴經〕譯本。
此外,唐德宗貞元年間,般若譯的四十卷本〔華嚴經〕,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也是一部比較重要的華嚴譯本。
〔華嚴經〕因各家所據不同,傳譯該經中某一品,某一部分者亦復不少。
自東漢支婁迦讖譯此經別行本〔兜沙經〕、〔如來名號品〕開始,據法藏〔華嚴經傳記〕所載,此類別行本,有三十五部之多,然仍以唐譯八十卷本最為完善。
後世研究〔華嚴經〕為三注疏者,有吉藏之〔華嚴經游意〕一卷,杜順〔華嚴五教止觀〕一卷,智儼〔華嚴搜玄記〕十卷,法藏〔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華嚴經傳記〕五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等,澄觀〔華嚴經疏鈔〕八十卷,比丘道霈〔華嚴經疏論纂要〕一百二十卷,其中以〔華嚴經疏論纂要〕最為完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