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勒計畫】 KellerPla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凱勒計畫為大學院校所發展的一種個別化教學途徑,具有五個主要特點:(1)依學生個別速率學習;
(2)學習者須學會一個單元的教材後,才學習下一個單元的教材;
(3)講述式的教學只用於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而不提供資訊;
(4)印發學習指引、講義和附有學習指引的視聽輔助教材;
(5)有助教幫助個別輔導和評量。
凱勒計畫是一個個別化的教學系統(PersonalizedSystemofInstruction),一九六○年代由心理學家凱勒(FredKeller)所發展出來的。
此計畫的目的是要讓學習者更清楚的了解學習目標,所有可供使用的教材及資訊均可讓學習者隨時取用(原先只含講義和指引,後增加視聽輔助器材),學習者得依自己的進度自行學習,注重單元結束時的精熟測驗(學習者可參加數次相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測驗,直到通過為止,失敗不受懲罰),有助教幫助個別輔導及給予測驗。
凱勒計畫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精熟教材,程度好的學生擔任個別指導,並需有一個有組織的管理系統。
當需要在實驗室工作時,實驗室隨時開放且設立多元化的工作站(類似個人閱覽室)以供全班學生同時研究數個教學單元。
個別指導時間和老師講述時間通常是固定的,不過,在其他的時間也可找到助教。
凱勒計畫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的學科曾非常有效。
接受凱勒計畫課程的學生其學習成就和態度有明顯的進步。
但是原先發展的一些學程,後來被教育機構放棄了,其原因為(1)計畫的主要領導學者離開了或重新選定人選;
(2)供開放研究的設施、區域和助教比傳統式的教學需求量大,須重新調整;
(3)此計畫的後援運作較預期困難;
(4)製作學習效率高的教材較預期更困難;
(5)學生的進步未如整個計畫所投入的努力和預期的幅度。
此外,一些教育機構難以接受精熟學習的教學成效模式,因為大多數學生可達到所規定的精熟標準,造成評分時其分數的分布曲線偏向一邊(Skewness)的現象。
隨著微電腦和電腦軟體的進步,凱勒計畫的多數特點已被融入教學軟體中,因而減少了上述的問題。
但是仍需要製作許多教學軟體、購買足夠的電腦並且有電腦維修技術的支援,才可使該計畫有效的實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